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位于潮阳的西北铜盂镇,距离潮阳市区25公里。灵山寺素以“道迹贤踪”饮誉海内外,是粤东著名古刹之一。可以说它在粤东地区的知名度仅次于潮州开元寺。但灵山寺又有它的特点,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又是开元寺所没有的。灵山寺所以出名,在于它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更由于大颠和尚与韩愈不同寻常的关系,而成为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
历史:大颠(732一824年),俗姓陈(一说姓杨),讳宝通,祖籍河南颖川。唐开元末出生于潮阳,大历中与药山惟俨同登潮阳西山(今称西岩),礼惠照禅师剃度出家。不久同赴南岳参拜石头希迁禅师,大悟心地。唐贞元五年(789年)归潮阳,率门人善觉、玄应、智高等于邑之东山开辟白牛岩,登山求法者越来越多,遂于邑西五十里之幽岭下创建灵山禅院,传法者千馀人,门徒遍布闽粤。唐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内,与大颤过从甚密,他在给孟简的信中说:“朝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远地可与语者,故自山招至州郭,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乃人之情。”大颠和尚特于韩愈留衣处建亭以志其诚。大颠一生著述颇丰,有《般若波罹密多心经释义》及《金刚经释义》,曾自写《金刚经》一千五百卷,《法华经》和《维摩经》各三十部,藏之寺中。但诸经已亡佚,惟《殷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有日本续藏经本和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名署大颠。
唐长庆四年(824年),大颠圆寂,墓塔建在寺左。据明林大春《隆庆潮阳县志》载:“唐末有发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尽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复瘗之,号瘗舌冢。宋至道中(995-997年),乡人又发现之,惟古镜一圆而已。乃叠石藏之如故......”后人遂称大颠祖师塔为“"舌镜塔”。
舌镜塔高2.8米,塔身最大直径1.8米,由78块有一定规格的花岗石砌成。塔基有龙、麟、狮、熊及奇花异卉浮雕图案,古朴典雅,为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
自唐宋以来,历代帝王及官绅黎庶均对古刹加以保护葺修;四海缁素,多来朝礼参学;南北词人骚客,时会于此,呤诗泼墨,积淀为潮汕历史文化之奇葩,使古潮州有“海滨邹鲁”之誉。
这里有很多著名的景点,这里向你介绍留衣亭: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当时在京城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到潮州任刺史。在潮州仅八个月期间,就曾两次与大颠互访晤谈。同年10月,即将离开潮州到袁州赴任时,又一次专程到灵山寺,向大颠辞行。时年大颠88岁,韩愈51岁。他们俩经过一番畅谈后,仍依依不舍,大颠亲自送韩愈到寺院门外的小桥边,韩愈深为感动,随手脱下官袍,送给大颠作留念。后人就在此建“留衣亭”纪念俩人的友谊。这位“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百世师”韩愈,本来是因为冒死劝皇帝,不要沉迷于佛教而受贬,来潮后为什么与佛门高僧大颠和尚交往如此密切呢?文人官宦都议论纷纷。有的认为韩愈被佛道感化了,有的认为韩愈已认识到,不应谏迎佛骨,后悔自己过去的行为了。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莫衷一是。其实,韩愈当年排佛并非因为他和僧人势不两立,而是佛教狂盛不仅影响朝廷税收,还造成国家财力的大量消耗,而与大颠的交往,纯属是个人的友谊,是由于大颠“颇聪明,讲道理”,与之交谈非常投机,而“非崇信其法”(见韩愈《与孟尚书书》)。这是历史上一段颇为微妙的儒释交往的故事,以致引发文人的多次论争。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大家也可思考思考。
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