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
编辑
关于屈原出生地,目前学界仍有较大分歧,,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发表文章称,湖北宜昌市秭归县、河南南阳市西峡县、湖南岳阳市汨罗县、湖南常德市汉寿县、湖南怀化市溆浦安徽池州市青阳县等地方,都能看到大量镌刻着屈原生活痕迹的古代遗迹。 这些遗迹表面上记录的是屈原的活动轨迹,实际上是后人对屈原精神的眺望。屈原生活的战国正值剧烈动荡的时代,楚国由于受到秦国的压迫,疆土不断东移,导致楚国的都城和楚国贵族的食邑也一再变化,而屈原一生,更是处于不断的颠沛流离中。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无法准确判定屈原的出生地。[1]
自古及今,凡是屈原生活过的地方,不但存在大量的与屈原有关的传说,还保存有大量与屈原有关的遗迹。屈原的传说给了后人把握屈原灵魂的钥匙,而屈原的遗迹则既带给我们还原屈原、怀念屈原、崇敬屈原的寄托,又是让屈原活在当下的物质依据。
支持“秭归说”一派
王峰《屈原出生地考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5卷第6期
郑之问 谭家斌《屈原后裔探考》2009年10月13日
谭家斌《屈原生于秭归乐平里新证》2011年12月27日
秦晓梅《秭归屈原祠庙的历史沿革及其意义》2012年2月16日
支持“西峡说”一派
黄崇浩《屈原出生于南阳说》中州学刊1998年第5期
黄崇浩《屈原出生于南阳说新证》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张俊伟《屈原:南阳诵歌》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黄震云《屈原的故里与藉家》光明日报2013年2月18日15版
姚小鸥《西峡、楚史与屈原》光明日报2013年2月18日15版
2河南西峡说
编辑
河南西峡屈原冈
历史上西峡地处秦头楚尾,扼秦楚之咽喉,通陕甘之通道,曾有一段时期一部分属于楚国一部分属于秦国,战国后期,楚国多次屯兵于此抗秦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在此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的有屈原岗、屈原庙等。西峡和屈原的关系有:
1,屈原曾流放汉北,流放地在南阳西峡。屈原曾在楚怀王时期流放过楚汉北,即相当于今天的西峡、淅川、内乡等。根据学者的研究,屈原这次被放逐,实际上只是与楚王“疏离”。屈原的《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女夸佳丽兮,片半独处此异域。”即多年阔别的故乡,虽然美景如故,但是心情却有着进入外乡的感觉。
2.屈原曾经掌管丹淅,南阳西峡是屈原的施政地。屈原曾经掌管丹淅。王逸注《楚辞》:“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3.怀王伐秦,屈原竭力劝阻,西峡是屈原扣马而谏地。根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清康熙《内乡县志》、清屈原冈碑文记载,屈原冈原名劝王冈,相传屈原在此劝阻楚怀王伐秦,怀王不听,导致丹阳战败,兵败后楚怀王返回此冈,仰天长叹,悔不听屈原的劝告,后人称此冈为屈原冈。
4.屈原始祖在丹淅,南阳是屈原故里,有学者主张西峡是屈原出生地。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据学者研究,屈原所说的“伯庸”不是其父辈,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即见于《世本》和《史记·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康”,或者“熊毋康”、“熊无康”。根据历史事实,句亶应该在丹淅境内。专家普遍认为,丹淅地区关于楚国昭、屈、景三姓的记载,西峡地区屈姓自然村的普遍存在以及秦楚大战的发生地,大量楚国贵族墓葬的发现,都说明屈原祖籍及出生地与南阳的密切关系。
5.西峡是屈原作品的重要创作地。学者普遍认为,屈原流放汉北,创作了《抽思》;在回到祖籍地创作了《天问》,在丹阳之战后创作了《国殇》。
6.西峡屈原庙是中国最早的屈原庙。《后汉书·延笃传》: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延笃 ,字叔坚,南阳 人。生年不详,卒于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后汉书·延笃传》关于南阳屈原庙的记载,是已知见于正史的最早的关于屈原纪念建筑的记录,这说明最迟在东汉,南阳已建立了屈原庙。
屈原岗
屈原岗位于西峡县城东南20余里的霄山脚下,现西峡县回车镇境内,是一道横贯东西的山岗,历史上秦楚古道曾经过此岗。岗上的古道旁树立一清宣统三年(1911年)石碑,上刻“屈原岗”三个大字,碑上端刻有“地以人传”四个小字。碑后为清内乡知事邱铭训于宣统三年撰写的序文,其首就说“古中乡之北有霄山焉,迤西而东见。夫土脉崇隆,丘陵矗峙,蜿蜒横亘,为秦楚往来通衢。土人告余曰“此屈原岗也”。 夫屈原历今几千百年矣!当时仕楚为三闾大夫,陈谏怀王,不听其言,忧郁而去。其后,楚为秦击,败北而归,道经此岗,浩然长叹曰:“使用三闾大夫言,当无今日!”……”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屈原在此劝谏楚怀王的事件和屈原岗的由来。
屈原庙
清代屈原石牌位
屈原庙位于屈原岗上,有三座各三间的清末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瓦房,是历代文人墨客祭祀吊唁屈原西边那座正间后山墙镶有清戊寅年间(1878年)内乡知事高袖海题写的石碑文,石碑正中竖写:“楚三闾大夫屈子神位”。左右两侧镶刻有对联,上联为:“清节表三闾想当年芷泽行吟香草空馀骚客赋”;下联为:“忠魂昭一代怅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犹是楚臣餐”;横批为:“清忠一世”。西山墙上镶嵌有民国重修着屈原庙石碑,碑文记载:“此屈夫子祠也,据屈夫子祠肇建于关帝庙东边,渺焉,斗室不堪容膝,乡人士爰改建于兹,规模极欲其合法,栋宇力求其宏畅,庶有以慰夫子在天之伟大忠魂于既祗,申屈拜者亦得以进退周旋而无憾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吉日。”屈原庙的墙壁上绘制有大量具有楚风格的壁画,屈原庙现存主要文物还有:明朝“犀牛望月”柱顶石、“八仙过海”洗舆用具、清朝“二龙戏珠”碑碣、功德碑等文物30余件。
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曾到屈原庙考察,认定屈原庙里的壁画和湖南马王堆里有相似的地方,并在屈原庙的墙壁上发现有唐代的方砖。由此推断,屈原庙在唐代已经修建,后历代修建。
屈原出生地
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据学者研究,屈原所说的“伯庸”不是其父辈,而是指屈姓的始祖,即见于《世本》和《史记·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康”,或者“熊毋康”、“熊无康”。根据历史事实,句亶应该在丹淅境内。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先兴教授从古地名演变与南阳地区保存上古语音的情况出发,认为内乡县(内乡与西峡原为一县)境内的“菊潭”可能就是屈氏始封之“句亶”。
专家普遍认为,丹淅地区关于楚国昭、屈、景三姓的记载,西峡地区屈姓自然村的普遍存在以及秦楚大战的发生地,大量楚国贵族墓葬的发现,都说明屈原祖籍及出生地与南阳的密切关系。
3湖北秭归说
编辑
基本介绍
秭归与香溪之间有一沙滩,传说是屈原遗体安葬处,后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屈原祠是国家文物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屈原祠原址在秭归归州城东五里的“屈原沱”处,唐代始建,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坝工程兴建,迁建至归州,更名为“屈原祠”。如今,因三峡大坝建设,新建的屈原祠位于凤凰山的山梁上,面向东南,与三峡大坝正面相对,有山门、两厢配房、碑廊、前殿、乐舞楼、正殿、享堂、屈原墓等建筑组成。[2]
秭归还是历史悠久的柑桔之乡,屈原在他的名篇《桔颂》屈原祠中,曾对桔树的形象和性格作过深刻的描写。今天,秭归已成为中国七大柑桔生产基础之一。深秋时节,满目都是柑桔林,青枝绿叶藏红果,如诗如画。
名胜古迹
屈原故里
在乐平里,有关屈原的名胜古迹和传说甚多,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古人曾集为 “八景”并以景名联诗一首:“降龙
伏虎啸天来,乡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亡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濂滴珍珠荡谷俟。锁水回龙含泽畔,三关八景胜蓬莱”。[3]
相关故事
在屈原故里还有一奇值得一提。这里的耕牛不穿绳,却能听从指挥。相传屈
屈原故里风景(17张)
原从楚都回家,快到家门口时,侍者挑书简的绳子断了,一老农当即把牛鼻绳解下来给他,从此以后,这里的牛就不再用牛鼻绳了。
屈原诞生在山清水秀的乐平里。屈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留下的《离骚》、 《九章》、 《九歌》等光辉诗篇,声贯如今,名扬中外。陈运和诗称“《九章》曲调源于楚天辽阔 《九歌》节奏来自泛黄史册”。县名由来:传说秭归县名由屈原而来。屈原有个姐姐,屈原被流放前,她曾特地赶回来宽慰弟弟,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后人为表示对这位贤惠的姐姐的敬意,将县名改为“姊归”,后演变为现在的“秭归”。
子规鸟
屈原故里
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 秭归鸟即子规鸟。相传为屈原妹妹屈么姑的精灵所化,每年
屈原故里(2张)
农历五月,此鸟叫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以提醒人们做粽子、修龙舟,准备迎接端午佳节,祭祀屈原。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