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很多国家和城市都曾以墙围城,以求安宁和自保。据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修纂的《重修兴化县志》中记载,兴化城墙始建于宋代。
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兴化知县陈垓为治安要计,开始筑周长六里一百五十七步的土城,元末废圮,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元)守御千户郭德、蔡德、刘人杰以砖更建城墙,高一丈八尺,内外环水为濠。其后,民环城内郭,以广建宫室,使城墙日渐衰落。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知县索世熙力主修复。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知县傅佩率全城民众筑城墙,捍城御寇,并凿玉带河,汇三关之水于海子池。于北城玄武故址筑高台,名曰拱极。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城又圯,台亦坏,西北崇不逾丈,城濠渐堵塞,其夏有倭警,知县胡顺华捍御,倭去,请于当路重筑。始于八月,次年功峻。凡用砖六百万五千有奇,灰一十二万余石,垒土崇璧,加旧址一丈,其高二丈八尺有奇。为有利护守城士卒了望和射箭的安全,还在城头上加建二尺的城垛,垛下建有高二尺五寸的护身墙。城墙面宽四丈,底宽八丈。墙身前昂后卑,形体硕大,厚实坚固,雄伟壮观。全城共设有四个高大拱形城瓮,瓮下铺巨型跳板,让人行走。跳板下挖有陷马坑,待兵临城下时,诱敌深入,歼敌于陷坑之中。瓮口设有双扇大门,平时可自由开关,控制行止,战时亦可土包封闭,据城坚守。据传,开启城门至少需两名力大壮士方可。
四门皆有名。东称“启元”,南谓“文明”,西名“威武”,北冠“肇魁”。城门上都建有竭山飞角的高大城楼,东南西北各楼分别为“观海”、“怀熏”、“见山”、“仰宸”。民国十二年十三年,为城内外交通之便,先后又辟小东门,名为“朝阳门”,小南门名为“中正门”。登城而观,内可鸟瞰全城,街道纵横,行人络绎,坊表林立,市景繁华,脚下城墙向两边蜿蜒伸展,如环龙盘卧。外亦远可眺景色,大河环绕,碧波荡漾,白帆点点,绿树成荫,田野牧歌,似天堂仙境。
各城门两边均有砖砌阶梯,可拾级而上。城上有宽路,平时可登高远望,悠然自得。战时可行车走马,调兵遣将,迅速布防扼守。宋、元、明、清以来,古城墙还起作拒洪水之效。
据熟悉明朝尺度的人推算,整个城墙周长约3.2公里,高约10米,宽约12.8米。
兴化古城墙见证和记录了历史的沧桑。宋元明清,兵民抗倭平乱,抗日战争打击日寇,解放战争与国民党军队殊死战斗,各个时期的悲壮激昂、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都在这苍老的城墙上找到其留下的烙印。1945年8月29日,虽然日本鬼子已经逃离,但伪军仍然负城顽抗。苏中军区集中了7个团的兵力及万余民兵、民工,经过3天4夜激战,于9日凌晨收复兴化城。此役毙伤敌伪军7000多人,生俘伪二十二师师长刘湘图及以下官兵共4200人,新四军军部和苏中军区发出了嘉奖令。当时战斗异常惨烈,敌伪军凭借城墙及外濠,负偶顽抗,将士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一批批英勇将士倒在了城墙之下,兴化独立团参谋长茅健群在带领部队攻打西门时光荣牺牲。一时间护城濠河染成红色,多少烈士在古城墙脚下英勇牺牲。为了胜利,战士用炮轰击古城墙的伪军与火力点,兴化城从伪军手中解放出来,古城墙亦作出奉献,部分城墙被毁。若干回忆录和档案称此役为“血战兴化城”。
自清朝时代,城墙曾多次整修,清道光年间,兴化古城墙完成了清以后的最后一次修缮。民国年间(1924年),因战争创伤,部分城墙倒塌。1940年夏季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飞机轰炸又毁一部分。解放后,兴化县人民政府曾抢修,后因修补无济于事,加之时代变迁,被毁严重。因城市建设和内外交通需要,于1958年经省政府批准,大部分城墙和所有城楼被拆除。据1995年出版的《兴化市志》记载,兴化城墙“仅存西门、小东门等残垣约400米”。据有关资料考证,当时四处残垣位置分别为:百货公司仓库北端,造纸厂大门南端,健康小学东侧,粮食局仓库后边,每段约100米左右。上世纪末,兴化城西部地段的古城墙被损,目前仅存原百货公司仓库及原健康小学处城墙。其中保存较好的是百货公司仓库处,即位于东城外城脚跟巷。其原状为单层外墙,约70米,高5.5米,墙底宽1.6米,顶宽0.8~1.1米,上部砖封呈矩形,以糯米石灰浆砌筑。1986年10月,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兴化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兴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当时使用单位兴化市百货公司签订了保护合同。泰州市文物局对兴化古城墙评价为“随水系而变,随水系而筑。在历史上起作保境安民抗击倭寇、堵截决堤洪水的作用,是具有特殊作用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属古代县城墙,在苏北地区仅有”。就是在全省也极为罕见,对研究我国城市发展和古城池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相对保存较好的东城外城脚跟南巷附近的这一段,因有百货公司仓库建在城墙上面未被撤除。古城墙历经数百年的日晒雨露,风蚀雨淋,绝大多数城砖砖层剥落,棱角圆钝,砖缝填灰土已风化脱落成条沟状,不少部位灰砖空脱和鼓凸裂缝,内侧不少地方坍塌,顶端砖封全部松动进水,风雨之中,雨水从裂缝中哗哗地向外倒,不时有砖坠落,险情日益严重。
2006年10月,市政府召开城区古城墙维修保护会议,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和具体任务,在保持明代风格的基础上对现有古城墙按照制定的规划进行修缮,并确定首先修缮东城外脚跟南巷地段古城墙。
整个古城墙维修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指导思想,按照有关政策法规,“修旧如修,保持原有风格,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在东城外城墙的东端,沿城墙走向,继续向东、南方的延伸,经市少年宫至向阳饭店(原老东城门处)全长220米,墙底部宽6.5米,高9米,中间夯土填实作走道。走道宽3米,墙头恢复护身垛,在东北两面各辟两处城门,门上建城门楼,在城楼两侧设踏坡通道,供游客信步城上观光。修缮后的古城墙是整体上体现明代江淮水城特色县级墙城,并与城门和城门楼组建成兴化古城墙遗址公园。工程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东城外城墙本体修缮70米长;第二期,向东延伸,建北线城门,延伸长度50米;第三期,再向东及南延伸,建东线城门,长度100米。2007年10月底,在第八届兴化市郑板桥艺术节开幕之际,首期古城墙修缮工程按照既定计划,如期完工,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