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城市--高安

旅游

美丽的城市--高安

高安,位于江西省会南昌西部,距南昌35公里,国土面积2439.33平方公里,人口100万,1993年撤县设市,下辖20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国汽运大市、中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中国书法之乡,境内华林山—上游湖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

高安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高安境内便有人类居住与活动,距今4000多年。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在高安开展下陈遗址调查,首次考证了这一史实;1982年文物普查时,又相继在相城一带发现了矿山、反泉、消水洞、漳浒、山背、严家山等处遗址,其年代略晚于下陈遗址,相当于青铜器时代,即西周至春秋时期。

据已有的文字记载,高安原是古三苗活动之地。春秋时属吴国管辖范围,越灭吴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属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高安属九江郡。汉高祖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遂属淮南国豫章郡。

高安生活习俗

晒红薯片晒红薯片一般选择在秋天打霜的天气,因为这时雨水少而阻光充足。农户选择大而光滑的红薯,搁在楼上十天半月或更长时间,择晴天洗净刨成片,煮熟,用笊篱捞起,一片一片摆在竹垫或草地上,直至晒干贮藏。煮红薯的水,还可以熬成红薯糖。晒干的红薯片,过年时用油一炸,变成金黄色,又香又脆,也是招待客人的常用食品。

打麻糍把蒸熟的糯米,倒进石舂,几人用棒槌交替猛捣,捣烂糯米后,开始做麻糍。做时用左手捏紧烂熟的糯米泥,用力挤成鸡蛋般大小的圆球,依次摆放在以纱布覆底的团箕中。把干燥裂开的荷树果实洗净,裂开处沾上红色,趁热在每个麻糍上醮上红色,形成图案。晾冷。食用时以少许油放锅底,放人麻糍煎软,伴以食糖同食最佳。乡民过年过节讲吉祥,麻糍做成圆的,取一家团圆之意。多用之伴以鸡蛋回馈上门拜年的客人。

上梁民间造屋,历来有“上梁”风俗,称大厦落成见喜。梁木涂成红色,上写造屋人名及吉日。上梁日,东家做酒设宴,亲朋好友登门道贺。上梁时,鞭炮轰鸣。木匠以鸡血祭梁,东家披红拜梁。木匠喝彩,东家应彩,~呼一应。木匠一边喝彩,一边将麻糍、米饼向下抛撒,村童乡妇,蜂拥而抢,热闹非凡。新中国成立后,不少地方仍存“上梁”抛麻糍、米饼之风,有的则以糖果、饼干、硬币代替;保留喝彩习俗。

米汤浆被子把被子在清水里洗净拧干,置放盆中,倒进米汤,反复搓揉,使被子里每个地方都沾上米汤,再拧干晾晒。米汤的做法很简单,早上煮饭时,多掺人一些水,待米煮开时,将米饭捞出,剩下的即是米汤。用米汤浆过的被子,既保暖,又耐脏,睡起来很舒服。今农村仍延用此法。

斗牛以大城镇涂家村为盛。每年农历五月初七举行斗牛(实为牛斗)比赛。参斗者为黄牛,多为耕牛兼斗牛;少数专业斗牛。专业斗牛由颇具经验的人精心饲养、训练,不事耕作,专于比赛。斗牛健壮,体大,胸宽,骠悍有力;牛角长不过15厘米;前肢高,后肢低,体毛粗硬光亮;眼睛圆浑者较勇猛,鼻大者耐斗,舌尖带黑斑者凶狠。赛前,户主用糯米饭将牛喂饱,有的还喂100克左右白酒。斗牛开始,先牵牛绕场一周,让牛亮相并熟悉适应环境,后两牛相对,放开牛绳,立即打斗。牛攻防主要靠头部,或千钧相持,或寸顶寸进;发狠时连续快速攻击,调整时稍事喘息,占据地形,伺机反击;胜者穷追猛斗,败者落荒而逃。场景惊险刺激,气氛热烈活跃。大城镇涂家村斗牛赛,一般有40余头牛参赛,吸引当地及安义、奉新、新建等县2万余人观看。1998年,中央电视台在高安拍摄专题片播映。

高安旅游

华林寨-上游湖风景名胜区

高安八景

华林寨-上游湖风景名胜区

贾家古村·荷岭山风景名胜区

锦江·白莲山风景名胜区

高安采茶戏


采茶戏是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恢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解放以后,江西各路采茶戏经挖掘整理,推陈出新,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赣南采茶戏《怎么谈不拢》、《茶童戏主》,高安采茶戏《小保管上任》、《孙成打酒》,抚州采茶戏《秧》等,曾在全国性地方戏汇演中获奖并拍成电影上映。
高安采茶戏起源于早期的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傩歌傩舞以及道教歌舞,由明清时期瑞河两岸的瑞河戏、锣鼓戏、丝弦戏等剧种演绎而成,并吸纳了传入高安境内的高腔戏、皮黄戏、木偶戏和花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
高安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宜春地区,起源于江西高安的民间彩灯,后受赣南、浙江小调及高安锣鼓戏的影响,于1917年前后形成。开始仅用于丝弦(胡琴)伴奏,不用打击乐,故亦名“高安丝弦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京剧较多影响,采用了京剧以及民间吹打中一部分锣鼓经。音乐曲调有老本调,花旦本调,小生本调,服药调,争夫调等。曲牌多来自本地区的民间吹打,其锣鼓点子有100多个,有时则配其它乐器,旋律流畅悦耳,节奏跳跃欢快,气氛热烈。建国后,进行戏剧改革,高安采茶戏也推陈出新,发展为江西省四大地方戏剧之一。

高安道情

高安道情是高安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古老说唱形式。它源于民间艺乞,为瞽者走街串村说唱谋生的渔鼓。清末,民间艺人渐弃渔鼓,改用箱琴、令尺和木鱼伴唱,并由行唱变为坐唱,称之为“坐堂戏”,演唱者主要是盲艺人。
高安道情说唱仅以一把箱琴、一把令尺、一只木鱼伴奏,一人演唱,也可以多人组合演唱,分担角色,装男扮女,陈情叙事,说唱相间,杂以口技,插科打诨,并增加锣钹、鼓板、唢呐、竹笛等乐器,气氛更为浓烈。也有技艺精湛者,一人同时演奏十来项乐器,唢呐、胡琴、竹笛、鼓板、锣钹一齐上,令人称奇。
高安道情的基本调式为[太平调]。[太平调]是高安的北路道情曲, [新太平调]在[老太平调]的基础上发展为八种板式,其旋律凄戚哀怨,扣人心弦。
高安道情的题材多为传本故事和民间传说。传统曲目有《八美图》、《薛仁贵征东》等。解放后,高安道情得到了党和政府重视。1954年成立了“高安县盲艺人曲艺队”,队员至今一直保持30人左右,多次参加全国、全省汇演并获奖。
高安道情在“一村一品”文化建设争奇斗艳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高安,群众文化活动历来活跃,拥有戏曲、唢呐、舞龙、腰鼓、斗牛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安市注重注入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的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整合,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精心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新格局,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新街镇景贤贾家古村针对该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积极挖掘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饮食、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高安采茶剧、高安道情等传统戏曲,并创办了女子腰鼓队、采茶戏剧团、鼓乐队、鼓号队、舞龙队、舞狮队等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文体团队;石脑镇赤岸村投入5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农民夜校、文化娱乐室、健身场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

视频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