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借梧桐子网站很高兴为大家介绍十堰武当山,当大家知道武当山是道教名山时,方感觉到清新的空气滋润营养着诸位的身体,一阵轻松消除一天的疲劳,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是武当人热情好客在欢迎你们时赠给你们健康长寿礼物但愿大家在武当山之行中得到延年益寿真经。好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武当山的概况: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相传为上古玄武神得道飞升之地,因而太和山供奉玄武,有“非玄武不足以当之”的说法,于是后来改名为武当山。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长江一线流传甚广,最终在长江流域形成了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和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不过,虽然武当山很早就有人隐居修炼,但直到明朝,它才迎来了一个辉煌的顶峰。今天的武当山,已经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而成为著名的旅游盛地。马志富任职于湖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参于武当武术的收集整理工作开始,便经常往返于武汉和武当山之间。
这里就是武当山被称为“洞天福地”的紫霄宫,走过金水河,首先进入殿门,也就是龙虎殿。出了龙虎殿,往上就是几十米高的台阶,拾级而上,可以看见台阶两边对称的碑亭。上了台阶,就是朝拜殿。穿门而过,眼前豁然开朗的就是紫霄广场。在三层高高的崇台之上,巍然耸立的就是紫霄殿。作为武当山现存最为完好的木结构宫殿,紫霄殿也是整个武当山祭祀真武大帝的重要场所。
在清晨阳光里,武当山道教的早课颂经也开始了。这些具有南北交融特色的道教音乐,有着皇家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据说已经存在了数百年。早课的时间,也是紫霄宫大门开启的时候,游客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走进了武当山。
每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道教信徒也组团来到武当山。据说在台湾的宗教里,道教和妈祖信徒占到了75%。
因此,紫霄宫就成了人们进入武当山感受这座奇妙山峰重要的第一站。在大殿的屋顶两侧绘有八卦图案,而中央则是藻井浮雕双龙戏珠图,这一切都说明着皇权独有的特征。从空中俯瞰紫霄宫,一条笔直的中轴线贯穿始终,这和明朝“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吻合。显然,从北京来的施工人员带来的图纸,就是皇帝权威的旨意。宫墙台阶,院落殿堂,布局严谨对称,气势威武庄严。
武当山这些宏大的建筑,大多建在山坡之上,讲求中轴对称,基本上遵循一种上升的趋势。紫霄殿坐北朝南,背倚展旗峰,体现了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从而形成了风水中“气场”的藏聚和回护。
马志富,武当天罡拳传人,这套古朴的武当内家拳,讲究的就是以动作引气,内气支配动作,达到气息合一。马志富还在前人的基础上,整合创编了新的“天罡拳十二式”,希望更多人可以练习。
武当功夫的代表,就是太极拳。它的招式快慢结合,柔中有刚。所以全世界有将近5亿人练习太极拳,被称为强身健体的最好武术门类。
这样一个具有生气的环境,武当内家功夫的养生特性也就随自然而生长。意守丹田的宁静,心眼手的关联,就是自然的身影。追随天际的行云流水,在山野林莽滑过的绵绵掌风,也是自然的回音。
张三丰,14世纪末15世纪初武当山的一位传奇人物,正是他创造了武当内家拳,太极。传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过程中,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据天地阴阳二气的原理,创建了养生为主的武当内家拳。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术“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复真观,又叫太子坡。这组建筑似乎违背了武当山“皇权中轴”的形制。对照其它宫观的设计发现,太子坡地势狭窄,不能完成中轴线设计。因此,便采取了左右参差的布局形式。这样的设计改变,并非我们的想像。实际上,工程技术人员除了从北京带来的图纸外,他们手里还有朱棣的一道圣旨,“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
太子坡位于半山腰,步入山门,一道曲折回环的长廊紧贴山坡地势而行。可以想见,当年施工技术人员在改变中轴线布局的同时,也肯定有意改变了这座建筑的入口和通道。令人称奇的是这条曲折的夹墙复道,竟有着北京天坛回音壁的相同效果,人们给它起了个特殊的名字,叫“九曲黄河墙”。
从山门进来,经过二宫门便到了龙虎殿,透过龙虎殿大门,就可以看见太子坡的主体建筑,而从这个院落进到另一个院落,必须转过好几个门,于是有了“一里四道门”的说法。
五云楼有五层,但走进去就直接到了最高一层,有一步登顶的感觉。在屋宇一端,一根直立的木柱上,重叠交叉着十二根横梁,这就是太子坡著名的“一柱十二梁”。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结构?是施工难度要求还是别的原因?原来五云楼所处的位置正是一个斜坡,如果开挖山体或填平斜坡,都不符合“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于是施工人员想出了“一柱十二梁”的解决办法。
建筑服从地形地貌的自然特征,它们依山就势,据峰设点,形成了武当山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标志。
紫霄宫北依展旗峰,穿过宫殿,只见在展旗峰的半山腰,一座斑驳而古朴的石门,静静地立在这里。顺太子岩后的山道,可以直达太子洞。让人十分惊讶的是,岩壁上一处山泉竟然恰好滴落到岩洞前的一口古井之中。似乎天地间,就是由这样一丝水线相连。传说少年真武,就是在这里潜心修炼了数十年。
守护在这里的,只有年过古稀的贾道士一人。不过,陪伴他的还有许多的生灵。这些飞舞的蜜蜂,就是这里的另一类主人,它们偶尔也会和贾道士开个小小的玩笑。贾道士的碗橱,也是和这些蜜蜂共同使用的,对这些不请自来,甚至反客为主的小家伙,贾道士倒显得十分坦然。贾道士和这些蜜蜂生活了十多年,彼此间已经习惯,为了方便蜜蜂出入,贾道士还刻意在碗橱上钻了四个孔,但是蜜蜂们,似乎还是喜欢这样自由的往来。平时,贾道士的活动范围也基本就固定在太子洞周围的这一片小区域。也许传说中“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这样融合在了武当山的山峰悬崖、沟壑峭壁之间。
这里就是南岩。这一处绝壁,据说是武当山36岩中景色最美的地方。山体的断层,成就了险峻,而更为神奇的是南岩宫竟然构筑在绝壁之上,好像它就是挂在岩壁上的一幅画。这是一处奇特的地质环境,岩壁上的小道,显然是吸引人们冒险的最初原因,而身边就是深达百米的峭壁。当朱棣的施工队伍开过来时,他们又是怎样思考着这里的建筑设计,那些建筑材料,又是如何镶嵌到这坚实的岩壁之中呢?在给后人留下惊叹的同时,也留下了它们的建筑之迷。
在从北京在的施工队伍中,分别设有15个工种,“搭材”就是其中之一。所谓“搭材”,就是现在所说的架子工,正是靠他们搭起来的脚手架,南岩宫才能建成。
在南岩绝壁之上有一龙头石雕,下临深渊,十分险峻。过去有虔诚信徒,冒险到龙头之上焚香而坠崖身亡。因为这些人相信,在这儿敬香,似乎可以上达天庭,通晓神灵。在这个被人们俗称为龙头香的建筑上去敬一柱香,却有可能搭上一条性命,显然不是当年工程设计者的初衷。从龙头香抬眼而望,答案也就出现了。原来这里恰好正对着武当山的最高峰,天柱峰金顶。
从南岩到天柱峰金顶,有十公里的登山距离。这里的工程建设难度,更是可想而知。登上云遮雾绕的山峰,遥望四周群山,那些远离家乡的工匠,会是怎样一种神秘莫测的精神体验。
为了上山,除了一些山谷里的栈道,工匠们还修建了这条被称作为神道的石板路。层层台阶顺势而上,大小建筑依山而立,它们与山体结合而构成了险峻的独特景观。
这就是武当山最高顶,天柱峰,海拔1612米。明代的营造,以天柱峰为中心,呈四周放射状布局。天柱峰山势陡峭,从山腰至山顶,设计为真武册封,坐镇天下之所。这一空间,再现的就是神仙天都。可以说,这是朱棣安排的天庭高度,也是施工人员面临的最大难度。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山脚下的材料场,到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工匠民夫或树梁架屋,或炼铜冶铁。在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建筑,既显示着宗教的力量,也沉淀了更大的感召力。
这就是天柱峰顶上的铜铸镏金金殿,它坐落在一个面积约160平方米的平台上,全部由纯铜和黄金铸造,金殿也因此而得名。这座现存中国最大的铜铸镏金建筑,到底是在何处铸造,是整体铸造还是拼装而成的呢?这个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解开。
公元1416年农历9月初9,在北京铸好的金殿构件,经过京杭大运河,沿长江、汉水向西,最后运抵武当山。工匠们按照木建筑的榫卯结构方式拼接安装,然后再用金片和水银熔炼成的金泥涂在构件上,并架起炭火烘烤,这样,水银挥发,只留下纯金。一个铜铸镏金大殿,就在天柱峰的山顶上拔地而起了。
今天,盘桓在这座由纯金属物构成的建筑面前,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依然可以它拼接的痕迹。由于金殿是金属导体,遇有雷击,屋顶上一片电光石火,这一奇观被称作“雷火炼殿”。500多年过去了,金殿依然完好如初,光彩夺目。
为了保护金殿,朱棣下旨,仿造北京紫禁城,围绕金顶修建了这道城墙,紫金城。公元1417年,朱棣颁下圣旨,“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
至此,武当山完成了真武得道飞升,琼台受封,坐镇天下的布局。金殿的规格,等同于北京紫禁城和太和殿,只不过坐在里面的是真武大帝。传说这里的真武神像原型,就是朱棣,因此民间流传着“真武神,永乐像”的说法。
到公元1424年,历练12年,武当山九宫八观,33处建筑群全部完工,形成了以金殿为中心,以九宫八观为主体,以70公里神道为轴线的,160万平方米的皇家道场。
这样,有明一代,武当山升格到了“天下第一仙山”的地位。朱棣也以真武神作为代言人,统领了明朝200多年的天上人间。
武当山脚下的丹江口水库,号称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1958年兴建时,汉水边一个千年古镇,均州,被淹没在了水底,它是明朝武当山道教宫观建筑的起始点,也是当年武当山连接北京紫禁城的起始点。
时间过去了将近600年,当然船帆竞流的这一江清水,又将随着中国启动的南水北调工程,流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