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的有没风景

旅游

正宁的有没风景

革命老区--红色文化

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旧址在县的宫河镇王录村。1936年12月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为了策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买现第二次国共合作.以联合抗日,由陕北开往富平、兰田、正宁、宁县一线。第一军团政治部进驻王录村,当时任第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邓小平同志住在王录村农民王振元家中的一孔土窑中(王家共两孔窑)。到这里的领导同志还有杨成武、左权、肖华等。红军一到王录村,就开展了发动群众工作,墙上到处写着“打倒日木帝国主义”、“打倒日冠扫除卖国贼”等标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民众抗日团体。一九三七年五月撤离王录。七七年六月份,王振元同志将他保留的当年邓小平同志用过的木脸盆架子、挂衣服架子献给了国家,现保存于庆阳市博物馆。正宁县湫头乡新庄子村邓小平旧居、五顷塬回族自治乡的习仲勋旧居等革命遗迹遍布全县。
曹洪墓

曹洪墓为明代墓。曹洪,字文诏,山西大同人、以军功屡建迁至总兵官。崇祯末年曹文诏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乓战于正宁县湫头塬,兵败自刎。《正宁县志》记:曹文诏自刎于姬家山,葬于北塬曹洪村。据查:曹洪墓葬在今正宁县愉林子镇南郊半公里的中巷曹洪村。东北距县城20公里。现存封土残高约12米,底径约25米,规模较大.据传说封土堆原为圆形,20多年前冢的中间下陷,燕氏墓碑为元代墓碑。燕氏墓碑原在正宁县周家乡燕家村西侧三百步之遥的塬面上,有四个大墓冢,墓前设有一通石碑和一些石刻。墓冢已被夷平。正宁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公布此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搬迁到县文化馆内保护,石碑通体高3米,宽1米。厚20厘米,碑额小篆书写“欠元故燕君墓表铭”。碑文楷书,由上而下,自右至左。从碑文看,此碑为安西邸总管燕候圭安葬其父母和眷属所立,时在元代大德癸卯三月。
罗川古城

罗川古城位于四郎河北岸,风光秀丽,地理环境宜人,街道中心有三座高大的明赵氏石坊,最东边的是恩宠坊,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系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为其母刘氏高氏所建,街西边为清官坊和天宫坊,均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四月,系庆阳府真宁县为纪念赵邦清所立,这三座石坊各高约10米,宽约20米,全以红砂岩凿磨镶砌而成,通体雕梁彩绘,布满人物、飞禽、山水、云烟、树木、花卉等浮雕图案。大幅匾额分左、中、右三品,上、中、下三层高悬。是我省公存的唯一石坊,具有很高的雕刻工艺和建筑艺术,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罗川小学(原城皇庙)大门两旁,距赵氏石坊约200米处,有一对高大的铁旗杆,高约16米,旗杆穿过两尊侧首张目露齿相望的铁狮后部,顶有飞鹤展翅欲起,身蟠双龙,方头四角各竖小旗,旗中有“断”字饰,作飘扬状,斗角下系小铃,迎风作响。杆下部悬砌一对联,右联“社荐鸡豚留永日”,左联“旗翻熊虎待灵风”。杆有铭文,铸于清代道光二十六年,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城罗川的街道东部(今正宁二中院内)还有清代建造的文庙天殿(罗川古城内原有规摸庞大的文庙,今仅存大殿),大殿座北面南.硬山顶.房脊两端有鸱吻饰,面阔五间,柱头斗拱为双抄双下昂,昂嘴甚长,至今保存完好。据史志记载,该文庙初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明洪武二年知县郭钧重修.明末毁于兵,清顺治时重修,康熙、雍正、乾隆时均作过补修和维修。大殿周围现保留五棵高大的“汉柏”,为古城罗川增添了古色古香气息。
神奇的马鞍山

如果有空闲,不可不去马鞍山旅游。马鞍山观光最好是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
马鞍山位于宫河镇西面3公里的山上。如果来得恰逢其时,就会被马鞍山的秀丽景色吸引得神魂出窍。走出王录村旱塬的尽头,忽然地形一低,便像乘坐上一幅马鞍形的山。极目四望,梨白桃红杏粉柳绿。白的无瑕,纤尘不染;红的冒火,灼灼生焰;粉的红白相间,如描似画;绿的油亮,惹人怜爱。也许花草树木都有一腔迎春的心事要放,才不约而同地先着花后绽叶。这一山一岭的花海里,一行一行的油松翠柏,一层一层的鹅黄渐绿的柳林,在呼呼山风里,似乎整个马鞍形都抖鬃扬蹄,急欲腾飞。这活脱脱一幅马鞍的山型上,乘坐着谁呢?是英姿勃勃的春天,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时代。不论是谁,都心旷神怡,脱口而出:“好一个神山!”
马鞍山是神山。传说山形还是天神化的呢。传说孙行者大闹天宫时玉皇大帝为了收买他,给他封了个弼马温。孙悟空不晓得此为何等职衔,官属几品,一问左右才知是个管马的,是天宫最小最不起眼的官。老孙怒气难忍,一下甩掉乌纱,回花果山做他的“齐天大圣”去了。这一下,无人管的天马便得了自由,满天飞奔,有一匹正冲出南天门的灰马,看到东南方向有一汪清凌凌的池水,一高兴便纵身洗将起来,溅出的小泥点落下来不一会就成了座马鞍形的山。后来就把这山叫作马鞍山。沿山道峰回路转,穿过碧翠的山腰,走过花叶掩映的山林,来到沟底,眼前豁然亮出一个绿油油、清亮亮的拦沟大坝。清风徐徐,坝中锦鳞飞跃,碧波鳞鳞,水面如绸,似镜反光,整个山形、草木花叶全倒映水中。天光水色,被点点游鱼纵横穿梭成一幅翡翠色的绫帕。坝里已投放20多万尾鱼苗,最重的已达10多斤。真是旱塬山沟里的“小江南”。游人尚且流连忘返,当年纵身洗涤的天马岂能舍得离开?
璀璨千古黄帝冢

从正宁县城山河镇坐汽车至五顷原回族乡,在五顷原与二顷原结合的斜坡弯道的岘子处,有一东北指西南方向的高大古冢。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高10~60米,冢西半部现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1~3米,阶面宽1~2米,上植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原呈长方覆斗形,现为椭圆形,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1500~1800平方米。从土层成形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形看,原冢肯定更高大宏伟。当地老年人说是上辈传下来的“仙人坟”,再没有这么老、这么大、这么高的坟了。原先故坟上长满又高又密的松树,都说有神灵,没人敢动。经考证,松树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砍掉的,梯田、核桃树是1958年后五顷原林场修筑、种植的。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黄帝陵,史称“黄帝冢”。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子午山亦称子午岭,即《史记》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庆阳知府赵本植编纂的《庆阳府志》载:“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宁知县折遇兰编纂的《正宁县志》记述得更清楚:“黄帝陵在县(真宁县,县治在罗川;今为正宁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正是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10余万,还祭黄帝冢于桥山的地方。
黄帝冢所在地的五顷原和两顷原实系“五姓原”和“二姓原”的转音。五顷原原来只有5户人家,且是5个姓氏,两顷原也只有2户人,也是二姓。二姓或五姓,是陵户人数,可能是黄帝陵的守陵人。历代对守陵户都有定制。《万姓统谱》称:“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这里的居民可能就是世代默默无闻的黄帝冢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