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5月21日在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何维楷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新年伊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成都市和市委决策部署,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和最重要的工作,主动作为、科学应对,全力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决防范病源输入,抗击疫情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效。
我们坚持科学防控、群防群控,有效防范疫情输入。快速响应、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控部署,1月22日召开市政府常务会,专题安排疫情防控工作,迅速建立防控指挥体系,取消干部职工休假,全员进入疫情防控战时状态。第一时间启动旅游行业疫情防控措施,1月23日起,全面有序关停市域内全部景区、文体娱乐场所,取消一切公众性旅游活动,全面加强交通关口检查,设置24小时卡点13个,累计检查车辆5.5万余辆、11.5万余人次。在“内防扩散”方面,全面推行城镇小区、农村集中居住区、散居院落封闭式管理,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3.6万余人,开展三轮精准全覆盖排查,累计排查32.3万余户、79.3万余人,形成“村村行动、关关严查、户户居家、人人自护”工作格局。复工初期,要求企事业单位对员工实行全时段管理,广泛倡导“两点一线”简约生活方式。严防境外输入,对入境人员实行全流程管理服务。慎始如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大数据、健康码等科技运用,持续做好境内(外)中、高风险地区来(返)都江堰人员排查检测和健康管理,累计核酸检测3100余人次,全力确保了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我们坚持统筹谋划、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城市运行。强化生活物资保供,加强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防疫消杀和保供工作,强化市场监管和价格监测,引导6家市级重点保供企业扩大库存、拓展货源,保障疫情期间米面油、肉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做好医疗救治准备,全市备案发热门诊医疗机构38家,紧急改造疑似或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隔离场所,建成医学隔离观察点2个,推进传染病负压病房建设,满足疑似患者治疗需求。千方百计储备应急物资,累计采购接收口罩60万只、防护服1.5万余套,帮助重点企业转产口罩等防疫物资,并支持办理口罩出口认证。保障物流运输畅通,公共交通保持正常运行,集中消毒处理邮件包裹21422件。强化困难群众救助,扎实做好空巢独居老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生活服务保障,及时足额发放低保金、特困人员供养金和价格补贴,累计发放资金2289万余元,惠及困难群众70335人次。
我们坚持因时应势、精准施策,加快恢复经济运行。春节结束后,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分类组织企业复工复产。深入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活动,组建工作专班78个,选派联络员544名,逐企业走访收集解决问题799个。持续加大援企力度,设立2亿元专项基金,精准制定《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运行16条政策措施》,兑现政策扶持资金7342万元,为117个重大建设项目搭建银企融资平台,一季度全市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6.4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力保障稳岗就业,开展“春风行动”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9场,达成就业意向10713人,为4902家参保企业减免社保缴费2.57亿元,发放稳岗补贴1143万元。按照全省分区分类防控标准,结合我市“无现症病例区”实际,在“严防输入、严阵以待”的前提下,安全有序复苏旅游消费,3月8日起,陆续开放“青城山-都江堰”等景区景点,部署天府健康码、“5G+热成像”体温自动监测等智慧防控应用,全面恢复餐饮、商超等服务业正常经营,创新举办线上春苔会、云放水、“春暖都江”文旅网络消费季、双遗马拉松健康跑、“川人游川”旅游营销等系列活动,加快复苏旅游产业。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中,全市党员、各级干部闻令而动、持续作战,医务工作者坚守一线、舍身忘我,13名援鄂勇士最美逆行、平安凯旋,驻市企业和机构科学防疫、复工复产,全体市民积极响应、主动配合,全市上下、各条战线紧密团结、众志成城,铸就了抵御疫情、护佑健康的铜墙铁壁,彰显了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凝聚了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必胜信念,为全市持续深化疫情防控、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基层干部、公安民警、志愿者以及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向积极配合参与疫情防控的全体市民,向关心支持我市疫情防控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二、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六稳”要求,聚焦“两个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效能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都江堰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们感恩奋进、砥砺奋斗的一年。我们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力以赴稳增长。聚焦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环节,全力推动市域经济稳健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4.5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5亿元、同口径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2亿元、增长12.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7340元、23861元,分别增长9.4%、10.1%,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我们积极抢抓“两个率先”的历史机遇,全力以赴促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聚焦空间布局优化、顶级IP打造、多元场景培育,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都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获评首批天府旅游名县,以三大产业功能区为核心的大旅游产业生态圈加快形成,城市品牌、营城优势显著提升,旅游消费、区域价值齐俱增长。我们勇于直面交织叠加的矛盾问题,全力以赴防风险。站在讲政治、顾大局、负责任的高度,组建专班纾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全面完成“防风险保平安迎大庆”工作,稳妥推进违建别墅、“大棚房”清查整治,积极化解民营企业和民生关注遗留问题。这些成绩的取得极不容易,为我们轻装上阵再出发、增添信心再奋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定基础!
过去一年,我们聚力抓好了以下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聚力做强核心产业,全域旅游发展走在前列。旅游产业能级再提升。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科学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国际生态旅游名城产业发展规划》,确立空间、形态、产业“三维”全域旅游版图,新签约灵岩山国际禅文化旅游区等10亿元以上重大涉旅项目13个,开工建设环球融创·青城溪村等10亿元以上重大涉旅项目5个,在建文旅项目完成投资88.3亿元,旅游产业的吸附力和区域竞争力持续提升。旅游经济增长创新高。突出“农商文体旅医养”融合发展,持续丰富文旅街区、林盘消费、绿道经济等消费新场景,引入豪生荟、盛铂仕丹等4家精品酒店,培育逅舍等精品网红民宿38家,提升打造6条主题文化街,“水街·川西印象”列入成都市社区商业消费新场景试点。精心打造七里诗乡、安龙海棠公园、天马玫瑰花溪谷3个4A级乡村旅游景区和灌区映像、问花村等8个成都市A级林盘景区,沿灌区绿道布局“地球仓”移动智能旅居、“又竹堂”研学旅游、诗乡音乐公社以及瑜伽、书院等融合消费业态,开设“林盘诊所”,“七里社区”入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茶溪谷荣获成都市首批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办好双遗马拉松、成都世警会等重大赛事活动,虹口漂流入选全省唯一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虹口景区加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品牌赛事的游客吸引力和消费带动力不断增强。全年接待游客261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08.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19.3%。旅游服务环境更优质。创新编制《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规范》《国际生态旅游名城指标监测体系》,实现旅游交通、景区景点、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等动态实时监测。制定“讲解员管理规范”“农家乐管理办法”等地方标准规范15项,在成都市率先实施餐饮服务菜单标识精细化规范和全域旅游讲解员试点。上线“倾城旅游”运营平台,推出“金牌解说”“一键游都江堰”等手机APP,新(改)建旅游公厕25个。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获评“国内最佳旅游景区”“国内十大优秀景区”,荣膺四川省“金熊猫”奖。
(二)聚力筑牢发展支撑,产业功能区建设全面推进。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项目支撑持续发力。完成总体规划阶段性修编,引进上海复星地中海度假酒店等11个重大项目,绿地·无舍青城等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张家湾污水处理厂、金马河2号闸桥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都融创文旅城六大核心业态78.5万㎡主体建筑全面完工。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发布产业发展规划和整体开发方案,签约引进省轨道交通、五行天成特医食品等旅游装备、旅游商品项目,实际到位内资11.8亿元。开工建设标准化厂房21.48万㎡、专业楼宇6.52万㎡,恒一食品、一锦机器人等项目加快建设,民和鑫、华泰伟业等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8.8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0.7%,按成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标准,工业投资效果系数、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等指标稳居成都市类区前三。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生态价值持续转化。成功举办精华灌区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讨会、成都村政论坛走进中国天府农博园。联合清华大学、日本中央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搭建“校—企—政”乡村振兴发展研究平台,举办“新林盘工作营”,推动精华灌区自然生态与人文价值创新转化。开工建设蓝城文创小镇、国家农业公园等15个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新增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6个,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证书》的县级城市,胥家获评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都江堰猕猴桃”品牌价值超19亿元。与蚂蚁金服共建成都首个“农村普惠金融”项目,获评全国十大农村电商典型县市。
(三)聚力改善宜居环境,公园城市建设成效初显。生态化城市本底更加夯实。全面践行“西控”战略,完成《都江堰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25年)》编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密切合作,启动“零碳景区”建设和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持续做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发起成立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检察联盟”,大力实施岷沱江流域下河排口整治,完成张家湾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城区内排水管网30公里,重拳治理散乱污企业和扬尘污染,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5天、同比增加58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3.4%,空气质量达2015年以来最好水平。深入开展违建别墅、“大棚房”专项整治,整治“大棚房”132宗901亩。旅游化城市功能更加优质。立体化旅游交通体系加快完善,通用航空机场通过空域、场址选址论证,“都江堰—四姑娘山”旅游轨道交通完成立项和初设批复,“三绕”西段都江堰段形成通车能力,M—TR旅游客运专线完成土建工程50%和车辆采购,成灌快铁实现公交化运营、日开行列车48对,日均运送旅客3.2万人次。新建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服务网点30个,“新能源公交+共享单车+天府绿道”的城市慢行系统覆盖城区、景区。壹街社区“壹家亲”成为成都首批“外籍人士社区服务中心”。启动5G旅游示范城市建设,建成开通5G基站240个。公园化城乡环境更加宜人。启动李冰纪念馆、现代高科技治水博物馆、仰天窝熊猫文化地标建设。开展城市光彩、店招靓化、节点增绿、围墙涂鸦、井盖彩绘行动,整治背街小巷12条,改造老旧院落4个,迁改占道“路中杆”30余处。实施“两拆一增”25处,新建小游园微绿地5处,新增城市绿地70.8万㎡,新改建绿道96公里,秀城融绿、多彩纷呈的公园城市精细表达刷新了城市颜值,提升了观感体验。
(四)聚力营商环境建设,开放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朋友圈”越来越广。圆满承办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日双边活动,受到外交部表扬。承接外交部、省、成都市重要外事活动达150余批3000余人次,接待外宾数量及规格创历史新高。赴英国、日本、澳门等8个国家或地区开展“让世界了解都江堰”主题推介,亮相北欧旅游博览会,新加入2个国际组织,国际友城增至25个,海外推广站达到10个。落户途易集团西南总部,都江堰旅游产品入驻途易欧洲门店,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入境游客同比增长13%。发起成立天府旅游名县文旅发展联盟,牵头开展天府旅游名县北京、重庆、西安推介会,与汶川、康定、九寨沟等区域旅游体育互动开发进一步深化,联合汶川举办熊猫超级山径赛、高地美路大青城自行车赛。“软环境”不断优化。高质量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落实“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工作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24小时全天候出入境自助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缩减至80个工作日内,行政许可集中度达87%,实现114项许可事项全流程网上申报,“最多跑一次”改革走在成都市前列,在成都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第三方测评中名列近郊市(县)第一。降低企业准入门槛,企业开办实现“3小时注册、一分钟打证、8小时开业”,新增市场主体8130户。精准助力民营企业发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累计减免税费9.41亿元,发放稳岗补贴1740万元,化解民营企业遗留问题26项,偿还拖欠民企账款50%以上。“硬实力”持续增强。坚持以项目招引落地检验开放合作成效,赴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招商61批次,拜访海航集团等企业169家,举办集中签约及亲商沙龙活动27场次,新签约引进普罗·杉杉奥特莱斯等项目33个,协议投资总额360亿元,荣获2019年成都市投资促进“百日擂台赛”(首季)流动红旗。落实“周协调、月调度、季汇报”项目促建机制,推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年新开工项目43个,完成投资34.4亿元。
(五)聚力增进民生福祉,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民生实事办好办实。完成省、成都市和市本级民生工程78项。高标准推进对口帮扶康定、凉山彝区脱贫,3个经济薄弱社区、30户产业帮扶户人均增收4523元,落实2037万元移民后扶资金支持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发展。投入专项资金7.03亿元,完成838户棚户区改造。实施地灾避让搬迁安置60户,修复金马河水毁堤防8.42公里,整治山溪河安全隐患点位64处。投入3000万元实施彭青路、天府大道(聚源段)路灯建设,全市建制村实现公交客运全覆盖,增开夜间公交专线和校园专线,获评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社会保障持续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和98.5%,支付医疗救助金1519万元、惠及群众17576人次,为全市各类参保人员社保缴费减负2.76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群众2.1万人次,国家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平均降幅达52%。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0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04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清欠农民工工资1.58亿元。北街坊二期、桂花苑等定向销售安置房项目加快建设,实物配租公租房119套,发放租赁补贴80户。切实抓好生猪生产和保供稳价工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启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开工建设永丰小学,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青城山高级中学成功创建省二级示范高中(省重),全市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人数达2471人,同比增长10.5%。市中医医院成功创建“三甲”,玉堂卫生院完成迁建,改造社区卫生室127个。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活动5525场。
(六)聚力创新社会治理,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共建共享。智慧治理中心初步建成,实现“天网”、平安智慧小区、“大联动微治理”、景区管理、数字化城管等多平台“一屏展示”,全域治理违法建设7万㎡,治理病害井盖327个,完成垃圾收集点提升改造100座,新建117个平安智慧小区,实现“群众工作之家”城乡社区全覆盖,成立140个社区环境与物业管理委员会,启动实施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工作,7个社区获评“成都百佳示范社区”,柳街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综合文明指数暨城乡环境治理测评位居近郊新城第一名,荣获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平安建设持续深化。聚焦盗采砂石、吸毒贩毒、“九类涉恶”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禁毒“两打三控”工作位居全省第7名,侵财类警情同比下降14.8%。全面完成青城山古建筑群和西街仿古建筑重大火灾隐患整治。深化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完成问题隐患整改13389个。积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初步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管理体系,启动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风险防控扎实有力。调处化解“三张清单”突出问题51件,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等重要时段信访服务保障工作。严控政府性投资,进一步压减财政支出,积极盘活资产资源,大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启动市属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分类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七)聚力政府自身建设,施政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始终把依法行政抓在手里。严格落实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主动依法接受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委员提案399件,办理质量满意率97.7%,办理态度满意率99.7%。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依法依规履职行权,主动公开政府信息11621条,办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226件,市政府领导依法出庭应诉22次。全面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制度,获评全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市)县。始终把高效履职落在实处。全面完成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各项目标任务,乡镇(街道)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稳妥推进。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打理政务”,公共资产资源交易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网络理政平台受理群众来电、来信26068件,诉求解决率89.2%,群众满意率91.6%,被成都市人民政府评为2019年度网络理政先进单位。“数据分析智慧政务服务”荣获全国区(市)县十大优秀创新案例,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位列全国区(市)县第42名。切实做好精文简会、为基层减负工作,政府系统全市性会议同比减少33%、制发文件同比减少32%。
此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深入开展。民族宗教、国家安全、侨务、审计、统计、档案、广播电视、保密、史志、消防、人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慈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步。电力、通讯、天然气、金融、保险等单位齐心协力,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导的结果,是省、成都市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都江堰发展的驻市单位、各兄弟城市,以及广大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一年尤其是这场疫情防控大战大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形势,政府工作也还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一是稳增长、促转型的压力较大,受疫情冲击,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增多,部分制造业、服务业企业经营困难加剧,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短板尤为明显,经济发展吃老本,传统产业步入瓶颈,新兴产业尚在起步,受城市规模、经济流量、要素保障等综合因素制约,项目招引难、落地难、见效慢,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二是债务风险防控难题亟待破解,当前正处于集中偿债的高峰期,债务规模总体大、结构差、成本高,国有企业自身造血功能弱、融资渠道窄、偿债能力差,加快国资国企深化改革迫在眉睫。三是公园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守护绿水青山的社会共识还未完全形成,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还需加力加劲,违建别墅整治付出的沉重代价值得深刻反思,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地常态化管理亟须加强。四是民生短板问题依然存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缓慢,卫生、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防灾减灾应急保障能力还需增强,涉及民营企业、拆迁安置等领域遗留问题化解不够彻底。五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公职人员在机遇和考验面前,还存在精神不振、能力不足的问题,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亟待增强。对此,我们将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2020年工作安排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受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影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下降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6%,接待游客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下降73.9%、86.7%,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压力增大。综合考虑疫情影响等多重因素,按照省、成都市对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我们提出:2020年要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向好形势,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全面完成成都市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与经济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
今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成都市以及都江堰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工作部署,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重大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力落实“六保”任务,聚焦市委确定的“三大建设任务”和“三大攻坚战”,坚定不移推进“两个率先”,奋力推动二季度逆势上扬、三季度全力冲刺、四季度圆满收官,努力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动常态化疫情防控,聚焦补短板、增信心,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不足,抓紧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六稳”“六保”工作力度,坚定经济社会发展信心。
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方便大多数、管住极少数,不影响复工复产、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引导市民群众做好必要防护,从严落实“健康码”管控,切实做好“四类”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有序组织复学复课,严格执行入校体温检测、分流就餐、住校生封闭管理等校园防控措施,确保师生健康安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培训,不断夯实农村、社区基层疫情防控基础。
持续援企稳岗促进就业。深入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认真落实四川省“十三条”、成都市“二十条”、都江堰市“十六条”稳定经济运行政策,及时兑现减税降费补贴,全面落实社保费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贴政策,下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关心关注的融资难、降本增效难、转型升级难等现实问题。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方式,最大限度放宽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空间。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援助和托底帮扶,组织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市人民医院二期、市妇保院二期项目建设,加快互联网医院、医共体、市域检验中心建设,支持聚源、龙池、青城山等镇(街道)区域中心卫生院建设试点,完成青城山镇卫生院扩建和23家基层医疗机构改建。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推进林盘诊所扩面和品牌提升,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省级艾滋病防控示范区、省级健康促进县,完成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加快公立医院党组织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及“市管院用”改革,促进区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持续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疫情监测预警、应急初诊处置、医疗救治等工作机制,强化专业隔离设施、场所、人员配备。加强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等重大领域风险预警机制,健全突发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加快推进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全面完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任务。
(二)全力推动产业功能区建设,聚焦抓项目、稳投资,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树立产业GDP理念,大力实施功能区“承载能力提升、项目招引促建、产业融合创新”三大攻坚行动,全力推进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的投资促进行动,全年新引进亿元级重大项目12个以上,扎实做好现有项目服务保障,努力把疫情耽误的进度抢回来,推动功能区核心区起势、成形。
以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为引领,集聚发展旅游产业。全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加快青城大桥改建等配套项目建设,建成M—TR旅游客运专线、“三绕”北段玉堂互通立交、金马河2号闸桥、玉堂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启动国道317改线工程,力争鲤鱼沱大桥双向通车,万汇国际学府、成都融创中学实现秋季招生,加快形成契合主导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功能。全力打造文旅消费极核。以百亿级融创文旅城开业为重点,加快建设功能区核心起步区,大力实施玉堂片区基础设施攻坚和环境整治提升,优化区域交通组织,全力保障融创文旅城水雪世界、融创茂开业,环湖酒店群、室外主题乐园、国际会议中心、风情商业街陆续开放,带动梦享·春山外汤屋等主题酒店投运,力争全年吸引游客1500万人次、拉动消费110亿元,打造文旅消费新地标。全力培育文旅产业集群。用好国家级天府青城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这块金字招牌,深化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推动四川华西五粮液国际医养管理中心、青城溪村、外滩国际等项目加快建设,促进东软教育健康科技实训基地开工,计划完成产业投资超100亿元,加快形成主题乐园、品质酒店、时尚购物、康养休闲相融共生的集聚发展态势,努力将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宜居宜游的高品质生活社区。
以青城山旅游装备产业功能区为引领,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推进思路转型。坚持“人城产”理念重构区域发展方式,积极引入整体开发合作运营商,创新产业社区发展模式,合理规划产业、商住、公共服务空间,推进功能区“三房”、中央商务区建设。与西南交大、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共建产业发展研究院和食品饮料检测认证中心,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构建生产生活服务于一体的高品质产业空间。加快产业转型。坚定工业适旅转型步伐,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旅游装备产业研究院”“特色旅游食品产业园”“食品机械国际城”3个产业生态圈,促进长峰钢铁工业旅游展示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装备产业示范区。强化服务转型。坚持在能源保障、减税降费、市场推广等方面加大投入、做优服务,“一企一策”关心支持重点税源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树立“亩均论英雄”导向,实施产出质效动态管理,清腾低效工业用地300亩以上,实现存量工业亩均产值达150万元、亩均税收提升6%。
以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为引领,持续壮大都市现代农业。重塑精华灌区产业格局。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对功能区范围内农田、水系、林盘等资源要素进行大盘点、大整合、大统筹,高水准编制《都江堰精华灌区康养产业功能区产业规划》《十四五“康养都江堰”规划》,加快构建彭青路、天府大道两条产业发展轴,推动天马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社区、聚源田园生活康养产业社区、石羊田园文创产业社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擦亮都江堰农业品牌。全面完成天府源田园综合体、农业农村部“产业强镇”项目建设,积极对接世茂、世纪金源等六类500强企业,集聚发展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精深加工、有机检测等上下游产业,促进猕猴桃、蔬菜、水稻等灌区主导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产销,打响“精华灌区”品牌,创建成都现代农业园区。完成地产生猪最低保有量20万头目标任务,新增6000亩水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打造农旅融合发展样板。多元整合农、林、水、旅等方面的资金和项目,集成投入、精准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和川西林盘保护,启动竹产业规划,打造蒲阳沿山万亩竹林风景线,推动蓝城文创小镇、国家农业公园、国际音乐公社等重点项目建成投运,促进聚源耒谷、天马乡伴理想村开工,沿彭青线串联“七里诗乡”“灌区映像”“天府原乡”三大乡村旅游组团,加快形成生态农业、田园颐养、乡村旅游高度融合的精华灌区“乡村振兴”新样板。
(三)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聚焦新供给、新场景,构建旅游消费中心。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旅游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抢抓成都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重要契机,重点建设“青城山景区+奥特莱斯购物公园”“融创文旅城+熊猫之都”“灌县古城+旅游特色街区”三大主力商圈,打造成都旅游消费中心。
围绕全域旅游创新消费供给。突出景区+、城市+、社区+、绿道+,培育消费新场景,提升消费新动能。构建高能级消费场景,充分运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品牌,打造天府旅游名县营销集散中心,促进李冰纪念馆、灵岩山国际禅文化旅游区、普罗·杉杉奥特莱斯等项目落地建设,加强水利文化、自然生态科普教育,发展研学旅游。构建熊猫家园国际旅游消费场景,助力成都打造“熊猫之都”,建设集生态保护研究、科普教育、游乐体验、酒店民宿于一体的大熊猫科研保护和国际旅游目的地。构建城市潮购消费场景,以幸福路、都江堰大道、彩虹大道为轴线,串联灌县古城、百伦广场、精文国际广场核心商圈,以社区为单元,提升龙潭湾等特色商业街区品质。构建体育健康消费场景,实施龙池-蒲阳山地旅游走廊建设,以虹口漂流、天府绿道为载体,植入生态游憩、山地运动、野奢度假等新兴业态。构建乡愁记忆消费场景,以川西林盘、乡村绿道为依托,支持发展精品民宿、田园康养、诗歌研学产业,提升打造拾光山丘、七里诗乡为代表的林盘景区。
突出夜间旅游助推消费升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培育发展夜间经济。擦亮夜游夜娱名片,重点开发夜游都江堰、夜游青城山、夜游外江三大夜间旅游产品,推出滨江水幕光影秀等灯秀表演,对标宋城千古情等知名演艺品牌,推出青城·蜀秀精品夜间演艺项目,打响“都江堰夜游”品牌。打造夜食夜购街区,推动酒吧、音乐与餐饮跨界融合,打造融创酒吧一条街,培育西街、水街、五桂桥、莲花巷、壹街区等夜间消费集结地、网红消费打卡地。提升夜行夜宿品质,加强夜间经济街区及周边交通组织管理,分时段优化街面停车管控,在旅游旺季开通夜间旅游景区专线,推动万达文华、西街院子等酒店加快建设,认真落实《成都市加快民宿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创建国家星级民宿,着力打造有颜值、有文化的“青城文宿”集群。
秉持营城理念激发消费活力。坚持用营城理念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增强城市消费竞争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做好国际交流合作,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和承办主场外交的资源优势,持续深化与国际友城、国际组织交流合作,让都江堰城市品牌走向更多更广的国际舞台,推进国际社区建设。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学习借鉴重庆市发展夜色经济、打造网红景点等方面先进经验,重点在景区互联、游客互通、消费互动等方面拓展合作。发挥天府旅游名县“领头羊”作用,融入四川“三九大”文化旅游联盟品牌战略,深化与九寨沟、汶川、康定等区域合作,做大旅游消费市场。提升城市节会效应,坚持谋赛办节与营城兴业相结合,主动融入成都“三城三都”建设,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择时高品质举办世界体育舞蹈节、熊猫超级山径赛等重大赛事,办好中印国际瑜伽节等系列节会,让精彩纷呈的赛事节会融入城市、贯穿四季,持续引爆城市消费热度。
瞄准舒适便捷提升消费环境。坚持国际化服务标准,不断提升旅游消费满意度和忠诚度,让游客来了还想来。实施市域公共交通旅游化改造,引导公铁客运、旅游公交与景区接驳“一站式”融合,开通主要景区间旅游快线和定制公交,在旅游集散地定向投放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完善旅游信息智慧服务,深化与腾讯、欣欣旅游合作,用好“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服务平台,在交通出行、消费购物、在线购票、酒店入住等方面创新便捷服务。促进旅游商业优质发展,开展“老字号”“好商家”等旅游品牌评选,出台特色街区优质业态扶持和管控政策,引导商家特色化发展。深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推进餐饮行业明厨亮灶,完善旅游企业红黑榜发布机制,开展全时旅游咨询服务及投诉受理,依法严查严处非法运营、尾随兜售、欺客宰客等旅游乱象,营造诚信安全舒适的旅游市场环境。
(四)全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聚焦强功能、塑品质,打造美丽宜居典范。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速与成都主城区同城化进程,推动城市格局再造,以绿色生态为底色,以灌区文脉为特质,塑造“让生活更美好”的大美公园城市。
重塑公园城市格局。创新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商业化逻辑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完善公园城市顶层设计,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完成青城山镇“独立成市”城镇规划,推行小街区规制,强化城市中轴线、天际线、水岸线“三线”设计和细节把控,健全与城市人口容量、空间布局相匹配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公园城市示范片建设,主城区以锦江绿道为主轴,串联城市公园、绿道,加快建设高科技水利博物馆、锦江绿道仰天窝绿道枢纽,融入城市消费商圈,营造可进入、可欣赏、可消费的公园城市绿道体系。玉堂片区以黄家河心、金马河绿道、滨河景观等为重点,推进金马河滨江公园、亮丽外江灯光工程建设,塑造沿江风光带,加快形成公园城市新格局。精华灌区聚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聚源、石羊2个特色镇,修复天马长林盘等4个精品川西林盘,创建92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匠心营造沿山沿水沿绿布局的多元景观体系,彰显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
鲜明公园城市底色。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绿水青山作为城市发展最独特的优势和最鲜亮的底色,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上游意识、凝聚社会力量,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后续整改,聚焦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4月底前已全面完成76个违建别墅项目清查整治,拆除违建累计达21万㎡,在完成自查自纠任务的基础上,还将全力做好后续工作,压茬跟进剩余342个灾后农房联建项目整治整改,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日常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打赢违建别墅清查整治专项行动硬仗,让专项行动成效经得起国家、社会、历史的检验,真正把绿色还给青山、留给后代。大力实施治污减排、科技治霾等六大行动,完成20个小型空气标准监测站建设,持续提升空气质量。落实河长制长效管理,推进沱江、锦江、金马河都江堰段三大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建设紫坪铺库区、磨儿滩库区水质自动监测站,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扎实做好新一轮中央、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
完善公园城市功能。展现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开展“色彩都江堰”城市视觉系统设计,持续实施城市光彩、井盖彩绘等社区美化,塑造色彩分区、明暗有度的个性表达。优化公园城市“轨道+公交+慢行”交通体系,促进旅游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区域旅游干道外联内畅,全力配合做好成都“西控”区域二级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施都江堰综合交通枢纽、青城山旅游交通枢纽TOD开发,“都江堰—四姑娘山”旅游轨道交通开工建设,“三绕”北段建成通车,实施通用航空机场、沙西线改造提升、天温都快速通道建设前期工作,启动交旅融合美丽乡村道路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富含“山、水、道、熊猫”文化特色的人文场景,建成熊猫文化地标。精细梳理城市闲置地块,引导企业、社区参与城市细部建设,打造小游园、微绿地3个,完成立体绿化6000㎡。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公园城市精细管理,深入实施“两拆一增”,着力解决垃圾分类处理难、停车难、背街小巷管理难等城市顽疾问题,让城市更有序、更舒适、更靓丽。
(五)全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善创新、破难题,激发城乡融合发展活力。积极抢抓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机遇,主动担当改革探路先锋,聚焦产业发展弱、债务压力大、要素保障难等重点领域,用好改革这一关键一招,着力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中出经验、做示范。
围绕做强经济支撑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坚持把三大产业功能区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优化功能区管理模式,探索“协调发展、统分结合”“区景合一、区域一体化”“产城融合、区镇(街道)合一”机制,完善“吹哨报到”服务机制,压减审批流程、中间环节、内部循环,构建扁平化管理体系。以产业生态圈和创新生态链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动态完善产业功能区“两图一表”,构建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的产业生态圈。完善“管委会+专业投资公司”运营机制,对功能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一级开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产权收储、产业集群培育等实施专业化运营,促进产业功能区由“供土地”向“供平台”转变,切实把产业功能区建设成为城市面向未来的人口集聚区、产业集结地、发展增长极。
围绕纾解债务压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都江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逐步卸下沉重的债务负担,我们要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切实做好国资国企改革这篇文章,坚决打赢债务风险防范攻坚战。着力纾解债务压力,编制中长期债务偿还整体方案,用好各类中长期金融产品和政策工具,协调争取银行机构置换信托、融资租赁等“非标产品”,优化债务结构,盘活资源资产,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实施国有企业整合发展,秉承分散化经营向集团化经营转型理念,整合全市国有资本,聚合优质资源资产,清理不良资产和遗留问题,新组建一家市属国有集团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绩效管理改革,打造“AA+”国企龙头,不断增强在资本市场的信誉度、话语权。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坚持市场化运作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厘清行政管理和市场经营边界,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向土地开发、市政设施运营、特许经营等领域进军,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深化国有企业股权改革,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启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市属国有企业与央企、上市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提升国有企业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能力,推进青都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真正让国有企业走上扭亏为盈、良性经营、转型发展之路。
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生态价值转换。用好用活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政策红利,激活都江堰特有的生态资源、灌区资源,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转换生态产品价值,加快建立自然资源资产核算制度,开展绿色GDP核算试点,积极向上级争取饮用水水源保护、风景名胜区生态恢复专项补偿资金,促进生态资源向生态价值转化。激活城乡要素资源,在规划和政策引导下,探索实施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等资产资源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依法取得、确权登记等制度规范,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让沉睡的灌区要素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为培育“农业+旅游”“农业+康养”产业创新链提供要素支撑,加快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
(六)全力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聚焦优服务、增活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始终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导向,纵深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向3.0版跃升,加速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难点痛点,让民营企业在稳定公平透明的土壤中健康成长。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遵从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则,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做到该放的放开、该管的管住、该服的服优。探索“点菜放权”机制,在企业关注度高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市场准入、不动产登记等领域探索流程再造、服务再优,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用好“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平台,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探索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完善“政务E站通”自助服务功能,实现涉企事项网上可办理率达100%。积极推动产业功能区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加快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功能区”,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坚持“放水养鱼”“让利企业”,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健全政策直通车服务企业机制,开展“民营企业服务年”专项行动,上门服务、精准施策,及时兑现减税降费政策。创新完善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在都江堰发展壮大。强化司法服务保障,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包容审慎监管体系,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改革创新活动,营造更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
深入实施创新创业。聚焦智能制造、绿色食品、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等主导产业和新经济,大力引进和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推动区块链技术和智慧旅游、文化创意、大健康软件产业融合创新,建设旅游与大健康软件产业基地。支持华都核设备、海蓉药业、东软学院等本土企业、高校自建或共建研发机构,重点研发新兴旅游产品、适旅文创商品,开发软件应用程序和动漫产品,加快补齐旅游产品、文创产品短板。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建设,全年R&D投入超2亿元、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3件。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评选“李冰人才”“李冰工匠”,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七)全力推动社会民生进步,聚焦惠民生、防风险,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操心事、烦心事做起,突出兜底性、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导向,强化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筑牢安全防线,在全面小康之年让市民群众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
强化社会保障兜好底。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高质量完成3个经济薄弱社区和产业扶贫任务,紧盯硬项目、软服务,倾力做好援藏、援彝工作,帮助对口帮扶县市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动法定人群参保全覆盖,加强社保和医保基金监管,全面推进按病组分值付费。落实社保扶贫代缴、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残疾人关爱、老年人照护等扶助制度,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深化劳动保障监察仲裁调解,积极创建5A级成都市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区(市)县。加快推进7.4万㎡征地拆迁安置点、棚改定向商品房等项目建设,着力解决棚改、拆迁、地灾搬迁住房保障问题。坚持“房住不炒”,落实“一城一策”,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优化公共服务得实惠。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建设,落实公办、民办学校统一招生等政策。建立名师名校综合评价机制,加强梯队培育和动态管理,推进青城山高级中学创建“国重”、树德都江堰外实校创建“省重”,新增600个公立幼儿园学位,建成永丰小学。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全市公共体育场馆低免开放达60万人次。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书香都江堰”建设,办好李冰讲坛,邀请天府文化名家讲好都江堰故事。推进供排水一体化管理,实施西区水厂沙黑总河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有序整治病害主干管网,完成金马河水毁堤防修复2处、山溪河安全隐患整治14处,推进16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实施人居环境治理,完成农厕改造2786户。推进“路长制”管理,实施危桥和破损道路改造,整治彭青路、成青路、S106线旅游交通干线隐患,积极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加密乡村公交,开通公交手机支付,实现“天府通”一卡通刷。新建5G基站296个。
创新社会治理强基础。加快撤市设区进程,组建工作专班,对照撤市设区条件和标准,积极推进申报工作,确保年底呈现阶段性成效。扎实做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推进村(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完成社区建制调整,推动镇(街道)赋权扩能。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化网络理政工作,拓展网络理政内容和范围。创新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模式,打造社区发展治理“七大场景”,实施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为社区减负,全面清理现有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完善社区“四项清单”,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推动建立社区工作者“全岗通”工作机制。增强社区自我造血能力,支持社区发展生活类服务企业,培育一批小区(院落)示范服务站(点),完善镇(街道)便民服务站智慧政务建设,新建平安智慧小区100个。统筹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由生产安全向城市安全转变。持续推进“三张清单”问题化解,完善诉求响应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夯实“群众工作之家”。深化“禁毒十条”,推动各镇(街道)标准化建设社戒社康工作站,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快打造“天网到街、雪亮到村、慧眼到户”立体群防群治安全网络体系,高标准建设集执法办案、涉案财物、案件管理“三位一体”的执法办案中心,争创全国公安执法示范单位。持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管理。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对“两个率先”的时代使命,面对城市崛起的责任担当,面对市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市政府必须身先士卒、真抓实干,不观望不等待,不迟疑不畏惧,坚定信心和勇气,拿出行动和方案,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实绩向全市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大格局。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蕴含的时代要义,保持绿色发展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全力以赴守护好都江堰这片绿水青山。将“两个率先”融入省、成都市工作大局,突出前瞻性、具体化,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强化知识更新,提升专业素养,拿出应变的本领、求变的勇气,着力提升因势而为、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的实战水平,奋力推进城市崛起。
(二)依法规范履职,展示新形象。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强化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提高预算编制的准度和预算执行的刚性,一般支出压减20%,“三公”经费压减30%,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0%以上,让每一分钱都用在保民生、促发展的刀刃上,全面彰显法治、勤俭、廉洁、为民的政府形象。
(三)善于实心干事,体现真担当。大力倡导实干实绩的鲜明导向,勇于担担子、破难题,尊重规律,智慧工作,真心实意为企业解难,为市民分忧。力戒花架子,坚决反对应付思想,大力整治议而不决、落而不实的形式主义,鲜明实绩导向、结果导向,杜绝表面文章、过度留痕。用好“三重工作法”,全面提升政府系统干部的认知水平、干事能力,以求解思维和干成理念推动工作落实,让善谋事、愿干事、干成事成为每一位政府系统干部的共同追求。
各位代表,这次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会停步、必将实现!伟大梦想引领方向,伟大时代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团结拼搏、共度时艰,真抓实干、善做善成,为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努力奋斗!
附件:
名词解释
1.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2.两个率先: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率先建成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
3.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
4.九类涉恶:聚众斗殴、强迫交易、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拘禁、组织卖淫、强迫卖淫、开设赌场、故意毁坏财物。
5.禁毒“两打三控”:严厉打击制毒、贩毒犯罪,全力查控制毒物品、吸毒活动、贩毒通道(渠道)。
6.三张清单:社会重大风险、历史遗留问题、突出信访问题。
7.三大建设任务: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旅游消费中心、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8.三大攻坚战:国资国企改革、债务风险化解、违建别墅拆除整治。
9.“人城产”理念:以城聚人、以人聚产、以产兴城。
10.三房:人才公寓、标准化厂房和专业楼宇。
11.三九大: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
12.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
13.两拆一增:拆除公共区域的违法建筑、拆除有碍空间开放的围墙、增加城市公共绿地。
14.社区发展治理“七大场景”:精准高效的服务场景、友爱包容的文化场景、绿色低碳的生态场景、品质宜人的空间场景、活力多元的产业场景、共建共享的共治场景、互联互动的智慧场景。
15.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老旧城区改造行动、背街小巷整治行动、特色街区创建行动、社区服务提升行动、平安社区创建行动。
16.社区“四项清单”:社区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主要事项清单、可购买服务事项清单、工作负面事项清单。
17.“三重”工作法:聚焦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重要环节的一种重要的领导工作方法,也是推动落实的创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