(广东省)2020年韶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本地事

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5月16日在韶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六次会议上

韶关市代市长王瑞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及李希书记在韶调研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精准发力抓“六稳”,以生态为特色优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较好完成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实力更强了。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圆满实现预期目标,增速在全省前进5位、居第12位。工业增加值增长5.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10位。来源于韶关的财政总收入突破三百亿元、达300.9亿元,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101亿元,增长6.7%、增速居全省第4位。

——城乡面貌更靓了。“三城同创”扎实开展,阅丹公路、莲花大道、铜鼓大道和韶南大道纵贯城区,高铁站前片区、金融集聚区、东部片区建设如火如荼,产城融合、人城融合、景城融合迈出新步伐。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和乡镇(镇街)提升“139”行动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拆除农村破旧泥砖房66.3万间、1631.7万平方米,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生态底色更绿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达92.6%,在全省前进3位,改善幅度全省最大。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量、有林地面积稳居全省首位,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行列,成为全省首个完成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备案的地级市。水质综合指数跻身全省第3位。“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成为韶关标配。

——发展环境更优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镇村四级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市级政务服务大厅事项进驻率达98.5%,基本实现“进一门办所有事”。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开办便利度居粤东西北首位。降低企业税费33亿元。在全国城市政务热线2019年度冷热榜中居普通地级市第19位。

——群众生活更好了。民生投入289.7亿元,增长15.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扶贫工作考核综合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在粤东西北率先创建成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至75%。群众安全感居全省第6位。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万多人。

——工作作风更实了。坚持干字当头、问题导向、重点发力、以上率下,啃下了循环经济环保园、韶新高速等一批“硬骨头”,动工了韶州中学、韶关学院医学院迁建、韶州人民医院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办成了韶关新区改革、红色教育基地、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恢复铁龙镇建制等一批过去想办没有办成的大事。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建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两项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报表扬,发展势头不断向好。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我们坚持调结构、转动能,产业发展固本培元。举办首届韶商大会和3场对接大湾区城市发展推介会,签订广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新签约产业项目268个、其中亿元以上115个,到位资金139.8亿元。莞韶对口帮扶共建产业园新落地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0个,完成年度任务300%,位列全省第一。狠抓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工业投资188.6亿元、增长7.3%;园区建成标准厂房10.8万平方米,投试产项目突破100个,工业增加值增长6.4%。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入选第二批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钢铁、机械、电力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1%、11.6%、7.6%;广汽新丰汽车试验场项目顺利动工,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华韶数据谷、华南数谷大数据中心、移动5G智慧城市项目落地建设,联通BPO项目一期建成运营,4个项目总投资达111亿元;建成丹霞山景区四个新大门,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1.3%和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6%。启动乳桂经济走廊建设。实施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91家,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8.8%。出台“科创8条”,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8%;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共17项,居粤东西北首位。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韶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韶关高新区和乳源经济开发区升级创建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增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4人,引入科技人才664人和丹霞英才119人。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发放贷款5.5亿元。

(二)我们坚持扩规模、提品质,善美韶关出新出彩。全力落实“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城市发展战略,道路贯通联网“10+1”工程进展顺利,梅关路、焦冲路、良村互通等竣工通车。韶关新区建设加快,完成投资81.6亿元、增长32.6%,韶州大桥和风度大桥完成桩基建设,天麓山小学、应急排涝工程等16个项目建成,保利商业综合体、综合客运枢纽二期等14个配套项目加快建设,高铁沿线干道和重要节点实现亮化提升,金融集聚区5个项目动工建设。老城区焕发新颜,建成城市智能指挥调度中心,新建人行天桥4座,完成道路“白改黑”27条和最差路段治理40条,整治交通拥堵点25个,新增供水管网27.2公里,改造老旧小区30个,治理违建273万平方米,东鹏中学、黄金村小学、北江中学宿舍、建国幼儿园改造等项目建成。曲江“两河四岸”生态绿堤水系一期工程全面完工。市区建成社区体育公园5个、公共停车位3312个。高速公路“133”工程扎实推进,韶新高速完成投资32.7亿元。北江航道实现千吨级船舶通达港澳,韶关港乌石综合交通枢纽启动建设。韶关机场航站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华电南雄、韶能新丰等5个能源项目建成投产,500千伏韶关北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完成乡镇(镇街)提升“139”行动首批20个试点,国省道路域环境整治走在全省前列。

(三)我们坚持夯基础、促振兴,农业农村开启新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1%,继续稳居全省前列。“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被省评为优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县域全覆盖、走在全省前列,翁源兰花产业园纳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体系,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镇村2个、省级农业专业镇12个。新增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个,仁化贡柑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2家企业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新增省级农业名牌产品42个,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创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粤字号”名特优新品牌16个。乳源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四沿”区域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兰乡古韵廊线”等乡村风貌示范带基本成型,打造了643个干净整洁村、144个美丽宜居村、34个特色精品村。翁源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创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6个,始兴红梨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仁化瑶塘新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8条线路入选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7个村入选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完成自然村路面硬化720公里、危桥改造34座,乐昌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省卫生镇18个、省卫生村73个,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4%。完成中小河流治理296公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度全省第一,水田垦造和拆旧复垦工作全省领先。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农业博览会,并被列为全国最具特色乡村庆丰收活动之一。

(四)我们坚持抓保护、强治理,生态屏障持续巩固。推进全域创森工作,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29.5万亩。新增省级森林小镇4个、国家森林乡村48个。打造省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128个、绿美古树乡村15个,始兴满堂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投入10亿元实施24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大力开展扬尘整治,扩大烟花爆竹禁燃区域,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511个,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2.1%和4.4%。开展河湖“清四乱”“五清”专项行动,整治饮用水源地隐患69个,新增城镇污水处理厂34座、截污管网322公里,河流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12.6%,主要江河断面和市县两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河长制”工作被省评为优秀。完成15个中央土壤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设和56个镇级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改,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得到有效遏制。花拉寨生活垃圾填埋场、粤北危废处理处置中心和凡口矿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扎实有效推进。

(五)我们坚持深改革、扩开放,发展活力竞相迸发。教育、医疗体制等52项改革有序推进。加快“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新OA办公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互联网+不动产”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全市统一政务云平台,165个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100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指尖办”,200项县级高频服务事项下沉镇村办理,156项实现全市通办;市级权责清单事项减少1220项,取消镇村证明事项56项。深化“一门一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市县两级政务服务大厅事项进驻率92.6%。用能报装全面提速。推行商事登记“马上办”,新登记市场主体29416户,其中企业6195户。推出27条项目落地便利化措施,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86个工作日内。组建水投集团,市属国企利润总额增长18%。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市区环卫市场化改革,高速公路ETC推广进度全省第一。出台“外资十条”,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2%。外贸进出口总额182.2亿元、增长16.8%,增速居全省第2位。

(六)我们坚持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基本完成市十件民生实事。城镇登记失业率2.11%。医保、低保等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医保即时结算终端服务延伸至村卫生站。3.25万户、8.33万人实现脱贫,脱贫率达98.7%,278个省定贫困村100%达到省退出标准并全面完成出列程序。巩卫工作通过国家复审,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建成14间风采长者饭堂和10个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北江中学和市一中各恢复6个公办初中班,农村新增寄宿制学位5080个。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粤北二院传染病大楼建成主体工程,乐昌、南雄和翁源第二人民医院建成开业,完成8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296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引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333人。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南水供水工程完成管线18.5公里。打造了循环经济环保园“邻避”变“邻喜”全省样板。建成风度书房24间、国省道公路服务区(休息区)26个,新改扩建旅游厕所105座。成功举办徒步穿越丹霞、韶关马拉松等大型户外活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进展顺利,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成功授牌,始兴深渡水瑶族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625个,仁化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涉黑涉恶组织团伙119个。实行派出所“八个一”勤务机制和红袖章治安联防组织“三个一”工作制度。消防队伍平稳转制改隶,安全生产和信访形势总体平稳。率先在全省实施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互联网+明厨亮灶”在780所学校推广。建立市县镇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保障体系。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军民融合、双拥共建、应急管理、妇女儿童等事业取得新成效。

(七)我们坚持讲政治、强担当,政府工作提速增效。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高标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创建模范机关,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认真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5件、政协提案380件。深入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考核。狠抓“基层减负年”落实,大力精文减会,清理“一票否决”事项37项、责任状事项113项。强力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深化审计监督,狠抓中央和省巡视巡察、环保督察、扶贫专项督导等问题整改。强化政府债务、金融等风险管控,压减一般行政性经费和“三公”经费5%,集中财力办大事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省驻韶单位、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韶关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乡亲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困难和挑战。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我市最大短板。产业发展速度不快,高端环节偏少,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生态相对薄弱;中心城区吸引力不强,县域发展水平不高,乡村振兴任务繁重;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较低,社会治理领域存在不少短板;服务企业水平还有待提高,营商环境对标全省最好最优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叠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明显增大。对此,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坚持不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奋力掌握主动权、开创新局面。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核心城市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和李希书记在韶调研讲话精神,按照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生态为特色优势高质量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强化“六稳”举措,落实“六保”任务,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两手抓、两不误”,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力争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轨道,最大限度降低疫情的不利影响。我们要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抢抓国家和省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等政策窗口期和加大补短板的机遇期,落实落细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各项政策举措,重点加快减税、减费、减息、减租、减支等政策落地,精准高效服务复工复产,保市场保订单、拓渠道促就业、稳外贸稳外资,促进恢复性补偿性消费,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谋划和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及重大工程、高精尖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医药健康、大数据、现代物流、线上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努力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我们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推进“三个对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让高质量发展更有动力。主动接受“双区”“双核”辐射带动,有效融入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在借力借势、全面对接中实现韶关新发展。

推进“广韶同城”。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水陆空”“东中西”全面对接的大通道,持续提升通达“双区”“双核”时效。完成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加快建设韶关港乌石综合交通枢纽和白土港区,规划建设乌石至韶钢管带机项目,推进广州港内陆港和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上延工程。加快韶关机场及进场道路建设,同步规划空港经济园。加快实施高速公路“133”工程,完成韶新高速主体工程,动工建设武深高速始兴联络线和韶州、马坝互通,加快韶连高速、雄信高速、黄浪水互通等项目前期工作。抓好厦昆高铁、韶柳铁路、赣韶铁路扩能、京广(武广)高铁复线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规划广从快线延伸至新丰项目。推进产业深度融合,支持韶钢对接广汽集团等汽车整车企业,加快广汽新丰汽车试验场、韶铸精锻、明德电器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宏大齿轮、东南轴承等零部件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支持共建高品质金属(钢铁)材料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推动广药集团、香雪公司在韶建设生产基地。争取广晟集团在韶设立管理总部或区域总部。吸引浦发银行、广州银行等金融机构来韶设立分支机构。推进1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双区”大型商超建立合作机制,建设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产品配送韶关市级分中心,新增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0个以上。加强科技、人才、教育、医疗、文化等交流合作,争取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韶设立分校区。

推进“深韶对接”。规划建设南部对接珠三角东岸产业集聚区,加快特色产业小镇(园中园)建设,打造以武深、大广、汕昆高速串联的生态旅游产业带和以韶新高速串联的工业产业带两大产业廊道。用好乳源少数民族地区税收优惠等政策,积极对接深圳金融、信息、工业设计等产业,大力培育楼宇经济和功能性总部。依托创智城、黄沙坪创新园等双创平台,引导深圳创新资源在韶进行成果转化,培育大数据、食品饮料、现代金融等一批5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中金岭南、宝能集团、比亚迪等在韶增资扩产、延伸链条,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健康、有色冶金、新材料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莞韶对口帮扶”。高水平推进第三轮对口帮扶工作。统筹“十组团”招商引智资源,推动“2+10+N”园区全面提质增效,新引进超亿元工业项目60个,新开工项目70个,实现年度投资130亿元以上。推广打造专业园、共建园中园、建设标准厂房等模式,推进大朗(乐昌)新型材料、厚街(翁源)绿色环保、常平(曲江)食品等园区建设,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加强韶关新区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共建合作关系,加快香樟雅居、双创中心二期等配套项目建设。落实全面帮扶十大行动,深化教育、医疗等全方位对接,推进莞韶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动东莞理工学院新丰校区、广东康养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二)全力抓好“三大动力”,推动经济量质齐升,让高质量发展更有底气。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夯实经济发展底盘。

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实施市领导重点区域“包片招商”,扩大与“双区”和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交流合作。健全领导干部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跟踪服务、督查考评等责任机制,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乡贤招商、以商引商和“云招商”,力争新签约超亿元产业项目120个,新开工120个,实现年度投资150亿元。发挥市重点项目建设总指挥部作用,抢抓国家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用工、用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重点项目考核办法,确保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2亿元以上。推行“点状供地”,加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项目用地保障。大力争取和用好国债、地方专项债、一般债,引导扩大社会投资,力争韶关新区和10个县(市、区)均完成投资80亿元以上、其中5个突破100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造提升国省道150公里,推进省道248线和国道323线始兴段改线工作。加快粤北天然气主干管网韶关段和500千伏韶关北输变电等能源工程建设。建成1000个5G基站,新增光纤入户5.3万户,实现市区和县城5G网络全覆盖。下大力气补短板、强弱项,谋划开工一批公共卫生、生态环保、城市治理、农业农村、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加快乳源云门山、翁源嘉华、新丰雪山等康养项目建设,推进恒大酒店、半岛温泉等5家高端酒店建设,打造绿色健康城。加快建设保利商业综合体等项目,整治提升风度路步行街,启动“韶关老字号”评选。围绕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大力开展消费促进活动,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5G、4K/8K、文旅体、家政、托幼、养老等消费增长点。推进全市15个夜间消费集聚区建设,发展“夜经济”。开展汽车、家电下乡专项行动,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推动农村消费扩容提质。推动利民制药等骨干企业在韶设立销售公司,促进乳源步步高等重点批零企业稳步发展,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7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30家以上。完成市区8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

发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支持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市场,培育翁源兰花出口基地等外贸增长点。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公开口岸收费目录清单,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落实“粤贸全球”计划,支持企业参加中博会、珠洽会、广交会等各类展会、拓展市场,引导、支持优势企业、优质产品“抱团出海”。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推进清关服务中心二期、韶钢仓储物流基地、旭日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坚持促增量稳存量并举,建立市领导“直通车”制度,大力引进优质外资项目,保持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三)精准发力“三次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让高质量发展更加协调。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推进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能,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聚力融合、提质发展,培育构建极具特色的产业生态圈,着力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区。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盯“5321”发展目标,加快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工业增加值增长7%。支持韶钢、东阳光等行业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级工程中心或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一批产业控制力强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改和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完成工业投资200亿元、技改投资60亿元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推动忠信覆铜板、世恩机械等项目建设,力争新引进、新开工、新投产超亿元装备制造项目25个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投资均增长8%以上。加快韶冶搬迁改造、丹冶绿色制造升级、大宝山铜硫等项目建设,打造200亿元有色金属产业园。促进能源产业转型发展,推动韶关电厂、坪B等热电联产项目建成投产。加快朗圣药业、萱嘉医品、岭南制药等项目建设,制药工业产值增长20%以上。积极发展铝箔、化工等新材料产业,加快欧莱、澳中等项目建设。推进高信塑胶、博雅生物、蓝威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提质发展。大力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实施3个5G融合应用项目,推动1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和500台“机器换人”,新增1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培育1-2家特级施工总承包企业,新增20家资质建筑企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8%。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着力发展精致农业,打造以精优特为特色的岭南优势产业廊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引进5000万元项目5个以上,完成园区投资10亿元以上,力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田园综合体“零”突破。培育农业特色镇村60个以上,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和家庭农场50家。出台“善美韶农”品牌扶持政策,培育茶叶等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新增省级农业名牌产品1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20个以上,让韶关农产品风行“双区”、走向全国。全域推广兰花种植,建设兰花交易市场,做优做强兰花产业,打响韶关兰花品牌。全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市县镇村四级助农服务体系,推进省冷链物流骨干网节点城市建设。构建“韶货出关”特色农产品专项快递物流通道。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完成水田垦造3000亩、拆旧复垦2000亩。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生猪家禽产业“四个转型”,加快生猪优势产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林下经济,新增省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以上。加大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力度。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平台。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华韶数据谷、移动5G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推动韶关联通新大楼动工建设,力促联通BPO项目二期投入运营,积极申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粤港澳)中心与产业园建设试点市。抓好金融集聚区建设,完成4家机构办公大楼主体工程和4家以上签约机构进驻。新增3家以上金融机构,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推广应收账款融资、过桥贷、助保贷等业务,量身打造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信贷服务产品,存贷比提升至60%以上。设立广东股权交易中心韶关运营中心,推动北江智纺A股上市。发展普惠金融,推广应用农村移动支付“十百千示范工程”。发展商贸物流产业,推进华南农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广东中烟韶关物流基地、天韶冷链物流园、韶关钢材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

(四)着力推动“三区联动”,培育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支撑。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推动园区、城区、景区协同融合、联动发展,促进生产宜业、生活宜居、生态宜游,形成支撑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创新策源地。

加快园区提速增效。实施园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完成园区规划调整,统筹全市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指导,打造4个产值超50亿元的园区,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实施高新区对标提质三年行动,培育发展“1+3”主导产业,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抓好国家级火炬特色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南雄、乐昌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华南装备园二期扩园,完成污水处理中心等配套设施,力争新引进超亿元项目10个,新动工9个,新投产6个。推进武江龙归园、始兴马市园等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质量效益,全市园区完成工业投资120亿元以上。支持中广测、中科院广化所等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加快构建开放、协调、高效的共性技术平台,推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建设。加大乳桂经济走廊建设力度,推动乳源走在全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前列。制定产业园区闲置低效用地处置办法,确保处置率15%以上。

加快城区提质蝶变。编制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出台城市设计导则,全面落实“东进、南拓、西融、北优”城市发展战略。加快丹霞大道北、凤凰路交通疏解等道路贯通联网“10+1”工程,建成韶州大道、武江大道南、高创南路、南华大道、韶钢工业大道,改造提升大学路、朝阳路、东堤北路、芙蓉山片区道路。加速建设韶关新区,新改扩建风度、沐溪、阳山小学和阳山幼儿园,加快市一医院迁建、韶州中学等项目,建成启用红色教育基地、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和综合客运枢纽二期。加强东部片区商住、商贸和文旅开发建设,加快韶州人民医院、韶关学院医学院迁建等项目。加快曲江新城建设,抓实韶州体育公园建设,基本建成张九龄纪念公园。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实施“三旧”改造项目6个、“五小”工程20个,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40个,新增停车位2000个。扎实推进“三城同创”,修缮改造升平路等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提升城市主干道沿线、交通拥堵节点、城中村和背街小巷,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城乡环境排查整治;加强生态廊道与慢行系统建设,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绿色出行分担率达55%以上。推广绿色建筑48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8%以上。治理违建120万平方米。深入开展县城品质提升“439”行动,重点抓好城镇出入口、商业街、农贸市场、公园绿地等提升。支持县域新城区建设,吸引产业、资本和人才流向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

加快景区提档升级。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举办6场旅游推介活动和50场节庆活动,开展“云游韶关”系列活动,建设快进慢游精品旅游公路,加快把世界级旅游资源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景区。突出“龙头景区”建设,谋划推进丹霞山正北门、东南门和沿线驿站建设,加快南门引入酒店、会议中心等项目和周边高端精品民宿建设,推动阅丹公路沿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力争丹霞山接待游客人次走在同类景区前列;推进曹溪文化小镇建设,启动马坝人遗址公园二期;推进蓝山源、洛阳茶旅小镇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大南岭旅游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珠玑文化特色小镇。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粤北段建设,推动城口红色小镇、仁化双峰寨和始兴红围等打造成为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响“红色韶关”品牌。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营地、环车八岭生态经济圈、南粤古驿道等项目建设,打造“产学研”旅游综合体。围绕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大做文章,推进智慧景区建设,着力提升旅游配套服务水平,新增全域旅游示范县2个、4A级旅游景区1个、3A级旅游景区5个、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个以上,培育星级民宿20家,新改建旅游厕所86座,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2%和13%。

(五)全面优化“三大环境”,打造生态绿色发展高地,让高质量发展更具优势。良好的环境就是发展的阳光、水分和土壤。全力打造与“双区”接轨的营商环境,大力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持续提升乡村环境,加快把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落实落细国家、省和市利企援企稳企安企的政策措施,围绕企业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产业配套等需求打通“堵点”、补上“断点”,切实帮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解难,对标大湾区发达城市,努力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抓好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建立市属国企投资负面清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落实支持民营企业28条,以更有力措施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力争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深化“数字政府”改革建设,90%以上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全面推行“四办”和全市通办集成服务,实现市县两级事项进驻率95%、网办率90%以上,市级“最多跑一次”事项不少于150项,镇村可办高频事项400个以上。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行施工许可证全程网上办,全面推行联合审图、区域评估、直接落地等项目落地便利化措施,大力推广投资项目审批“不见面”在线办理,坚决取消不合理审批,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60个工作日内。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中介超市管理。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为企业减负30亿元。推行“三单一平台”模式,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

着力打造最佳创新环境。大力开展拓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八大举措”36项指标找问题、补短板、抓落实,净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推动50%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积极申创省重点实验室,新增省级创新平台3个,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完善市级人才驿站,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制度,优化人才生态圈,引进丹霞英才2000人、科技特派员10人,推动50%职校技校毕业生留韶就业。推动北京理工大学、省微生物所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增长20%。

着力打造最美乡村环境。加快补齐农村公路、信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短板,全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着力把农村“短板”变为“潜力板”。做好农村破旧泥砖房“拆清用”,加强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及宅基地管理,加快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普通公路路长制“136”行动,实现全部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力争“四好农村路”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保障工程专项行动,着力解决3641个自然村安全饮用水问题,确保全市行政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开展“千村整治、百村景区化”,抓好“四沿”区域美丽乡村风貌带建设,打造526个干净整洁、492个美丽宜居、84个特色精品示范村。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每个县(市、区)打造一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实现乡村旅游串珠成链、统筹发展、提质升级。新增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示范镇20个,建成森林小镇3个、绿美古树乡村和红色乡村15个。落实乡镇(镇街)提升“139”行动,完成第二批30个乡镇整治提升,加强兰花、文笔等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创新乡村治理,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村规民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六)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根基,让高质量发展更有保障。坚持把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全面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继续用好“六种帮扶模式”,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和保障性扶贫力度,确保现行标准下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推进278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集中供水、光网和4G信号全覆盖,80%以上的自然村达到示范村建设标准。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切实做到“四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争创全省扶贫资金改革试点市。扶贫工作考核走在全省前列。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持久战。全面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完成30个项目主体工程。加快“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努力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完成造林更新29.5万亩、矿山石场复绿500亩,新增湿地公园3个。加快全域创森步伐,力争始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展林长制试点,逐步退出桉树速生丰产林,生态公益林Ⅰ、Ⅱ类林比例提高到85%以上。制定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责任清单,依法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常态化开展砂石堆场、裸露地、建筑工地等扬尘专项整治,抓好机动车尾气、锅炉废气、餐饮油烟等污染防治,推进臭氧和PM2.5“双控双减”,市区空气质量优良达标率达93%以上。创建气候宜居国字号品牌。全面落实“让广东河湖更美”大行动,高质量建设碧道100公里以上,加强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及大陂河、冷水坑、沐溪河、梅花河等重点河涌整治,加快市区3个片区污水管网建设,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实现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稳妥建成运营市区、乐昌循环经济环保园。全面铺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打造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推进大宝山、凡口矿等周边区域土壤治理与修复,加强历史遗留尾矿库隐患整治和工矿企业危废物管理,严厉打击偷排、偷采、偷倒、偷伐等环境违法行为,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任务。修复病险山塘水库60宗。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继续抓好粤北危废处理处置中心建设。

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实现人财物有序流动、产供销有机衔接、内外贸有效贯通,全力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要求,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隐性债务存量。抓好政府性基金收入、水田垦造和拆旧复垦指标交易等工作,积极盘活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股权投资基金,提高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杜绝“败家”现象,确保债务风险稳定可控。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整治规范小贷、典当、担保等类金融机构行业,推进P2P网贷行业风险出清。全面落实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粮食安全政府责任制,确保新形势下粮食安全。

(七)用心用力“三类民生”,推进共建共治共享,让高质量发展更有成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兜底性、基础性、质量性民生建设,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兜紧兜牢底线民生。加强援企稳岗政策支持,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搭建企业用工与返乡人员、高校职校毕业生就业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支持异地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落实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乡村工匠等工程,打响韶关工匠、韶关保姆、丹霞月嫂、韶关客家菜品牌,促进人力资源与城市发展协同匹配。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落实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政策,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管理。完善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实行医疗救助市级统筹管理。扩大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品种范围,加强医药服务价格管理。加大对“三留守”人员关爱力度,建成单亲特困母亲安居工程100套,建设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安置中心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市级居家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新建风采长者饭堂6间和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10个。

改善提升基本民生。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新改扩建30所以上公办幼儿园,所有乡镇均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力争全面完成学前教育“5080”目标。抓好11间教师发展中心、92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各县(市、区)办好一所以上优质初中,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试点县。加快北江中学扩建等项目建设。推进市技师学院向高等教育学校转型,支持省属技校“三合一”并搬迁至韶关新区,争取申办两所独立本科院校或新建韶关健康职业学院、韶关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支持韶关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加快形成“3本3专”或“1本5专”高等教育新格局。支持粤北医院高水平建设,推进市中医院十里亭分院和前海人寿医院建设,完成粤北三院与复退军人医院整合,逐步形成“1331”三甲医院集群发展格局。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引进200名医疗卫生人才,完成20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造升级、10间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和50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建设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行”。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疫苗冷链配送和预防接种标准化;推进粤北二院改扩建项目建设,建成启用传染病综合大楼;加强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的传染病救治机构,着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从严落实“八个一”勤务机制和红袖章治安联防组织“三个一”工作机制,建设市公安监管中心,推动“雪亮+智格”视频监控全域覆盖。深入开展“10+N平安共同体”系列创建行动,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社会治理。持续开展摩托车(电动车)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健全村(社区)法律顾问机制。推进让群众“最多访一次”工作。推进粤北省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健全森林防火、消防、三防、安全生产等统一指挥调度应急管理体系,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现校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大力创建全国和省“双拥”模范城,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抚工作,提升市县镇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服务水平。

巩固发展质量民生。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X”工程,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动全域文明创建工作,文明镇村覆盖率达9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市级新图书馆、新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规划建设市国家档案馆和自然资源综合档案馆。新建一批风度书房、风度驿站。大力繁荣文艺创作,重点创作一批以“韶文化”为题材的采茶戏、音乐剧、电影等精品力作,整理出版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筹办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进校园主会场系列活动。力争建成南水水库供水工程,让韶城人民早日喝上优质水。

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二是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三是完成农村公路建设500公里。四是实施70个老旧小区改造。五是完成环丹霞山碧道建设。六是加强学前及普通高中生均经费保障。七是完成1000个自然村整洁达标建设。八是建设百所中小学卫生工作示范学校。九是新建改造100所农村中小学厕所。十是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和“南粤家政”三大培训工程。

三、建设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

我们必须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部署,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政府效能,着力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一)提高政治站位,忠诚履职重落实。坚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确保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履行职责的全过程。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二)坚持依法行政,接受监督促落实。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并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认真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等工作。支持做好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完成“七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深入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完善政府权责清单,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提升优化12345政府服务热线平台,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全力打造粤东西北政务服务满意度最高城市。

(三)坚持以上率下,扑下身子抓落实。坚持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把负责、守责、尽责落实到政府工作全领域各环节。开展政府系统作风提升行动,深化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加强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的谋划,高水平高质量编制“十四五”规划。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发挥“市民问政”栏目作用,加强督查考核,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健全市直部门上门服务县(市、区)解决问题机制。畅通《企业心声》、“政企通”等平台,健全中小企业诉求响应工作机制,把精准服务、解决问题落到实处。加强源头治理和制度建设,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四)恪守清正廉洁,严明纪律保落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继续压减政府一般性支出,用于民生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市级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控制和资金分配使用机制,全面落实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监管机制,切实做到“花小钱办大事、花少钱办更多事、花同样的钱办更好的事”。切实加强政府资产和资源管理,全面彻底摸查清理历年土地征收工作和政府性资产收益情况,交出一份“明白账”。推进市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和土地储备预算管理改革。发挥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严肃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各位代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争先,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发扬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工作落实,致力“说一件、做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全力以赴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为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打造绿色发展韶关样板,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标签: 广东省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