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6年临沭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本地事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3月7日在临沭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上

临沭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刘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十二五”是历经考验、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县人民,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以建设“幸福临沭”为目标,突出增收、民生、环境提升三大任务,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1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亿元,是2010年的1.6倍、3倍,年均增长9.9%、24.9%。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11.5:53.5:35调整为9.2:49.2:41.6。工业经济量质同升。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0.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34%。实施百企改造升级项目416个,完成技改投资298.2亿元,其中,70个项目列入省企业重点技改项目导向计划。化肥化工产业集群入选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复混肥区域品牌价值列全国第31位,被授予全国复混肥知名品牌示范区。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企业比2010年增加19家、13家。实现“个转企” 1373户。金正大公司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常林集团入选中国机械百强企业。经济开发区综合评价进入全省30强。青云工业集中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滨海高新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2亿美元、利用外资2.3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1倍、4.6倍。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临沭)柳编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柳编区域品牌价值进入全国百强,被评为国家级出口柳编质量安全示范区。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增”。新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22万亩,史丹利(荷兰)现代农业示范园、陆合家庭农场示范园等20个特色园区快速推进。新增各类经营主体1802家,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省级示范社,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7家,创建地理标志2个,认证“三品一标” 56个。农村产权“三项主体”改革全面完成。累计投资2.5亿元,实施小农水、苍源河综合治理等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日益繁荣。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4.6亿元,是“十一五”的2.5倍,年均增长14.4%。被列为全国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全省农村交通物流试点县。新增3A级景区1家、2A级景区1家;沭河古道景区、夹谷关景区进入试运营阶段,朱村成为乡村旅游新亮点。建成4个电商平台,电商发展指数居九县第一,被授予首批市级电子商务示范县。白旄西居成为全市首个被阿里集团认证的淘宝村。金明寓公司荣获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资格。

发展活力日益凸显。“三引一促”成果丰硕。投产或在建1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累计达30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6个,实际到位资金171亿元。引进硕士以上学历422人、外国专家270人,11个项目入选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引智项目,获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培训各类人才1万余人次。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91.3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年均增长15.2%,其中,高新技术投资占比达40.1%。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共有4个项目列入省重点、76个项目列入市重点,164个项目获得上级专项资金11.3亿元。科技创新日趋活跃。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07个、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97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9个、省级创新平台14个。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四连冠”,被评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常林集团被列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区。金正大公司、常林集团筹建的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史丹利公司申报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生物肥料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批复。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8个。要素保障更加有力。银企合作签约资金255.7亿元,年均到位率达98.4%,为188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18.2亿元,累计新增社会融资183亿元。引进金融机构2家,新增股权挂牌企业7家,史丹利公司2011年成功上市。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县。完善用地保障机制,验收增减挂钩指标4495.5亩,被列为全省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完成复垦1758亩,有效利用批而未供土地871亩,处置低效闲置用地967亩,被授予全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完成电网投资5.3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

城乡面貌大幅改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省级卫生县城,城镇化水平由43%提高到53.8%。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编制完成21个专项规划,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镇村总规覆盖率达100%。先后实施城区供暖扩容、城市污水处理二期、红石湖公园改造等工程,城区供暖入网面积达528万平方米,新增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2万吨、绿化面积349.2万平方米。完成3万吨引水工程,新建第二水厂,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87.6%。改造城中村16个、棚户区32个,拆迁腾空土地6400亩,安置还建面积160万平方米。北城区建设快速推进,累计投资40亿元,完成征地4500亩,苍源河湿地公园、体育中心一期等项目建成使用。道路交通更为通畅。沂沭铁路、长深高速建成通车。新建和改造提升城乡道路657.5公里。修建村级公路357.4公里,完成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在全市率先完成城际公交改造,新增公交车150辆,更新出租车206辆,被列为全省城乡公交一体化示范县。建成城区公共自行车运营系统,站点共计110处、公共自行车1900辆。镇村建设有序推进。实施小城镇提质扩容工程,硬化道路31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9.5万平方米,垃圾处理率达100%,管道天然气在全市率先实现“镇镇通”,青云镇、蛟龙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两区同建”扎实推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7个、产业园区20个,搬迁村居66个;新建污水处理站2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6个。在全市率先实现环卫保洁市场化托管,被授予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造林1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4%。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完成36家重点企业水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环保智慧平台建成使用,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迎淮核查。铁腕治理大气污染,整治企业136家,拆除土小企业63家,空气质量明显好转。GDP能耗、COD、SO2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7.5%、13%、15%。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8个镇街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7个镇街被评为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单位,20个村居被评为沂蒙美丽乡村,57个村居被评为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居,朱村被列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累计完成民生支出91.8亿元,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1万元、1.04万元,年均增长14%、9.3%。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7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97亿元,新增创业9438户,带动就业4万余人,被授予省级创业先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04万套,其中,建设公租房8125套,占全市总量的三分之一。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投入运营,新建和改造镇街敬老院10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12处、农村幸福院47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都有新的提高。残疾人康复中心建成使用,“医康结合”运营模式在全省推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资5.8亿元,新建校舍57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新建了第二、第三、第五实验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在全市率先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县域综合试点单位。临沭一中被授予全国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职业中专取得“3+4”大学本科贯通式培养资格,被授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累计有4人被评为中国好人、7人被评为山东好人、2人被评为全省道德模范,荣获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举办了“关注临沭现象、聚焦临沭发展”全国媒体大型采访活动,开展文化活动2100余场次,县文化馆、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顺利完成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先后启动县医院新院、计生综合服务中心、镇街卫生院病房楼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村级卫生室85处,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发展规划有效落实。社会管理全面加强。完成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饮食用药环境,被授予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入开展“六五”普法,获评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加强应急管理,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七连冠”,征兵工作保持连续55年无责任退兵的全国最高纪录,滨海红色文化纪念园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滨海革命烈士陵园被批准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此外,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权益得到保障,人防、气象、统计、外侨、机构编制、民族宗教、防震减灾、档案、史志、物价、科普、邮政、通信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结亲连心”活动,扎实开展“强党性、重品行、敢担当”作风建设提升活动,政风行风明显好转。认真落实县委决策,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52件、政协委员提案824件,办结率达100%。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调整、取消审批事项82项,3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编制完成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完成公共资源交易1736宗,增收节支5.2亿元。认真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办理工作,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村居便民服务点实现全覆盖。临沭政务微信、微博开通运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肃查处“庸懒散奢”行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全县上下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共同谱写了临沭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今天的临沭,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发展机遇,勇于攻坚克难,创造性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质量效益,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的新路子。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敢于打破定势,勇于先行先试,以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障碍,以开放的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五年来,我们坚持把民生幸福作为第一追求,以“六有两提高”为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保障水平,尽心尽力办实事、解民忧、帮民富,全县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团结实干作为第一保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团结一切力量,锁定目标不放松,一以贯之抓落实,干成了一批大事,办好了一批实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各位代表!中央和省市领导对临沭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亲切关怀,特别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县视察指导,带来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鼓舞了全县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斗志。全国化肥产品质量提升示范项目现场会等49个国家和省市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们还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41项国家和省级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体代表、委员的智慧与力量,倾注了全县63万人民的心血与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沭官兵、政法干警和上级驻沭单位,向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临沭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大项目好项目偏少,资源能源要素约束趋紧,转型升级任重道远;财政支出压力较大,面临着刚性支出增长与收入放缓的矛盾;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艰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工作作风和效能还需改进,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推进“幸福临沭”建设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认真研究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不断开拓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走在前列”定位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建设“幸福临沭”为目标,突出增收、民生、环境提升三大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赶超,力争进入全市综合实力第一方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建设产业发达、实力雄厚的经济强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今后五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12%、11%;到2020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8.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

——培育支撑强劲、持续稳固的内生动力。深化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今后五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8:44: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2%以上。

——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城。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中心城区、镇街驻地、新型农村社区、特色村居统筹协调发展,加速构建“一核、一圈、两轴、三副、四点”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42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38.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3%,各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建设百姓安居、成果普惠的幸福家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平等,保障基本民生,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今后五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0%;教育、卫生、文化、交通、居住等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构建服务优化、勤政廉洁的效能政府。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更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建设法治政府,保障人民权益。深化“平安临沭”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2016年政府工作总体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我们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上下功夫,把握正确方向,脚踏实地推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10%,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建立更具规模、更具潜力的产业体系。围绕结构性改革,突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牢固树立“工业强县”不动摇,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提升产业竞争力。

1.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引领产业转型。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两化融合,推动主导产业更强、产业结构更优、质量效益更好,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12%。突出高端提升,加快产业培育。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机遇,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尽快在增量上实现突破。继续实施百企改造升级,明确筑链提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全力推进化工、化肥、机械、食品、钢管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力争技改投资增长20%。通过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倒逼机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关闭一批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的“问题”企业,清除一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支持有前景、有实力的企业渡过难关、焕发生机。加快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完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抓好一批科技项目和研发平台建设,力争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合作,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家,引进先进技术40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0件以上。实施品牌、质量强县战略,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提升质量标准,创建省著名商标2件,培育省名牌产品1个、省长质量奖1个,争创国家级节能灯具检验检测中心。发展实体经济,培植骨干企业。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加大对“双百”企业和“双30”企业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开展战略合作、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推动企业“二次创业”,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实施中小微企业精准培育、重点扶持“双百”工程,推动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力争20家小企业实现小升规、5家小型企业达到中型水平。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产业转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粮油、蔬菜、果茶、畜牧、烤烟等优质农产品基地,新发展规模经营面积3.2万亩。加快五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高端化发展,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接二连三”的思路,推动农业向肥料、农机、种子、饲料、农产品深加工、销售等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市场占有率。创新经营方式,推动示范平台升级。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互联网+农业”、“农业+观光旅游”等经营模式,拉长、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力争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0家、家庭农场100家、种粮大户30家。加强设施建设,推动生产条件升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5万亩以上。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新认证“三品一标”4个。实施小河崖拦河闸改建、病险塘坝除险加固、重点河道治理、“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推进小麦、玉米、花生农业机械化试点推广,争创全国农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3.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支撑产业转型。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整合资源、提升业态,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巩固提升商贸服务业。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改造提升集贸市场25家,积极发展网络购物、工厂直销、大宗商品交易等新业态,形成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依托“互联网+”,实施电商进村工程,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培育一批淘宝村、电商平台、电商龙头企业和电商基地,支持青云镇打造沂蒙第一“淘宝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创新物流发展模式,加快铁路物流园区、统一物流、供销现代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供应链物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态。加快骨干企业主辅分离,对主辅分离后税负增加的企业给予适当扶持,完善物流产业链条,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实施“山河联动、红绿促动、城乡互动”战略,高点定位,抓点带面,整体提升,打造“好客山东·乐而思沭”旅游品牌。重点抓好苍马山(冠山)、夹谷关、龙潭湖、朱村、沭河古道、沭河栗海、岌山地质公园等景区建设,提高临沭旅游吸引力。力争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1个。

(二)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构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城镇化格局。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按照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先行、产城融合的原则,推进城镇化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1.打造优美宜居的现代城市。坚持规划引领,以建设鲁南苏北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理清思路,明确定位,实施“多规合一”,扎实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城区控制性详规修编和城市排水防涝、户外广告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着力实现规划全覆盖。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刚性约束。按照“问题导向、群众期盼、先急后缓”的原则,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城区供热热源改造提升工程。抓好地下管网普查及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增强雨水消纳功能,建设海绵城市。加快北城区建设,重点抓好森林公园、便民服务中心、体育中心二期等工程,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实施景观亮化、园林绿化、道路综合改造等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推进225省道路面大中修工程,做好罗岚高速、临连铁路前期工作,打造高效、通畅的城市路网。把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物业管理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确保全面完成棚改任务。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精细管理水平,新建农贸市场4处,重点实施市容市貌、户外广告、店外经营、马路市场、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集中整治三轮车问题,打造干净、整洁、通畅的良好环境。

2.培育充满活力的特色强镇。实施小城镇提质扩容工程,进一步调整理顺县镇(街)财政体制,发挥县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调动镇街抓发展、促增收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镇域经济突破发展。以青云镇、蛟龙镇两个全国重点镇为示范,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打造小城镇建设排头兵。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思路,引导其他镇街发挥产业、生态、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和农产品深加工,打造“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增强人口聚集和产业支撑能力,促进镇域经济加快发展。

3.建设繁荣秀美的新型农村社区。继续实施“两区同建”,打造一批规模达3000人、5000人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开展配套设施建设“回头看”活动,加快气上楼、水治污、暖入户、饮水达标、垃圾处理物业化“五项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问题,真正让群众住得安心、生活舒心,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实施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方便群众出行。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攻坚行动,着力推进美丽乡村连片整治、农村“硬化+改厕”工程,力争硬化道路230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改厕2.3万户,打造1个省级示范片区、1个市级示范片区、10个县级示范片区。引导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让群众居住在社区、就业在园区。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打造更加优美、更可持续的宜居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全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生态临沭,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强力推进生态治理。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工业废气、建筑扬尘、秸秆焚烧、汽车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治理,持续改善大气质量。实施水污染防治计划,加快东城新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扎实开展河道清淤整治工作,加强对重点水污染源企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采石矿区的监管,狠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肃查处各类水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2.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生态屏障建设。实施城区园林绿化改造提升、城市绿道建设及雕塑小品等工程,增强城市绿化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把生态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荒山绿化、沿河沿路绿化,完成植树造林1万亩,新建绿化模范镇1个、绿化模范村居20个,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争创省级绿化模范县。

3.优先发展生态经济。严格执行能耗强度、总量“双控制”制度,着力推进结构节能,强化科技节能,加快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与推广应用,倒逼企业节能降耗、产业转型升级。落实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强力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循环化改造,做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循环化、绿色化转型。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培育更加强劲、更具生机的发展动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构建发展新体制,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1.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调整工作,构建“四张清单、一个平台”行政权力运行体系。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扎实做好“三证合一”工作。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县、镇土地产权融资平台,完善土地产权交易网络,为土地流转提供优质服务。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2.向对外开放要动力。大力实施“三引一促”,积极对接“一带一路”、西部经济隆起带、半岛蓝色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创新招商方式,聚焦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高端,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引进一批有市场、有生命力、财税贡献大的项目;对本地现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对外合作、扩大生产规模的,加大支持力度,着力推动增量招大引强、存量做大做强,力争完成招商引资80亿元。建立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联动机制,促进人才、智力、项目有机融合,力争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3个以上、高学历创新创业人才300名。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诺贝丰氟化盐及高端水溶肥二期、山田研磨纳米粉体材料、奥德鲁功能性生态肥、雷华新型复合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力争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实施“精准外贸”工程,提高柳编、脱水蔬菜等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推动外贸优化升级,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

3.向园区发展要动力。认真落实全省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打造转型升级的示范区、科学发展的新高地。经济开发区启动实施集中供气、供热,巩固壮大化肥化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青云工业集中区加快提升承载能力,吸引产业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争创省级工业园区。滨海高新区坚持高点起步、产城一体,加大“三引一促”力度,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落实“飞地经济”政策,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支持镇街把招引的项目放到园区,实现镇街和园区共建共享、共赢发展。

4.向要素集聚集约要动力。深化金融改革,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开展“金融保姆”活动,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力争新增贷款30亿元、社会融资68.5亿元。引导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股票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水平,力争资本市场融资规模过10亿元。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打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深入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和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力争腾退城镇生产性工业用地500亩、盘活闲置低效土地900亩以上。坚持“以亩产论英雄”,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提高项目投入产出比和财税贡献率。实施220千伏冠山输变电、农网改造升级等工程,全面提升电网承载能力。

(五)坚持共享发展,改善民计民生,建设更加富足、更加和谐的幸福家园。以“六有两提高”为目标,实施“十项为民工程”,全力推进城乡教育、医疗、供水、交通、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发展,确保7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1.推进就业创业,提升群众的富裕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干群“结亲连心”、驻村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致富能人引领等措施,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通过实施企业“二次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渠道带动就业,力争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新增就业再就业5000人,扶持各类创业人员1500人。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公共服务”三项行动,建成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暨创业孵化中心1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

2.完善保障体系,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强制度衔接,完善筹资机制,形成覆盖全民、整合城乡、均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实现企业职工社会保险扩面征缴1800人。深化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提高大病医疗救助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高县社会福利服务中心、青云镇老年公寓运营效能,加大镇街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投入力度,建设功能配套、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3.发展社会事业,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第二、第三实验小学扩建和北城实验学校新建工程,解决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加快42个标准化校舍建设,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县医院新院、计生综合服务中心、第三人民医院及青云镇卫生院新院等项目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机构布局,提升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县文化中心及镇街文化大院、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激情四季·唱响临沭”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

4.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按照“党政负责、党政同责”、“条块结合、条块同责”的要求,严格责任落实,创新监管方式,及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落实食品安全战略,加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监管,让群众买得放心、吃的放心。全面落实两孩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确保数据准确。深化“平安临沭”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实施“七五”普法,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营造安定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常态下,政府必须有新作风、新状态、新作为。我们将按照“为民、惟公、争先、清廉”的要求,着力优化政府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牢记宗旨意识,建设为民政府。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深化“结亲连心”活动,带着感情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将更多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畅通县长信箱、来信来访、12345市民服务热线、行风热线等民意诉求渠道,努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注重真抓实干,建设务实政府。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始终把抓发展摆在工作首位,开展“学政策、促发展”活动,更加注重运用改革的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更加注重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立说立行、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件一件抓落实,一项一项求突破,全面提高工作成效,努力开创发展新境界。

(三)着力提升效能,建设高效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规范政府重大决策行为。坚决维护县委权威,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和委员提案,形成团结共事、和谐干事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改进作风制度化、长效化。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健全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着力净化政治生态。强化行政监察,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加大重点领域监管力度,最大限度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加强财政财务管理,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把公共财政更多用到促发展、惠民生上。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成就鼓舞人心;展望未来,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在中共临沭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县人民,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加快建设“幸福临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