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6日在市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长 王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2019年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蚌埠改革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的一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经受了中美贸易争端带来的重大挑战,经历了50年一遇特大干旱严峻考验。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盯“两个中心”目标,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保持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基本完成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预期目标。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左右,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24.22%、投入强度2.6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3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PM2.5平均浓度50.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1.2%。
这一年,创新成果世界瞩目。全国首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5代TFT-LCD玻璃基板成功下线。彭寿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省政府质量奖。全面打通聚乳酸生产全产业链。430毫米类石墨烯高导热膜刷新世界纪录。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EMCCD微光探测器、PLA纺织品荣获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浮法玻璃退火窑、电熔氧化锆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固镇“农粮驿站”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案例、全国电商精准扶贫典型案例。蚌埠的创新能力持续跃升,产业生态不断优化。
这一年,城市开放全国聚焦。建成启用淮河流域安徽段首个二类水运口岸,开辟淮河干流首条外贸航线。开通“蚌西欧”班列,货运贯穿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7个城市。整体纳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合肥都市圈规划范围,跻身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发起设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水利专业委员会,加入卫生健康、文化旅游联盟。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技艺交流中心揭牌。蚌埠的“朋友圈”越拉越大,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这一年,重大改革领先安徽。全国率先实现税务系统与市级政务审批平台数据直连互通。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和行政审批容缺承诺。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公共服务事项一日办结率、“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均居全省第1。市高新区入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12345”工程成效获省委、省政府肯定。“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获国务院激励支持。落实双创政策措施连续3年获省政府表扬激励。“四最”一张网平台入选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跻身“2019年度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标杆城市”。改革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活力不断迸发。
这一年,中外英才荟聚蚌埠。圆满举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淮河古代文明研究蚌埠双墩陶塑人头像与史前雕塑学术研讨会,“小陶人”被认定为世界已发现最早人物雕塑美术作品。连续6届承办安徽工业设计大赛。中国国际化纤会议、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区域中心城市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研讨会、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活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论坛、创新创业与产教融合高峰论坛暨皖北(蚌埠)人才合作对接会等盛大开幕,前世界政要、驻外大使及国内外权威专家、文化大咖、企业精英云集,聚焦了世界目光、展示了蚌埠形象。
一年来主要工作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发展质效持续向好
发展理念更加务实。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以统计执法为契机,深入开展统计大检查,对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深度自查自纠、刮骨疗毒,统计数据更真更实。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创新建立“五个不漏”“四个签字负责”制度,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宁听骂声、不听哭声。
实体帮扶全面深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四送一服”“三比一增”等活动。积极参与大富科技、德豪润达等制造业上市公司纾困,取得初步成效。新增减免企业税费32亿元。开展涉企收费集中整治,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省级50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引导基金落户。贷款余额2087亿元、增长15%。新型政银担在保余额67亿元,发放过桥续贷资金16亿元,税融通贷款余额7亿元,融资担保在保余额110亿元。禹会区创新金融供应链服务。高投集团发行全省首单1亿美元境外债券。
项目攻坚掀起热潮。569个省“大新专”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050亿元,投资完成率、竣工率、开工率均居全省前列。举办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6批次,车辆电子系统集成产业化、绿色建筑产业园等164个省“大新专”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电子级玻璃纤维、卷烟厂易地技改等75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谋划储备项目1万亿元。争取各类项目补助资金9亿元。
招商引资扎实推进。建立“首席服务官”制度。举办蚌埠(深圳)产业合作、蚌埠(北京)总部经济恳谈会,参加进博会、中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新引进绿色能源5G基站装备等10亿元产业类项目22个、50亿元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1100亿元,增长8.9%。出台总部经济政策,快成物流等21家总部经济企业落户。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工业主引擎持续发力。启动首批29户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68户。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439%、全省第1。怀远、禹会获评省制造业“十强县”和“十强区”“十快区”。蚌埠玻璃院、中粮科技、丰原集团蝉联省制造业50强,12家企业分别入围省民营企业营收、制造业、服务业百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13.3%。新型显示器件、5G移动通信器件列入省重大工程,光通信设备列入省重大专项。手机触摸屏显示模组等十大工业项目基本建成。退市进园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新增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个、国家绿色工厂(产品)5个,推广使用工业机器人129台。国显科技获评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技改投资增长27.6%。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8户,雪郎生物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省级工业精品8个、首台套产品12个。市高新区、经开区获批省级专用电子器件产业基地。固镇生物基产业获批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
农业产业化成果丰硕。农业产业化基金投放1.3亿元。农产品网上交易额50亿元。怀远获批省级农村电商巩固提升示范县。“五河螃蟹”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怀远石榴”“五河螃蟹”入选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固镇肉羊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怀远、固镇、禹会入围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培育县区,怀远白莲坡、固镇食品产业园入围重点培育园区。百万只肉羊等十大六次产业项目建成。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牛奶产量稳居全省首位。多措并举稳定猪肉市场供应。粮食生产十六连丰,实现大旱之年无大灾。
现代服务业升级提速。获批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义乌商贸城晋升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园区。新增工商注册登记电商企业270户,网上零售额70亿元。吾悦广场建成营业,合一冷鲜城二期主体竣工,淮上万达广场开工建设。华运超市获批国家级绿色商场。禾泉农旅、智慧物流入选省级特色小镇。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60户、规上服务业企业35家。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增长16%。
(三)改革创新活力竞相涌现
创新成果越来越多。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幅居全省第2。争取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数、立项金额均居全省第2。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家、众创空间2家,首批认定市级“一室一中心”5家。32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实施军民科技协调创新“三重一制”行动。中电科41所联合中国信通院、华为共同发布5G技术方案验证试验样机测试国际标准。与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分别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新增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人,首评20名专家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怀远、固镇获评首批省级创新型县。蚌埠玻璃院获批全省唯一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上理大科技园获评国家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凯盛科技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牵头组建省级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生物基聚合材料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获准筹建。
改革品牌越擦越亮。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四个一”和工业项目“六零九合”审批改革,总承诺时限分别压缩60%、65.1%。新增市场主体1.3万户、增长17.3%。公共资源交易审批及办理流程压缩46.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三变”改革村居895个,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91%。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城市医联体建设、医保智能监控示范试点市。
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保税物流中心进口大宗商品集散中心建成投用,业务总量增长77%。铁路无水港货物吞吐量增长10%。蚌山跨境电商产业园日发包裹量突破5万件,跨境电商孵化经验在全省推广。阿里巴巴本地化运营中心、笨鸟社交等跨境电商平台落户蚌埠。孟加拉浮法玻璃及余热发电、美国地面太阳能光伏电站等“走出去”项目进展顺利。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58家。进出口总额15.8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亿美元。
(四)三大攻坚推进有力有效
脱贫攻坚精准发力。实现3251户9145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7%。控辍保学“双线五包法”获国务院肯定推广。76905名贫困生获教育资助8755.3万元。17.94万人次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2726户。新增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受益贫困人口7859人。开发贫困人口公益就业岗位3668个。新设扶贫“爱心超市”314个。建设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园区88个,稻渔种养等“五彩”特色扶贫产业不断壮大。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20个。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和安全建设稳步推进。
污染防治敢于亮剑。坚持“整改、问责、处罚”同步,建立“发现、锁定、交办、查处”大气网格化监管机制。铁腕治理建筑施工、城市扬尘、车辆尾气、“散乱污”企业等重点领域。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皖北第1。实现污水处理能力工业园区全覆盖。建成“河道卫士”“智慧河长”系统。全面推进龙子湖周边环境整治和水生态环境治理。7个国考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省率先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获批省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城市。
风险防控主动出击。全省率先设立市级担保基金、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探索运用国有和民营两种所有制形式,推动蚌埠农商行增资扩股、健康运营。省代发地方政府新增债券73.7亿元。3家企业完成上市辅导备案。新增省科创板挂牌企业200家、省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14家。东方证券、中航证券在蚌设立分支机构。直接融资规模115亿元。新增贷款270亿元。
(五)城乡建设品质稳步提升
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启动蚌埠南站东片中央创新区规划建设。京台高速东海大道出入口、蚌埠站提升改造工程竣工,中环线基本贯通,水蚌线外迁、蚌五高速等加快推进,蚌埠民用机场等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完成汤和路、华光大道等7条道路“白改黑”,打通兴和路、学翰路南段等8条“断头路”。改造棚户区、城中村60个,建设安置房1.6万套,回迁安置2.1万户。完成老旧小区整治97个。新增、优化公交线路8条。新增机动车泊位2.78万个。新增海绵城市8平方公里。蚌埠体育中心-体育场获鲁班奖。
城市内涵不断提升。深入推进“十城同创”,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复查。出台《养犬管理条例》。新建绿道54公里、街头游园21个,新增、改造绿地585.7万平方米。五河获省森林城市称号。新当选全国道德模范1人、中国好人4人、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1人、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1人。被授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创产品研发”和“古代玉器研究”基地。启动“后省运时代”场馆市场化运营,引进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全国青年游泳锦标赛等知名赛事。建成开放共享书屋20座、阅读点22个。获评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城市。
乡村面貌日益更新。完成农村改厕8万户。建成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8个。新增农村安全饮水受益人口10万人。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7.6万吨。创建美丽乡村省级示范村4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11个。五河沟东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三县整体纳入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水系连通补水蓄水工程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扩面延伸1267公里。人工造林3.81万亩,建设森林长廊示范段33.7公里。
(六)民计民生福祉深度增进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投入资金76亿元,完成33项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发放就业补助资金1.39亿元、创业担保贷款3亿元。昊方机电获评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社会保险参保人数315万人。城乡低保、农村特困供养、贫困大学生一次性救助全面提标,发放社会救助资金6.3亿元。建成县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4个、智慧养老机构2个。降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市域内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提高慢性病门诊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取消医保异地就医审批制度,开通长三角门诊联网结算。
社会事业齐头并进。推行义务教育网上阳光招生。全省率先完成智慧教育建设规划。新建、改建幼儿园31所。二中禹会实验学校、新城翰林分校投用。支持蚌埠医学院更名蚌埠医科大学、安财商学院转设独立本科。蚌医二附院新院区建成投用,市一、二、三、四院专科医疗项目开工建设。成功实施全省首例、全国第二例5G平台跨省域远程手术。涂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成投用。开展“放歌新时代唱响新蚌埠”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舞剧《大禹》全国巡演。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涡河一桥入列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学艺术中心建成。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服务管理扎实推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创建进展顺利。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经普圆满完成。宗教、对台、外事侨务等工作不断加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持续推进,消防救援、防空防震等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气象、档案、地方志等服务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打响全国扫黑除恶百日追逃行动“第一枪”。“雪亮工程”建设、网格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淮河河道非法采砂全面禁绝。控股蚌埠淮河船闸有限公司,枯水期有序疏导滞留船只3万艘次。深入开展“宪法进万家”“送法进万企”等普法活动。在龙子湖区试点推行“全科社工”管理服务模式。启动食用农产品信息化追溯平台试点,建立食品销售追溯“一单一证”制度。完善访调对接、信访救助金等机制,信访总量持续下降。
各位代表: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过去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走过了一段爬坡过坎的历程,交出了一份逆势奋进的答卷,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领航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埋头苦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上级部门和驻蚌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蚌埠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创新引领尚未全面发力,新动能对经济支撑作用还不稳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集中度不高,招大引强仍显不足;服务实体经济不够精准,营商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县域经济活力不足,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打赢三大攻坚战任务繁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需攻城拔寨;民生工作还有短板,教育、医疗、养老等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有不少差距,等等。
二、聚焦聚力、脚踏实地干好2020年工作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幕已经缓缓拉开,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崛起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合芜蚌自主创新大潮方兴未艾,蚌埠已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同步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建筑业增加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进出口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
为此,我们将始终保持顶压前行的奋进姿态,聚焦9项重点,以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气神,奋力在9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聚焦全面小康,奋力在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上取得新突破
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行“一户一方案、一人多措施”,咬定目标、一鼓作气,确保剩余现行标准下557户179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深化“四带一自”产业扶贫,绘好“五彩”特色扶贫画卷。推广做强“农粮驿站”扶贫电商平台。新开办扶贫“爱心超市”30家。行蓄洪区15户39名贫困人口搬入新居。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完善“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以及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帮扶措施。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实河(湖)长制,推进主城区淮河河道、沱湖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和水生态补偿。加快龙子湖综合治理,开工建设天河-龙子湖连通工程。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乡镇政府驻地和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城乡黑臭水体发现一处歼灭一处。深化施工扬尘、柴油货车、餐饮油烟、散煤、散装液化气等专项治理,PM2.5平均浓度达到省考核要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100%。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实施工业危废处理、原八一化工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项目。
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落实“1+8+N”方案体系,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全流程、全链条管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深化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健全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完善政策性担保公司资本注入和补充机制。持续开展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压降、非法违规金融活动打击、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健全银行不良贷款清收追偿机制,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二)聚焦创新驱动,奋力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档升级上取得新突破
激发创新策源地动能。出台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蚌埠片区规划,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等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打造一批卡不住、拆不散、搬不走的优势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完善“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创新转化机制,落实、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支持政策。推进新型显示器件、5G移动通信器件等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专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推进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众创空间和市级“一室一中心”建设。加强与中科院、清华、中科大、合工大等院所高校战略合作。高标准打造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推进禹会区国家级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和市高新区、经开区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商标、专利权质押贷款达5亿元。办好“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
抢占5G产业制高点。围绕综合测试系统、便携式太赫兹信号传输系统及终端产品玻璃盖板技术全力攻关,重点突破毫米波基站测试技术、多模终端处理测试等“卡脖子”技术,加快基站、终端以及物联网产线产品推广优化和定制。依托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5G产业园,加快推进测试仪、射频器件、天线滤波器等科技成果在园区产业化。完善产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加快基站联网组网,促进5G商用和应用场景落地。
加快开发区创新升级。开展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突破年行动。市高新区开工、竣工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30个、15个,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一体推进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修编和扩区工作,加快禹会、龙子湖、蚌山等工业集聚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在开发区设立分支机构,完善环保、路网、水电气等硬件配套。省级以上开发区“僵尸企业”“零上报企业”债务处置率80%以上,腾笼换鸟释放新动能。深化亩均绩效考核,推进“标准地+承诺制”改革,探索建立区域评价制度,全面推行全程包办服务和零收费,新建标准化厂房120万平方米,实现项目建设“看单点菜”“立刻上菜”。
(三)聚焦工业强市,奋力在“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实施稳企强企增企行动。坚定不移抓好“工业强市”一号工程,持续推进“三比一增”“四送一服”“行走企业”等活动,高标准运行“华佗医院”,深入实施工业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滚动培育“十强”和“三十佳”工业企业。深入推进减税降费。全面清查违规涉企收费。加快“个转企”“小升规”企业培育,支持有潜力退规企业返规。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20户,新增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户、绿色工厂3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150台。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坚持需求导向、大赛推进,提档升级曹山工业设计小镇。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争创省、市政府质量奖。境内外轮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0人以上。
做大做强硅基新材料产业。聚力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粉体材料产业集群,实施项目提质增效、标杆企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人才集聚、金融与产业融合五大工程,打造“强强联手”“群英荟萃”的产业生态。支持建设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创玻璃新材料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推进碲化镉发电玻璃项目,建设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二期和集团总部。建成投产新型显示产业园一期、移动能源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显示主板、变色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上海(蚌埠)微电子产业园、超薄光伏盖板玻璃、纳米二氧化钛等项目。加快推进薄膜太阳能发电产品与建筑一体化推广应用。硅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
加速壮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推进生物基产业三年倍增计划,全面提升聚乳酸新材料全产业链控制力。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省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组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启动建设固镇聚乳酸产品制造产业园。建成15万吨乳酸、10万吨聚乳酸、3万吨聚乳酸纤维、2万吨聚乳酸聚酯、2万吨聚丁二酸丁二醇脂等项目,加快推进10万吨丁二酸等项目,开工建设50万吨乳酸、30万吨聚乳酸、4000吨呋喃聚酯等项目。加快“禁塑”立法进程,全面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塑料制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完善市场准入、要素获取等支持政策体系。搭建跨部门涉企政策“一站式”发布平台,探索政策兑现“一门式”办理。充分发挥商会等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畅通民营企业与政府的沟通渠道。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理直气壮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市级民营企业百强认定。提高民间投资占比和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
全面加快退市进园步伐。开工建设5万吨柠檬酸三丁酯、中粮科技研发大楼等项目,加快推进30万吨烧碱、30万吨氯苯、30万吨燃料乙醇、3万吨赤藓糖醇等项目,建成投产100万吨蛋白饲料、5万吨聚丙烯酰胺、1.1万吨β-二酮等项目。全面实施城区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统筹推进搬迁区域城市综合开发利用。新增退市进园投资30亿元。
(四)聚焦扩大投资,奋力在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全链条精准招商引资。举全市之力、下非常之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招商引资“一号工地”建设。立足“园区共建、产业共生、资源共享”,坚持精准对接、主动出击,高质量推进皖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绘制硅基生物基招商路线图,做足补链、延链、强链文章,引进硅基亿元以上项目20个、生物基亿元以上项目10个。围绕“产业定向、区域定位、人员定责、考核定量”,加强驻外招商人员配备,推进基金平台招商,打造社会化、专业化招商队伍。建立招商引资季度现场核验、巡回检查制度。完善差异化考核体系,提高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建设速度等指标考核权重,重奖招商有功人员。坚持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更多举办和参与一流展会、展示一流形象、集聚一流要素。引进市外亿元项目220个以上,其中10亿元20个、50亿元5个、100亿元1个,到位资金1200亿元。
全天候攻坚项目建设。坚持重大项目调度推进和市级领导领办项目机制,落实“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能耗指标围着项目走、严守生态红线优化路径走”要求,全过程管理、一体化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完成省“大新专”项目投资1150亿元、增长10%,开工建设传感器微电子芯片、3000万片触控模组等110个项目,竣工投用餐厨废弃物处理、高端医药产业园等50个项目。全面启动“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谋划,新增储备项目规模1万亿元。
全身心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探索“刷脸办事、电子亮证”,推行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部分事项秒批秒办,大幅提升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和零原件办、不见面办能力。全面完成政府数据信息系统整合,对接“皖事通办”,做优“手机扫一扫•市长助你跑”平台,打造“掌上政府”。推广经开区“包办”中心服务机制、蚌山区“马上办”线上督办机制。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积极与驻蚌院校共建营商环境研究院。
全方位用好金融活水。健全“敢贷、愿贷、能贷”考核激励机制,推广小微企业循环贷、无还本续贷业务。新增贷款270亿元,制造业贷款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新型政银担在保余额69亿元,税融通业务累计放款5亿元,续贷过桥年周转率不低于12次。新引进金融机构1-2家。推进佳先股份、壹石通、昊方机电等企业上市。实现直接融资120亿元。全面整合市级产业投资基金,设立50亿元新材料产业大基金。
(五)聚焦乡村振兴,奋力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严格落实“县域工业十条”“六次产业十条”,研究出台“县域服务业十条”。加速三县产业链、创新体系与市区融合,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专业镇建设;培育壮大怀远装备制造、固镇生物基、五河纺织服装首位产业;加快三县食品加工和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建设,提升原材料就地加工转化率。推动县城规划建设与城市布局接轨,支持怀远涡西新城、五河城南新区、固镇蚌埠北城建设,加速县域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蚌五高速、G329蚌埠至怀远段、蚌固公路快速路改造,开工建设蚌固高速、G206怀远段、S306沫河口至五河段、临淮关淮河大桥,加快黄疃窑大桥、五固怀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提升三县与市区快速通行效率。助力三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次前移。
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12345”工程,争当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先行军。农业产业化基金投放规模突破3亿元。推进怀远白莲坡、固镇食品产业园和怀远县、固镇县创建省农产品加工20强产业园、20强县。加快推进新希望生猪、牧原生猪、桂柳禽业等种养加一体化项目。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5%。加快推进万华板业集成家装等项目建设,秸秆产业化利用率48%。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280个,农产品网上交易额55亿元。抓好生猪稳产保供。推进和平乳业乳品加工园二期、现代牧业与可口可乐合作液态奶加工项目,提升生鲜乳、学生奶就地加工供应能力。新增设施蔬菜面积5000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75万吨。
持续激发农业农村活力。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扩大“旱改水”推广面积。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村同步开展“三变”改革。推进土地流转和“一户一块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个。加快稻渔种养主体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亩均增收300元以上。发展优质专用品牌粮食和订单农业。创建一批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旅游村、休闲旅游示范点。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进农村供电、道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全面推进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整治,稳步推进农户卫生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自来水普及率85%。完成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58个、市级34个、县级23个。持续推进三县一区水系连通补水蓄水、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等工程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28万亩。人工造林3.5万亩。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推进移风易俗,弘扬乡贤文化,培塑民风家风,让久违的乡愁再次回归记忆的心田。
(六)聚焦深化改革,奋力在对外开放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等高对接区域高质量发展。坚持“借力江淮、融入合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深度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引领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双向接轨合肥、南京都市圈,打造联通皖北与皖江、淮河与长江同频共振重要交汇点。编制完成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蚌埠方案。积极推进与沪苏浙共建共享产业园区,发展“飞地经济”。积极参与省争创自贸区。办好第二届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协同建立合肥都市圈互访交流、共商共建机制。加快沿淮铁路淮蚌五段、亳蚌滁宁城际铁路等前期工作,尽快解决延安路大桥规划建设与水文站矛盾,力争开工建设蚌埠民用机场、蚌埠南站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淮宿蚌城际铁路蚌埠段、合新高铁五河段,推进水蚌线外迁、淮河航道等级提升等项目,加快与长三角互联互通、无缝对接。
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优化国有投资平台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规范校长培养选拔、编外教师管理等机制。积极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抓好国家级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市建设,加快打造皖北医疗中心。
不断壮大外向型经济。扩大“蚌西欧”班列货运量,谋划综合保税区、蚌埠至连云港铁海联运班线,激发保税物流中心、铁路无水港、二类水运口岸叠加效应。建设“敦煌网”“京东云”等外贸平台。港口吞吐量突破1100万吨,水运集装箱吞吐量4万标箱。保税物流中心报关总额增长10%。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40家、跨境电商企业20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创建中外国际合作产业园,支持蚌埠企业“走出去”。
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创建省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示范基地。新培育工商注册登记电商企业100个,网上零售额超80亿元。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争创国家汽车滤清器和省级生物基、新型显示、压缩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升国际汽车城、海吉星等综合市场运营水平。开工建设金融科技服务产业园。提升全国电商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成果,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载体城市试点。加快润恒冷链、合一冷链等项目建设,申报两岸冷链物流合作试点城市。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5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5家。积极培育智能消费、定制消费、时尚消费等新模式,加快发展照护、托幼、体育健身等新业态。繁荣活跃夜间消费,打造一批特色型、创业型夜市。整合优质资源,引入社会资金,筹办美食节庆,找回舌尖上的城市记忆。
(七)聚焦城市更新,奋力在城市品质能级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坚持规划先行、精准定位、一体推进、错位发展,统筹推进城南、城西、淮上、滨湖、高铁新区等板块建设,加快构建新城老城互补、主城近郊互动、市域县域互通的城市发展格局。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成司马庄路下穿京沪铁路线立交箱涵、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化利用中心,加快推进南山儿童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蚌埠港中诚国际综合码头。建成一级公路17公里、二级公路36公里。有序实施云轨、有轨电车试验段建设,持续推进“白改黑”“断头路”和海绵城市建设。启动量子通信城域网建设。加快市域公交一体化。推进无违建县区创建工作。改造棚户区、城中村16个,建设安置房2万套,回迁安置1.5万户以上。整治改造老旧小区34个。各县区征迁量高于去年,三县和龙子湖区、禹会区实现翻番。
提升精细管理水平。出台《住宅物业管理办法》,完善“四位一体”物业管理机制。健全物业企业信用评价制度,评价结果纳入信用档案,与招投标、评先评优等挂钩。开展物业企业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建立社区、物业、业主权责清单,完善不良行为曝光、执法和退出机制。实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落实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加快停车场和充电设施建设,加强停车精细化、智慧化、市场化管理。完成数字城管平台智慧升级。推行路长制、街长制,建立以路为轴、纵横成网、责任到人、常态长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有效解决私搭乱建、乱停乱放、噪音扰民等群众烦心事、闹心事、揪心事。
提升绿化亮化水平。坚持凡土必绿、见缝插绿、破土补绿、拆墙透绿、拆违增绿,变“广告围挡”“护栏隔离”“围墙隔离”“建筑隔离”为“绿植隔离”,努力建设“没有围墙的城市”。坚持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着力加高、加层、加密、加彩、加花、加果,新建、改建绿道40公里,新建街头绿地(游园)20个,增加绿地面积240万平方米。有计划新增、改造路灯、景观灯、庭院灯和节能灯具。替换更新杨树,解决飘絮扰民问题。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紧扣全国文明城市和“十城同创”“1+10”创建体系,坚持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深度发力、纵深推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推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贯彻执行,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评选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以文化为核心的全域旅游,高标准建设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放古民居博览园一期,保护性开发大汶口文化城址、垓下古战场遗址、谷阳城遗址,实施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红色文化展示提升工程,打造宝兴面粉厂等城市记忆长廊。扩容升级市图书馆。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组织开展“雕题纹面人头像•蒙娜丽莎”国际文明对话、花鼓灯艺术交流展演周等活动,讲好蚌埠故事、传播蚌埠声音。旅游总收入380亿元。
(八)聚焦引才集智,奋力在区域创新人才高地打造上取得新突破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人才特区”“人才十条”等政策,提高高端人才收益比例和获得感。探索人才积分指标体系。畅通人才建言献策渠道,完善高层次人才在政府兼职、任职制度。全面推进人才公寓建设,鼓励工业园区、集聚区内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职工宿舍,支持开发区、集聚区建设人才小区,中央创新区建设市级高端人才社区,解决好医疗、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问题,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蚌埠立住脚、留住心、扎下根。
大力引进优质智力资源。实施“511”人才工程,统筹推进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人才引育集聚,培育“大禹英才”和“珠城工匠”。引育高层次人才300人,发放“珠城人才卡”,建立高层次人才“一房一卡”服务机制。依托高铁、高校、高企资源优势,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理念,用好双休日工程师、科技特派员等柔性引才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切实加强本地人才培养。完善助学贷款代偿、社保缴费补贴等高校毕业生在蚌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更多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无缝衔接。启动职教园区二期规划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推行现代学徒制,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上课即上岗”,搭建求学、毕业到就业无障碍“快车道”。建立职业培训补贴和本地就业率挂钩机制,市属职业学校本地就业率超70%。支持蚌埠干部学校创建安徽农村干部学院。开展“邀老乡回故乡、邀校友回母校、邀同事回单位”交流活动。
(九)聚焦民生改善,奋力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33项民生工程。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建设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标准。拓展公租房保障范围。融合医保信息、智能监控和按病种分组付费系统。实现市、县级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全覆盖。深化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改革,推广连城敬老院公办民营试点经验,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50%。扎实推进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启用蚌埠民政园,加快淮上健康养老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实现县(区)乡(街)村(居)三级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发展康养产业,组建康养研究机构,建成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拥有幸福晚年。
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智慧学校达标和因材施教提升工程。实施“一校一策”普通高中质量提升计划。拓展幼儿园网上报名,新建、改建幼儿园32所,学前教育普惠率80%。建成投用新城临港校区、二中禹会实验学校二期,推进三中淮上校区建设,开工建设中科院高新实验学校等。规范中小学生“延时课堂”。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开工建设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市儿童医院、市五院新院区、质子肿瘤医院。加强科普阵地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积极推进广播电视高清化改造。新建街头体育生态公园3个、社会足球场地24片。承办高端体育赛事15场。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筹抓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地方志、气象等工作,大力发展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等事业。
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健全北斗定位巡防体系,拓宽“雪亮工程”覆盖面。争创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城市。全面推广“全科社工”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深入开展化工企业、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重大安全隐患一律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严重失信、隐患久拖不改的单位及责任人,纳入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失信“黑名单”管理,实施联合惩戒,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干字当头,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年来,市政府坚持党的领导,大力践行“三个一切”理念,深入开展“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推行“定岗定责定时定效”“双向选择、竞争择岗”机制,推广“一人一岗、一岗多能”大科室模式。严格落实“基层减负年”相关要求。市长热线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人民网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膺全国政务服务热线“最佳管理效率奖”“卓越百姓服务奖”。全省率先发布行政机关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规范市级地方标准。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10件、市政协提案367件。扎实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但是,重审批、轻监管现象依然存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健全,不担当、不作为现象还时有发生,等等。
各位代表: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干就是进,干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妙药!新的一年,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必须“干”字当头,实干苦干加巧干,万众一心加油干,甩开膀子拼命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一)坚定信念忠诚干。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政府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坚决服从市委在推动蚌埠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际行动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二)依法行政规范干。高标准创建示范法治政府,带头遵守宪法、法律,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融入政府工作全过程。严格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查。实现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全覆盖。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守法者“无事不扰”。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联络,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知识分子和人民团体意见,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提案。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各方面监督。
(三)勇于担当创新干。为官避事平生耻,大事难事看担当。万众一心加油干,甩开膀子拼命干,不能浮在面上做些简单工作,而要把各项工作深化开来、深入下去,这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要树立重实干、尚实绩的鲜明导向,以招大引强比能力、以项目落地论英雄、以产业发展排座次。弘扬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坚持高点定位,勇于“向高的攀”,敢于“与快的赛”。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
(四)雷厉风行高效干。抓落实是政府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全面推行政府工作台账式管理,凡事排出时间表、列出责任书、画出横道图,任务分解到天,责任落实到人。全方位构建“周分析调度、月督查推进、季观摩考核”调度推进闭环。倡导和推行“一线工作法”,点对点督查工作,实打实掌握情况,面对面解决问题。加强和改进政务督查工作,凡是认准的就一抓到底,凡是定下的就按期交账,凡是承诺的就办成办好。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化标准化,用好市长热线服务平台,高效回应群众诉求。全面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办公系统,基本实现办公无纸化、会议视频化,最大限度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
(五)廉洁自律清白干。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巡视巡察、环保督察和审计监督及结果运用,严查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尽心尽力为企业服务,干干净净与企业交往,努力传送“亲”的温度、守牢“清”的底线。带头真正过紧日子,优先保障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及三大攻坚战等重点领域。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相关要求,坚守底线、远离红线、不碰高压线,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惩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冷作为,奋力干出实打实的新业绩,努力赢得老百姓的好口碑。
各位代表:
新时代战鼓催征,新使命责重如山。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建功立业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惧风雨,不畏险阻,砥砺初心,勇担使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开创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