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老街之游

旅游

佛堂老街之游

甬金高速义乌东下,一路问行人,看路标,于上午八时半时许到达佛堂古镇。在佛堂镇信用社门口泊好车,接着大家七七八八把摄影包、三脚架背上肩,问一下路人“老街在哪里?”后进入古镇耆旧的那部分,那是义乌江岸、老街和紧依老街的那片老宅区。
天很灰,不是阴天的那种灰,而是酝酿雨的那种阴霾天气。
走在沿江路上,古镇的味道最初来自那一排竹器店,许多小时候常见的竹器,诸如放小鸡小鸭的竹篓、鱼篓、各种精巧的篮子等,很有几分亲切。沿江路的另一边就是义乌江了,初夏时节,江岸上的树都已深绿,向远处望去,江上的几座桥影影绰绰的,有朦胧之美。古人择水而居,对建在义乌江边的佛堂,第一印象就是水灵。
经过一较为空旷的道地,就是佛堂老街在江岸码头那一头的入口。一看那模样,就知道今天不虚此行了。那是一条真正的老街,一眼望不见尽头,店面大都是二楼木结构建筑,木排门,老牌匾,街的上空挑起遮阳防雨的白帆布或塑料布,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颇有电影中民国时期江南老街的况味。一条老街的人气往往是它生命力的象征,佛堂老街的人气之旺是我们始料不及的,长达2000米的老街几乎店店开门营业,有传统的铅皮匠、竹木器、渔具店、包子铺、中药店等老行业,文具店的字号有三元、文光等,含有科举时代的吉兆,也有供销社时代遗留下来的五金百货店,还有时装店、美发厅,电玩店等新兴行当,各类商品消费服务可谓一应俱有。细看店铺的建筑风格,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盐埠头一带的明清风格,直街中段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中心,店面、牌匾和里边的柜台是七十年代的风格。在直街小S形的拐弯处,有一家新华剧院,老房子,石灰墙面上是工农兵的浮雕,下方是一双月洞大门,现用作服装店。这处建筑保存很好,整体建筑年代较早,外饰则完完全全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遗物,本人私以为这里也是佛堂老街最有味道的地方。长长的直街,一直通到那头的大樟树下才和新镇区汇合,折回,再挑几条直街两边的巷子走走。这里巷弄窄而弯曲,或通向佛堂的老宅区,或通向江边码头。这温湿的江南五月,不时有燕子贴着弄堂的路面飞掠而过,窄巷里也会碰到一两个不知从那个古老院子里出来的佛堂女子,一身清爽的装束,微微颔首,她们的脚步似乎很轻,梦一般地从你身边飘过。
天终于熬不住了下起雨来,从最初的零星几滴到后来不可遏制的滂沱,行人象雀鸟般都躲在檐下,雨落在街上方的塑料布幔上,又从较低的一角倾泻下来,变成了道道的小瀑。我花了15元钱买了一顶大黑伞,走在雨中的老街,发亮的街路,檐下躲雨人迷惘的眼神和远处的烟雨朦朦,使我恍若梦境。
这样的大雨一直下了半个多小时,老街如洗。肚子也有些叫饿,便走进街边的一家点心铺小坐,未几,先是AK、然后是林中和光影,青衫最后一个到,我们在小店里进行了简单的午餐,吃的是当地最普通的菜肴和点心,还有临街的那种氛围,当然,啤酒要喝点,浓浓的老街情调需要适当稀释一下。
饭后,天晴了,这天气,一晴开就闷热了。我在周围的老村子,老宅第转悠了一下,虽然有几所老宅看上去很不错,但已经没有了上午时的那份心境,边作草草浏览,到植槐堂时,他们打来手机,说都在车上等了,就这样,结束了佛堂半日之旅。
以我们行走的经验,象佛堂这样功能全,人气旺,历史遗迹保存好且在使用中的老街已经不多了。浙中盐商古道上的仙居皤滩老街,被开发利用后人气式微,只是一条标本式的老街;新昌大市聚老街,躲在新街之后,已是昨日黄花;一些旅游景点内的老街,多的是明清风格的仿制品,而且所售的物品也是针对游客的特产和纪念品为主,根本没有老街的味道;本市内和近郊镇子上的老街,早已在一轮接一轮的新城镇、新农村建设中消失贻尽;韩岭、凤岙、天童等老街虽在,但都在走向衰败。老街,作为几百年历史、文化、商业活动的载体和证人,自有它的魅力和价值,但我们总是等到失去了,才感到其珍贵。
到现在,我还固执地认为,生活在义乌江边,松山脚下的佛堂人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