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6日在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市长 焦亚飞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熟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在中共常熟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促发展、补短板、解难题、精管理”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70亿元,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亿元,税收占比8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2亿元,增长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进出口总额225亿美元。到账外资6.4亿美元。
这一年,我们全力育新促转型。面对中美经贸摩擦、重点产业低迷等不利局面,我们积极调整思路,奋力抢抓新动能产业发展“风口”,制订发布氢燃料电池汽车、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新动能产业扶持政策,启动氢能源汽车产业园、数字科技新城、人工智能产业园、昆承湖金融科技岛等高水平载体建设,落地重塑、臻迪、每日优鲜等新动能产业项目94个,以优质增量引领经济转型。
这一年,我们强力攻坚解难题。面对制约发展、亟需突破的各类难题,我们不回避、不遮掩、不退缩,以求解思维创新担当,齐心协力解决了琴湖片区拆迁清零等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长江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等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难事,为高质量发展扫除了不少障碍。
这一年,我们努力补短增供给。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农宅翻建、老小区改造等群众需求最迫切的问题着手,从公共交通智能出行、集贸市场升级改造等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工作抓起,高标准办结20项民生实事,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一年,我们奋力鼓劲拼担当。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沉下心来从“望虞河精神”“碧溪之路”“蒋巷经验”等城市特质中汲取养分,着力“转作风、抓落实、精管理、提效能”,设立高质量发展奖项,建立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制度,敢为人先、担当实干的发展劲头得到充分激发,“拼”与“进”成为整座城市的鲜明标识。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完成规上工业产值3671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率22%。完成工业投资209亿元,增长18.5%,总量位居苏州首位。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举办东京投资说明会、上海营商环境推介会、金秋经贸洽谈会、常熟精英创业联盟大会等活动,签约项目206个、总投资1221亿元。每季度组织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神州通等144个项目开工,延锋安道拓一期等77个项目竣工。探索产业园区市场化运营,临港常熟科技产业园规划与招商同步推进,中新宏泰、联东U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载体签约落地。存量提升扎实推进。完成规上企业智能制造测评1000家,新增国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家、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2家,入围苏州市首批十大智能工厂4家,新增工业机器人1863台(套)。启动运行华为云(常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发布5G通信网络布局规划,新设5G宏基站353个。获批共建世界级秋冬服装产业集群先行区、省级车联网先导区。波司登获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小微进规”企业187家。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推进,外部董事试点启动,中法水务IPO即将申报。加大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2万余亩。优化“零地增长”试点条件,69个试点项目可盘活存量土地625亩。城市经济稳健成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1%,新增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领军企业各1家,引进大罐联等平台企业带动服装城转型,导入专业团队推动方塔商圈转型。开展“普惠金融下基层”,推行“苏微贷”业务,加强银税互动,新增本外币贷款214亿元。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银行贷款不良率降至0.83%,处于历史最低。现代农业高效发展。新增高标准农田(池塘)3.9万亩、现代农业园区9869亩,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0%,评定高层次农业人才8名,组建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5家,坞坵米业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社。完成“大棚房”专项整治。获评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先进县。创新驱动深入实施。成立科技创新办公室,建立创新工作例会制度,设立科创投资基金。新增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7家,入围省创新型百强企业2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39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3%,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1.45%、苏州领先。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30件。出台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薪酬补贴等政策,入选苏州市级以上人才计划32人,其中国家领军人才4人。对外开放不断拓展。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推动一般贸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发展,创新组货拼箱业务,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53%,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9亿美元。获批与德国弗莱堡市缔结友好城市关系,成功举办国际友好城市文化旅游论坛。
二、城乡统筹协调共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9%。全国文明城市通过省级年度测评。获评“中国建筑之乡”。重点片区有序开发。琴湖小镇片区启动建设,富春江西路建成通车;数字科技新城完成规划制订,琴川大道等骨干路网建设全面铺开;南部新城完成控制性详规修改,常昆线改扩建工程完工;高铁西站片区站城一体化项目开发协议签订。强势开展三轮房屋征收搬迁扫尾清零“百日攻坚”,蓝天家园三期、方塔街后辛巷等39个项目实现清零。启动元和村、前漕泾区域等“城中村”自主更新改造试点,竣工云裳小镇等既有建筑更新改造项目59个,完成金穗公寓等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13万平方米。琴川城市公园建成开放。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沪通铁路完成铺轨、站房初具规模,南沿江城际铁路开工建设,通苏嘉甬铁路进入工可报审。通港快速路建成通车,新世纪大道北延三环至常昭段高架完工,524国道莫城至辛庄段快速化改造、常台高速常熟东互通移位、东南大道东延开工建设。金山路、沙家浜路西延等“断头路”贯通。深化农村道路建设管理,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拆除违规户外广告设施6.3万平方米,清理“牛皮癣”21万余处,清除路中电杆712根,建成精致道路4条。成立道路交通委员会,开展路面隐患大排查和渣土车专项整治,交通亡人事故和亡人数分别下降16.1%和16.5%。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超90%,建成“四分类”小区72个。新增造林绿化2853亩。15处行政事业单位446个车位错时开放,公交大数据平台及智能调度控制中心建成投用,“江南爱停车”等智慧停车系统成熟运营。完成城区防洪大包围建设,改造低洼片区4处,新改建闸站17座,妥善应对台风“利奇马”侵袭。镇村面貌有效改善。实施被撤并镇整治提升项目163个,完成投资2.7亿元。云裳小镇通过省级和苏州市级特色小镇考核。梅李镇、蒋巷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村庄美居“233”专项行动获评“2019苏州十大民心工程”,完成投资5.5亿元,优化提升村(组)370个,铺设道路223公里,改善村道107条,疏浚河道270条,新改建农村公厕351座,新增苏州市级康居特色村1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17个、特色田园乡村1个。
三、生态质量持续改进。断面水质达标率97.6%、优Ⅲ率84.5%,分别提高22.6和19个百分点,其中国省考断面达标率和优Ⅲ率均为90%。空气质量优良率79.2 %,PM2.5平均浓度36.4微克/立方米。污防攻坚强力推进。完成中央、省环保督察和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信访整改年度任务。在苏州率先开展“天地一体”大气环境精准分析和治理管控,治理堆场和建筑工地扬尘项目617个、挥发性有机物项目139个,完成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整治。启动城区排水达标区建设,排查养护管网280公里,整治排水户2191家。提前完成1095个市级河湖“两违”项目整治、退让岸线34公里,治理黑臭河道24条。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率100%。深入开展长江环境大整治环保大提升“百日攻坚”、沿江“三化五治”等专项行动,完成长江沿线杂船清理、望虞河沿线环境整治,长江常熟段面貌焕然一新。做好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建立污染源基础数据库。节能降耗稳步开展。“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规划引领、试点先行推进印染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263”“散乱污”等专项行动,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企业206家。有序纳规和优化提升码头159家。非电行业煤炭消费削减62万吨。获评全国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设计产品1个。环保设施加快建设。存量建筑装修垃圾处理项目、餐厨垃圾协同焚烧设施投运,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扩建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中心项目加快推进。完成第三水厂深度处理改造、7家污水厂管理性提标,新建各类污水收集管网108公里,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接管和分散式治理三期项目,收治村庄316个、农户9662户、人员密集场所1078家。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5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0个。
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8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670元,增长8.2%。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常清中学、凯文小学及幼儿园等6所学校竣工投用。高考主要指标苏州“九连冠”。启动10个职教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职教中心和滨江职校获批国家级“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特教班”融合教育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推进学校“阳光食堂”建设。组建区域医共体理事会,成立社康管理中心,实施智慧医疗项目,入选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市第一人民医院晋升三级医院。启动药品惠民让利谈判,加强药品使用监管。北部医院主体结构封顶。创建省示范卫生室9家,实现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全覆盖。言子旧宅修缮开放,中共常熟党史馆暨李强革命历程展示馆、戴逸学术馆开馆,“常熟言子祠”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短篇评话《正道》获省“文华奖”表演奖。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承办中国旅游日江苏分会场活动,举办虞山文化暨沙家浜旅游节。蒋巷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常熟籍运动员吴志琴勇夺五子棋世锦赛冠军。民生保障更加健全。新增就业2.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4%,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8.9%,发放企业稳岗补贴6000多万元。全面完成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基础信息采集,退役军人安置率100%。新增社会保险参保4万人,本地户籍劳动力养老保险覆盖率99.6%,低保、特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统一大病保险制度,实现长三角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发放租购房补贴238户,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4.3万人,建成安置房1847套、安置666户。新增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家、日间照料中心20家。支出各类救助金1.8亿元,中华慈善总会药品援助项目累计发药超2500万元。社会大局持续稳定。抓好省、苏州市安全生产巡查反馈问题整改,启动首批安全生产巡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大排查大整治和镇村工业集中区综合整治,排查各类隐患5.5万条、整改4.7万条,挂牌督办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重大隐患123个。强化安全生产事前处罚,事前立案763件、处罚2960万元。全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亡人数分别下降42.8%和33.3%。“331”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新改建职工集宿房36.6万平方米,“安居超市”出租房屋合规备案率稳定在99%以上。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案件发案数“十二连降”、破案率“九连升”。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第二届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安保维稳任务。依法依规处置县南街、加宝花园等信访难题。
在致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压茬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完善综合考核体系,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海虞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省级评估。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抓好巡视整改,践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规范公务用车和办公用房管理,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一般性支出及“三公”经费支出继续下降。主动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36件、政协委员提案154件。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制定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操作指引,实现“2330”改革常态化,被评为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先进县,新增市场主体2.7万户,累计达20.2万户。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上线运行“e政通”中小企业政策服务云平台,解读政策近6000条。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省级试点,首批取消证明90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83亿元。反走私暨成品油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经验全国推广。建立“双随机抽查+专项监管+重点监管”新模式,市场秩序更加优良。严格政府债务管控,超额完成年度化债任务,风险等级得到优化。获评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
此外,民族宗教、侨台事务、对外协作、人民防空、双拥、口岸、气象、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等工作都取得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中共常熟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常部队、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常熟经济社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不够牢,新旧动能转换速度不够快,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不够强,部分重点企业面临困难;二是资源要素保障趋紧,土地、金融、能耗“双控”、环境容量等制约明显;三是人居环境改善任务艰巨,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乡村振兴、生态治理任重道远,城市能级提升还需加速;四是民生短板仍然不少,优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五是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干部履职本领、担当精神、执行意识,还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不断改进提高。
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谋篇之年,更是常熟高标引领、破局开路之年。面对发展形势的新要求,面对上级赋予的新任务,面对你追我赶的新态势,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促发展、补短板、解难题、精管理、抓落实”工作主线,坚决按照“三个一”工作要求,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
永葆解放思想的“开拓心”。只有思想解放才有思路创新,才能跨越发展。突出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多做研究性、探索性、开创性工作,争取把别人能干的事情干得更好,敢于把别人干不成的事情干出名堂。深化改革创新风险备案制度,积极营造支持改革、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以守正担当责任,以创新破解难题,推动思想再解放,勇闯发展“无人区”。
提振争先进位的“精气神”。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态势,稳定增长与转型出关的双重压力,保障安全、优化环境、增加供给等艰巨任务,在全市营造一切围绕高质量发展加油干的鲜明导向,深入开展结对竞赛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敢出风头、能赶浪头、勇争前头”,力争高质量发展考核“进等次”、开发区“进位次”、乡镇(街道)“进级次”。
锤炼务实担当的“铁肩膀”。唯有实干担当,才能不负重托、成就梦想。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加大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进一步强化“板块围着项目转、部门围着板块转、服务围着发展转”的工作协同,确保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注重实绩实效导向,深化容错免责制度应用,关心关爱干部,激励公务人员轻装上阵、担当作为,争做高质量发展热血尖兵。
争当善抓机遇的“有心人”。成功有赖机遇,收获终须拼搏。当前我们面临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自贸区等叠加的战略机遇,苏州加快建设现代国际大都市、常熟进入高铁时代的历史机遇,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些机遇,坚定信心、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保持“拼”的劲头,拿出“进”的招数,就一定能破解常熟发展的难题,就一定能突破常熟发展的瓶颈,就一定能拼出常熟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202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苏州和市委最新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聚力“三增三进”发展目标,突出“两强两优”发展路径,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推动常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2020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投资占比超40%;到账外资7亿美元以上;规上工业产值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幅同步;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降耗和环境改善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要聚力抓好七方面重点工作:
一、推进产业转型提档工程,致力经济发展高质量
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加强组织领导,花最大的心思抓经济发展,千方百计稳定增长、筑牢经济高质量根基,全力以赴提升存量、做强经济高质量支撑,培育壮大优质增量、打造经济高质量引擎。
1.全力稳增长。突出重点项目支撑和纳税百强企业引领作用,加强跟踪监测和服务协调,力促汽车整车、光伏等重点行业稳产,支持生产经营正常企业增产,推动竣工项目达产,稳住经济基本面,培育新增长点。实施重点项目全覆盖推进、全过程服务、全流程管理,强化资源要素统筹,按照前三季度开工率“50%、90%、100%”目标,加快总投资494亿元的159个新开工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年度工业投资250亿元以上、力争300亿元,其中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超60%。坚定不移推动开放再出发,加强分析研判、跟踪预警,积极应对国际经贸最新变化,主动对接苏州自贸片区、加快联动创新区建设,深度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放大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溢出效应”,全力保持进出口稳定。推动方塔商圈、社区商业等转型提升,强化老字号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以电子商务为主线的商业模式,办好昆承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会,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升级。
2.全力提存量。依托华为云(常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全面优化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构建“大企业率先牵引、中小企业全面行动、平台服务全力保障”机制,新增示范智能工厂(车间)25个、工业机器人1500台(套)。实施“百企引航”计划,引导企业深耕行业细分市场,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0家、“小微进规”企业200家,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增1~2家企业申报上市。加快服装城形态、业态、质态、生态重构升级,培育壮大运融通、市采通等平台企业,布局长三角时尚供应链中心和结算中心,带动服装产业转型发展。加强和改进国资监管,推动国企市场化转型,打造“载体建设、产业招引、金融投资、城市运营、民生保障”五位一体的发展服务体系。总结省科技“综改”和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成效经验,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总量达到600家,全面完成高企倍增三年行动任务。激励企业科技创新,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数占比增长10%,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保持苏州领先,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33件。不断提高研发机构建设质量和内涵,新增苏州市级以上科技研发载体平台20家。
3.全力优增量。扎实开展“招商突破年”活动,加强招商工作统筹,推进招商和服务竞赛,重奖招商有功人员,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发挥UWC+、常熟籍精英等资源优势,聚焦重点区域、聚焦完整产业链条、聚焦世界500强,开展精准招商,着力打造日韩、德国、北欧等区域性优质招商平台,力争引进超100亿元项目1个、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万国数据、数字科技新城数据中心等项目进度,强化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实现热点区域5G信号基本覆盖,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引进相关产业项目100个以上,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新兴汽车产业,紧盯丰田及其氢能源合作企业,招引氢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项目15个以上,加快智能网联车三大测试场景基地和五大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先导区。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发挥立讯科技、臻迪科技、RFC联盟等带动效应,加快立讯智能科技产业园、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园等载体建设,集聚生产生活服务类人工智能企业25家以上。积极发展金融科技产业,办好产业发展论坛,争取知名金融科技企业参与产业载体建设并推动关联企业落户。积极发展绿色科技、海洋经济等前瞻性产业,加快欧洲绿色产业示范园、中日创新合作产业园、亨通国际海洋产业园、精英创新创业广场等特色产业载体建设,推动“风口”产业布局,突破“高峰”产业瓶颈,先导产业产值增长10%以上。
二、推进营商环境提优工程,致力服务保障高精度
始终坚持“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树牢“店小二”服务意识,做好要素保障的“加法”、简政放权的“减法”、优化服务的“乘法”,努力打造长三角商务成本低、营商环境优的投资首选地。
1.强化要素保障。坚持“亩产论英雄”,严格项目评价准入,探索项目落地承诺和投产后监管,不断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工业建设用地亩均税收增长10%左右。推进增减挂钩、“三优三保”、占补平衡项目实施,积极对上争取,试点开展长江沿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探索推进集体建设用地空间腾挪、归并移位,确保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000亩、力争10000亩,全力保障重大战略与项目落地。深化“零地增长”试点,进一步提高存量土地容积率。高标准实施老旧工业区(点)更新改造,每个板块启动2个以上、完成1个专业产业园及若干工业集中点建设,把好产业准入关。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各类人才集聚,新增市级以上人才项目70个。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高产业对接、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作水平,创建省现代化专业群1个、实训基地2个。落实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展技能培训1.3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500人。加强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盘活金融资源,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支持力度,新增综合金融资源投放超180亿元。
2.强化审批高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工程建设项目综合审批、集中开工项目集中办公审批、重点项目“代办制”,推行多图联审、并联审批、模拟审批等服务。深化国家级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改革。力争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864”改革目标。建设政务自助服务区,打造24小时不间断服务超市。完善基层“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一门受理”“一窗办理”“一网运行”。推行“一件事”改革,打造极简办事流程,行政审批事项承诺时限提速60%以上。“不见面审批”事项比例达到95%以上。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建成电子证照库,加强部门间材料协同共享,减少办事提供材料30%以上。完善审管信息双向推送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平台建设和应用,实现审管无缝衔接。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共享、联合惩戒力度,拓展诚信应用场景。
3.强化精准服务。牢固树立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落实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操作指引和新动能产业扶持等政策,完善一站式服务平台功能,优化中高端人才落户、住宿、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异地就医结算等配套服务,切实提升亲商服务水平。完善市领导挂钩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制度,建立政企沟通对话例会制度,分行业、分类别开展座谈交流、调研走访活动,畅通与企业家沟通联系通道。建立企业反映问题服务机制,对个性问题能办则办、能办快办,对共性问题统筹研究、建章立制。深化“青企领航再出发”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
三、推进城市能级提升工程,致力功能配套高品质
始终坚持“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紧紧围绕常熟城市发展定位,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提升城市能级。
1.优化城市功能。深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及相关专题研究,优化完善镇村布局规划。加快“四大片区”开发建设,结合产业发展定位,抓紧完善高品质的公建设施、生活居住和商业配套。琴湖小镇片区竣工广播电视发射塔,完成住宅片区水系调整和道路建设,积极打造“城市客厅”;南部新城启动昆承湖金融科技岛一期建设,确定开发主体,开工地上建筑;数字科技新城基本完成路网建设、水系调整;高铁西站片区持续深化产业发展、概念规划等前期研究。总结试点经验,深化城中村自主更新和既有建筑更新改造。启动泰安新村等5个区域17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探索开展老旧街区整理和直管公房解急解危。盘活历史建筑、老旧厂房等各类存量资源,赋予文创等功能,促进夜间经济发展,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房产交易监管,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全面完成市人大“被撤并镇集镇区整治提升”议案办理。
2.强化交通融入。加快两个“一小时”、四个“半小时”通道建设步伐。做好沪通铁路常熟段开通运营准备,加快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稳定通苏嘉甬铁路常熟段线位、站位。新世纪大道北延三环至常昭段建成通车,524国道快速化改造完成辛庄段跨线桥主体工程,青墩塘路快速化改造、常台高速新增高新区互通工程启动建设,342省道西段改线、西三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加快前期。打通莲花路等“断头路”。推进镇域交通道路升级改造,启动锦绣大道、翁庄路等工程建设。深化轨交线网规划研究。
3.细化城市管理。健全完善全国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通过复评。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做精做优“四百”志愿服务等特色项目,全力打造常熟文明实践样板。加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建成示范小区8个。加强精致道路建设和危桥修缮。持续开展占道经营、非机动车违停、渣土车运输等专项整治,规范户外广告设施管理,加强违法建设行为管控和查处,深化环卫精细化保洁,提升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加大党政机关、学校等单位停车资源开放力度,探索推广有桩共享助力自行车,缓解停车难题。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实现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
四、推进环境质量提标工程,致力绿色生态高颜值
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筑常熟生态文明新优势。
1.深化专项治理。全力做好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坚决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等“4+1”问题、各级挂牌督办等问题整改。落实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工业炉窑废气和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攻坚。继续深化大气环境精准分析,优化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落实“点位长”制度,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超78%,PM2.5平均浓度低于37微克/立方米。深化“河湖长”“断面长”制度,实施望虞河、阳澄湖等重要流域、昆承湖心等重点水体断面治理工程,力争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Ⅲ率“两个100%”。深化河湖“两违”、长江沿线专项整治和长效管理,推进通江支流水岸同治,确保长江干流、入江支流等水质稳定达标。深化城区排水达标区创建,推行排水许可与信用管理。全面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固体废物清理攻坚行动,深化危险废物规范化达标和专项治理工作。
2.提升收治能力。推进生活垃圾“四分类”扩面提质,加快大中型垃圾转运站、易腐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建成投用建筑材料再生资源利用中心,加快存量建筑装修垃圾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实现全量收集、全量焚烧,餐厨垃圾实现“就地就近+协同焚烧”处理。完成城东水质净化厂工程建设和虞山、辛庄、八字桥污水厂扩建土建工程,启动滨江水厂深度处理工程、洪洞水质净化厂配套转输系统建设,加快周行、城西等污水厂提标改造。新改建污水管网100公里,完成300个村庄、10000户农户生活污水收治。加强在用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理。
3.推进绿色发展。启动《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落实“三线一单”,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推进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和印染行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淘汰低端低效产能企业。开展生态美丽河湖建设,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制度。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启动1000亩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违法用地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提标打造铁黄沙等长江生态修复亮点,完成水上过驳区取缔任务。刚性落实年度减煤目标,敷设天然气管道120公里。综合施策压降能耗总量,严格控制新增能源消费,实施节能技改项目40个以上。
五、推进安全稳定提质工程,致力社会治理高标准
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压紧压实责任,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1.全力化解安全生产风险。推进安委会实体化运作,发挥18个专委会作用,全面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健全城市安全防控机制,加强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城市安全发展水平。认真抓好省、苏州安全生产巡查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巡查,持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镇村工业集中区综合整治,全力推进危化品、涉爆粉尘、金属熔融、电镀印染、建筑施工等27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方责任,探索建立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公示制度,强化安全环保执法联动,加大事前处罚力度,打通责任传导“最后一米”。全口径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实现较大幅度下降。加强职业健康监管,更好保障劳动者权益。
2.全力化解公共安全风险。完善城市盾牌和动态巡防体系建设,优化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机制,推进警务网格、综治网格融合,拓展“数字门牌”应用,提高“平安常熟”建设水平。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持续深化“331”专项行动,固化标准、优化机制,强化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和停放管理,全力降消“9+1”场所、出租房屋安全隐患。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成投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两道防线”,主要食用农产品检测合格率97%以上。新增示范集贸市场10家。加强农村住房建材等民生产品质量监管。拓展住宅维修资金使用绿色通道,做好高层建筑及人员密集场所老旧电梯安全评估和后续维护指导。完成居民用户天然气安装2.3万户,推进商业用气户“瓶改管”试点60家。启动徐六泾江边枢纽工程,完成4个区域防汛排涝改造提升,确保度汛安全。
3.全力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牢固树立主动维稳工作理念,打造板块、部门联动维稳模式。落实精准研判、源头管控、积案化解等工作机制,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争创全国信访“三无”县。加强债务管控,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加强地方金融行业监管,提高动态监测、精准防控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做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落实社区治理“1+9”政策体系,深化“睦邻空间”项目,丰富“三社联动”内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推进“智慧社区”平台建设运用,落实“全科社工”服务模式,着力将矛盾发现在基层、化解在一线。
六、推进公共服务提效工程,致力民生事业高水平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最浓的情感惠民生服务,抓好关键小事,办好民生实事,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1.推进乡村振兴。建立乡村振兴监测报告制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探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开展村庄美居“233”专项行动,实施“千村美居”工程,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工作统筹,开工建设800个、完成450个村(组)优化提升。新增高标准农田(池塘)2万亩,加快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完成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建设。新增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00人。启用“智慧三农”一期项目。加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实现经济薄弱村脱贫转化。
2.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学校重点工程建设,竣工迁建琴湖小学等10个项目,推进新建王淦昌高级中学等18个在建项目,开工改扩建石梅小学等6个项目,年内基本实现学位供需平衡。积极应对高考改革和普高扩招。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化常熟理工等校地合作内涵。深入推进综合医改,完善区域医共体内部制度,加强专科医共体建设,实施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启用北部医院,推进“院院合作”。开工建设琴川街道医疗综合体,改扩建基层卫生院2家。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整合文化、生态、古城等资源,大力发展文创、研学游、精品民宿、城市体育等新兴产业,精心办好文化旅游节、尚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等重点活动,全力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挂牌运行市融媒体中心,实现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3.强化社会保障。加强就业服务,新增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本市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新增社会保险参保3万人,本地户籍劳动力养老保险覆盖率99%以上。配合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苏州市级统筹,提升大病医疗保险和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受益人群。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3万人。推进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开工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家,实现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全覆盖,增加居家养老援助补助对象。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进一步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做好支出型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众精准救助帮扶。加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强化市场调控监管,做好“菜篮子”尤其是生猪保供稳价等工作。
七、推进作风改进提速工程,致力政府履职高效能
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1.坚持高效勤政。加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长三角一体化融入等顶层设计,增强政府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推动部门全面正确履行“三定”规定,启动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整合,凝聚政府工作合力。全力做好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推进应急管理、扬尘管控、市容秩序、网格化治理等领域信息化应用,着力打造数字政府,提升政府管理精细度、服务精准度。
2.坚持依法行政。探索建立政情通报制度,定期通报政府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支持监察委员会履职,强化审计监督。加强政务信息公开,进一步畅通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执行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争创全国普法先进“七连冠”。启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3.坚持从严治政。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引导和管理。认真履行“一岗双责”,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从严从实抓好巡视巡察整改。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规范市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集中统一管理,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政府过“苦日子”、让企业和群众过“好日子”,厉行勤俭节约,增强预算和计划执行刚性,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
各位代表,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常熟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用担当拼出路,用实干拼新路,奋力拼出常熟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