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0年1月5日在荆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 长 崔永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荆州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的一年,也是持续加压奋进、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全省“一芯两带三区”(1)发展布局,坚决落实“四轮驱动、两翼保障”(2)发展路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稳、走势强、趋势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9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4亿元、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5360元、18684元,增长8.5%、8%。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共抓大保护,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长江岸线治理成效明显。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认真落实长江岸线管理员制度。关停拆除长江干线码头340处,腾退岸线55公里、占全省34.7%,复绿造林31.5万亩、占全省76.1%。“六护”行动(3)扎实推进,全国打击黑恶势力非法采砂专项行动推进会在荆州召开。航道疏浚弃砂综合利用模式在长江全流域推广。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29家。14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率分别达到85.7%、92.8%。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加大。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有序推进。中心城区投入18亿元实施水污染防治,4座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新建污水干支管128公里。获批全国第二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中心城区治理河渠52公里、清淤60万立方米,7个主要黑臭水体基本消除。8个省级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完成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104个,79个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进入试运行,建成乡镇污水管网1120公里,全市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稳步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2%,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3.1%、3.9%,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1.9%,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89.2%。
生态修复深入实施。植树造林58.5万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四级河湖库长制全覆盖。环长湖湿地修复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实施四湖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2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江陵县、洪湖市获评省级森林城市。松滋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石首市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洪湖、长湖退垸还湖还湿11.75万亩。环荆州古城、公安崇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
(二)坚持加快动能转换,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千企千亿”技改工程(4)完成投资12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家、达到1181家。新增省级隐形冠军(5)企业52家、达到134家。“上云”(6)企业达到615家。施坦达、法雷奥三期、山鹰华中纸业一期、中化农业等项目投产,吉利新能源汽车电池、中材建筑石首产业园、泰盛纸业等项目开工建设。荆州江陵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园环评规划获批,煤炭储配基地一期投入运营,华电江陵发电厂2号机组联网发电。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粮食产量稳定在90亿斤以上。虾稻面积251万亩,小龙虾产量40万吨、全国市州第一。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双港农业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2万亩、达到458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总量达到1.9万家。新增“三品一标”(7)产品21个。“荆州鱼糕”“洪湖莲藕”入选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洪湖市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3.9亿元,盐卡泵站开工建设,洪湖东分块蓄洪工程完成投资4亿元、累计完成33.3亿元,洪湖、长湖湖堤加固和荆江分洪重点防洪工程等重大项目基本完成。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0家。快递业务量7514万件、增长38%。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34.4亿元、增长243.7%,五方光电在深交所上市,新增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四板(8)挂牌企业45家。金融机构新增贷款284亿元、增长17.6%,连续十年获评全省金融信用市州。公安县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葡萄产业互联网大会。监利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
文旅产业成功引爆。方特园、园博园惊艳亮相,最高峰日接待游客分别达到3.6万人、4.4万人。宾阳楼光影秀、护城河画舫游、纪南文旅区烟花秀等夜游项目扮靓城市,魅力荆州登央视、进热搜、上头条,成为网红打卡地、旅游目的地。成功举办荆州国际马拉松、中国荆州龙舟公开赛、中国广场舞大赛等大型活动。“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石首“桃源小镇”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建设重点旅游项目60个、完成投资104亿元。接待游客50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8亿元,分别增长16.5%、16.3%。
(三)坚持强基础补短板,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交通建设刷新历史。建成“一铁三路三桥”,浩吉铁路通车运营,荆州成为“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新增铁路通车里程94公里。沙公高速北段、潜石高速江陵至石首段、荆州长江公铁大桥、石首长江大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0.8公里。建成一二级公路213公里。盐卡港、松滋车阳河港、江陵郝穴港入选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完成路桥等交通投资136亿元、投资额全省第一。初步形成铁路“十字交叉”、高速公路“五纵三横”路网格局,彻底摆脱了在全省交通落后的局面。
城市功能提档升级。完成中心城区政府投资项目170亿元。新开工主次干道73条,荆州大道、武王大道、武德路北延线等50条道路建成通车。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22.7公里,建成廊体14.7公里。11条城市绿廊高标准绿化240公里。棚户区改造开工7487套。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纪南文旅区入选“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最佳案例”。“智慧城管”投入使用,“拆违治乱”深入开展。新建公共停车场9个、停车泊位1361个,施划道路停车泊位9288个。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深入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提速。新改扩建农村公路2886公里,建成美丽农村路1066公里。建成生命安全防护“455”工程(9)3244公里。江陵县获评“四好农村路”(10)全国示范县。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9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农户无害化厕所改建12.6万户、农村公厕改建925座,84.4%的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增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27个。石首李花山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四)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关键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3550+100”(11)重点改革不断深化。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全年9次综合考核均名列第一,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6%以上,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一次办好”率达到98%,213个高频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354个民生类事项实行“一窗受理”。取消群众办事证明事项99项。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不动产登记交易压缩至5个工作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税费负担24亿元。新增市场主体6.7万户、达到38.6万户。国有企业加快重组整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深化,监利县获批全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新高考制度改革、农村体制改革、国有农场改革等取得新进展。
对外开放有新的进步。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03个,其中工业项目296个,实际到位资金233亿元。荆州开发区、监利县分别获批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家用纺织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公安县获批省级农产品(禽蛋)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增外贸主体45家,实际利用外资增长46%。松滋海关监管区通过验收。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增高新产业企业122家、达到416家。荆州油田化学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申报省级科技奖励项目15项,申请专利5016件、增长19.7%。新增技能人才22676人、增长46%,其中高技能人才7932人、增长39%。江汉平原(荆州)人力资源产业园获批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脱贫攻坚有序推进。投入财政资金21.1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7509户,解决4748户12894人饮水安全问题,教育扶贫资助1.4亿元,健康扶贫资助参保和“四位一体”(12)报销11.8亿元。92个贫困村、25243户、70168人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3%。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占比83%、增长10.8%。新增城镇就业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738万元。新增返乡创业5798人。养老保险参保410.9万人、参保率超过90%,发放养老金173亿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46.3万人。中心城区配建公租房1757套。发放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20亿元。城乡居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5.8%、71.3%,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达到34张。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健康荆州建设全面推进,市中心医院新院和市一医新门诊住院大楼即将投入使用,新增6个国家卫生乡镇。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通过省级验收。沙市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公安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验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荆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中医药高专获评“湖北省优质高职学校”。《击壤歌》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有爱才有家》获全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奖,《我的古城》获全省屈原文艺奖。“全民阅读”扎实推进。荣膺“中国楹联文化强市”称号。顺利组建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决赛,荆州健儿在中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上摘得1金2银4铜。市审计局获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荆州区新风社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3.6%、18.2%。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银行贷款不良率1.54%、处在较低水平,非法集资案件化解工作平稳有序。“平安荆州”创建力度加大,“3356”社会治安防控体系(13)建设稳步推进,打掉涉黑涉恶团伙289个,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6%。“保大庆、保军运”取得全面胜利。“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14)排名全省前列。
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国家安全、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应急管理、消防救援、对口支援、退役军人事务、台湾事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红十字会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机关事务管理、烟草、气象、档案、社科、史志、供销、保密和无线电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争先进”为做好政府工作的动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优化政风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坚持向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办理人大建议145件、政协提案268件。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中央、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持续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做到风清气正、廉洁高效。各位代表!过去一年,荆州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引领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荆州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中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工业基础薄弱已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最突出的瓶颈。二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重、欠账多、压力大。三是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尤其是开放平台建设滞后。四是城市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文明城市创建差距较大。五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还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不敢担当、不会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面对、有效施策,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0年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三期叠加”(15)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变,国家精准实施逆周期调节措施,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赢得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荆州发展,我市在全省、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要辩证看待外部形势变化,在迎接挑战中保持定力,在抢抓机遇中担当作为,奋力推动荆州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全省“一芯两带三区”发展布局,精准落实“四轮驱动、两翼保障”发展路径,推动转型赶超、加快荆州复兴,奋力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16)突出问题,确保6280户13227人脱贫出列。严格落实“四不摘”(17)要求,阻断致贫返贫源头,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返贫预警机制、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户监测,对返贫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给予帮扶。高度重视城市贫困问题,加强城镇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加强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23家。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18)。有序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严格按时间节点完成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意见年度整改任务。狠抓水、大气、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持续开展污染源普查和总量减排交易工作。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落实长江岸线管理员制、河湖库长制,深入推进河湖、水利工程划界确权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基本完成洪湖退垸还湖。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抓好扬尘治理、秸秆禁烧、机动车尾气治理等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断织密绿网,植树造林30万亩,森林覆盖率再提高1.4个百分点。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持续抓好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长湖湿地修复、荆江沙市段生态修复与保护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临江仙公园二期等生态环境项目。加快实施荆北片区、沙北片区水系工程建设。完成红光、城南、草市污水处理厂扩建。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化解不良贷款。建立健全金融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金融机构、企业债务、非法校园贷等风险摸排,妥善处置非法集资案件。深入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宣传教育。有效控制政府债务增量,全力盘活债务存量。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化、市场化转型。立足源头预防,主动防范化解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社会稳定等领域风险。
(二)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工业在做大做强中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兴市”战略不动摇。编制实施《荆州制造2025行动方案》。推进增量升级,大力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荆州开发区与沙市锣场工业园、荆州江陵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园融合发展,打造“双千亿”大工业平台。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航天南湖科创板上市,加快亿钧耀能、丽源科技上市进程。发展绿色循环产业。推动荆州石油科技城落实落地。支持松滋临港工业园建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促进存量变革,完善工业技改项目储备库、建设库,做实“千企千亿”技改工程,确保技改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大力培育隐形冠军、小进规,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加快变量突破,抓紧布局5G、区块链、人工智能,加强自动控制与感知、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新“四基”建设。落实“企业上云”奖补资金,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深入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一线服务企业发展。坚决落实中央减税降费和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策,坚决破除招投标隐性壁垒。支持民营企业直接融资、转型升级、优化重组。深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质量意识,以品牌品质提升促进产业质量提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壮大特色规模,深化加工流通,培育市场主体,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新建高标准农田40万亩以上。强化创新引领,支持荆州高新区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支持公安、洪湖、监利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叫响农业品牌,打造“荆州味道”“荆州大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新增“三品一标”产品20个以上。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发展智慧农业、认养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田园综合体。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抓好古城疏散与保护,科学编制环古城规划设计。做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修缮,加快荆州博物馆改扩建和古城外环道整体改造等项目建设。加快古城5A景区创建。支持纪南文旅区建设全市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主战场。接续旅游火爆态势,加快建设“复兴之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华强方特熊出没、荆楚历史文化大观园等重大项目。升级县域旅游板块,形成全域旅游新格局。加快游客集散中心及食宿、购物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旅游从业人员能力建设。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坚决防止和打击强迫消费、欺客宰客、违反合同约定等违法违规行为。巩固提升老城区核心商圈,繁荣发展荆北、沙北等新兴商圈。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00家。大力发展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现代物流产业,启动盐卡综合物流园二期等项目建设,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零散物流企业向专业物流园区集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全年新增贷款260亿元以上。促进消费提质增效,推动健康、养老、家政、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鼓励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持续抓好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用好荆州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金字招牌,深入推进“全员招商年”活动。落实招商引资主体责任,坚持主要领导带头招大商,大力开展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县市区、功能区各引进1个50亿元以上项目,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0个以上、其中工业项目320个。打造专业招商队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选聘一批高层次招商人才,提升专业化招商水平。
加大项目谋划建设力度。继续以固定资产投资拉练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一线督办、一线协调、一线解决问题,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压实项目建设责任,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健全市领导联系重大工业项目制度,对27个工业投资和技改重点项目实施精准服务,确保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20亿元。树立“编制规划就是编制项目”的理念,找准荆州定位“无中生有”谋划项目,对标国家战略争取项目,发挥比较优势招引项目,继续补短板、强弱项策划项目,以项目支撑“十四五”规划。
(三)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发展新格局。
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坚持规划引领,统筹“三大空间”,落实“多规合一”(19),编制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围绕补短板、提功能、增内涵,探索城市品质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路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施180亿元政府投资项目,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承载力、辐射力、竞争力、宜居度。以城区路网建设塑造大城市骨架,打通断头路、开辟新支路、延伸主干道,完成荆江大道、复兴大道、开放大道、机场大道、关沮大道、荆李路等建设。加快市委党校、市民之家、档案馆迁建等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能停车场、汽车充电桩等公共设施,确保全年新建停车场7个,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加快公交卡“一卡通”改造,实现与武汉等城市互联互通。实施城镇老旧小区、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加快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构建更加完善的立体交通格局。确保荆州沙市机场建成通航。开工建设荆荆高铁。深入推进综合交通三年攻坚计划,确保全年完成交通投资130亿元以上。建成沙公高速南段、洪湖至武松高速连接线、洪湖赤壁长江大桥,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26公里。开工建设沪渝高速荆州服务区、二广高速荆州城区段改线、武松高速江陵至松滋段、洪湖至武汉段、纪南长江大桥、江陵长江大桥等项目。建设一二级公路260公里。推进内荆河、松西河等航道疏浚,建成荆州煤炭储配基地一期、松滋车阳河二期等项目。申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全国铁水联运示范城市,迈入全省交通先进行列。
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促进县域城市与产业各美其美、差异化发展,共建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力军”。支持荆州区、沙市区创新管理、提升品位,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城市核心区。支持江陵县融入主城区发展,打造绿色能源化工产业基地。支持监利县打造荆州市域副中心。支持公安县安全区扩容、开发区扩区调区,打造开放开发产业集聚新高地。支持松滋市建设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市、湘鄂边重要门户节点市。支持石首市打造对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先行区,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支持洪湖市依托区位优势,对接武汉借力发展。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四类村庄(20)发展,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0个以上。继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完成240个以上行政村的整治任务。着力整治河渠沟塘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基本实现农村集中供水、自来水普及全覆盖。开展“三年消危”(21)行动。建设农村公路1000公里。推进光纤入村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洪湖东分块蓄滞洪区安转工程前期工作。
(四)着力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注入跨越赶超新动能。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22)改革,确保 “一窗受理”事项达到500项,全市通办项目100个,鄂汇办接入事项50个,简易审批事项即来即办率达到100%,自然人依申请事项60%实现“就近办”,“3550+100”重点改革全面落实。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价考核县市区全覆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稳妥推进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税制改革。积极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继续抓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取消城市落户限制。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城市管理、义务教育、供销合作、国有农场等领域改革。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荆州协同区建设,推动荆州港水运口岸对外开放,支持公安深水码头建设。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拓展盐卡港区功能,申报特殊商品进境指定口岸。依托浩吉铁路和荆州沙市机场,加快建设荆州空港产业园。支持外贸综合服务建设,推动外贸出口“破零倍增”。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3)建设,货物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再压缩一半。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申请设立程序。推动所有县市区利用外资破零。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县城,引进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大研发投入,确保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5%。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支持科技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园区建设,新增省级创新平台5家。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服务配套,吸引各类人才落户荆州、创新创业。
(五)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强市县城区中小学校学位建设,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布局。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深化高考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长江大学校园南扩建设,支持长江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市县联动。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健康校园建设。继续抓好控辍保学和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继续教育。
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把稳就业摆在重要突出位置。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6.6万人。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鼓励返乡创业,完善创业孵化基地,落实援企稳岗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落实劳动保障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和诚信评价制度,大力整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加强社保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社会保险新增扩面12万人次以上。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抓好企业养老保险缴费费率过渡试点,实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城乡居民医保市级统筹,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合并实施。完善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关爱失独家庭、农村留守人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优待抚恤等工作。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惠及面,推进公积金服务便民化。落实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体生活质量不降低。
加快打造健康荆州。落实“健康荆州2030”行动纲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加强薄弱乡镇卫生院和特色科室建设。巩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达标成果。全面深化计生优质服务,持续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突发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病。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市群艺新馆、美术馆建设,推进乡、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标。加快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数字化建设。创作一批现实题材文艺精品。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大力推行“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注重家教家风,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和公共法律服务作用,全面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加快“平安城市”建设,纵深推进扫黄禁赌等专项行动,重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外流贩毒犯罪,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决战决胜。圆满完成“七五”普法任务。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做好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深入推进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持续强化抓落实、提效能、争先进、重细节的理念和能力,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大限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狠抓政治建设,提升政治站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政府机关党的建设,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服务群众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
狠抓法治建设,规范权力运行。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运用法治思维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无党派、工商联人士意见,认真办好人大代表建议、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和政协提案。加强和规范行政诉讼案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在监督的阳光下健康运行。
狠抓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效能。提升学习能力,加强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推动政府工作人员弘扬专业精神,提高政策研究水平。提升谋划能力,主动对接研究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重大项目。提升执行能力,扎实开展“效能革命”,以争当先进、争创一流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政府工作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善于用大数据智能化改进政府服务,用改革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提升攻坚能力,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
狠抓作风建设,强化务实担当。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对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重要工作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加大工作交办、催办、督办力度,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严格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切实为基层减负。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干部担当作为。
狠抓廉政建设,树立良好形象。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狠抓正风反腐,严肃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收获源于汗水浇灌,实干方能笃定前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拼搏、携手前行,为推动转型赶超、加快荆州复兴,绘就“万里长江、美在荆江”新画卷而努力奋斗!
部分名词注释:
1.“一芯两带三区”:省委、省政府明确的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布局。“一芯”,指以武汉为中心,培育国之重器“芯”产业集群。“两带”,指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三区”,指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
2.“四轮驱动、两翼保障”:市委明确的发展路径。“四轮驱动”是指长江大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业兴市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两翼保障”是指党建引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3.“六护”行动:护水、护渔、护砂、护林、护法、护民。
4.“千企千亿”技改工程:计划2017—2020年,全市技改企业和项目累计达到千家企业千亿投资以上。
5.隐形冠军: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社会知名度偏低,生产技术或工艺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省内、国内或全球前列的企业。
6.“上云”:指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业务等方面应用,并通过互联网与云计算手段连接社会化资源、共享服务及能力的过程。
7.“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8.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9.生命安全防护“455”工程:省政府决定用4年时间,建立省、市、县、乡(镇)、村等5级联动机制及责任体系,省级财政投入45亿元,基本完成全省国省道、县道、乡道及通客运班车村道的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
10.“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
11.“3550+100”改革: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时间5个工作日、工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缩短至100个工作日以内。
12.“四位一体”报销: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
13.“3356”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三圈布控、三网合一、五警联勤、六员共建”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4.“一感一度一率一评价”:“一感”是群众安全感,“一度”是公正执法满意度,“一率”是矛盾纠纷调解有效率,“一评价”是扫黑除恶效果评价。
15.“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16.“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17.“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8.“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用三年时间推进“厕所革命”、精准灭荒、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和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四项重大生态工程。
19.“多规合一”:指在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下,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林地与耕地保护、综合交通、水资源、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社会事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的衔接,并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20.四类村庄: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村庄。
21.“三年消危”:省市县三级联动,利用3年时间(2020—2022),全面消除全省公路现有危桥安全隐患。
22.“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23.单一窗口:贸易商能够通过一个入口,向各相关政府机构,提交货物进出口或转运所需要的单证或电子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