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祖源 圣地平泉——清真寺与平泉牌楼

旅游

契丹祖源 圣地平泉——清真寺与平泉牌楼

  距平泉县城“平泉”西200余米,有一座高大琉璃牌楼,是平泉的重要人文景观,是过往行人必须驻足注目的。它修建于一九九五年。平泉牌楼为清代营造法式,九楼琉璃牌楼,由四根高大红柱挺起,其东西两侧各有四只蹲卧石狮。牌楼彩画为旋子、和稀混合形式,楼顶饰琉璃瓦,每楼侧脊均饰有四只吻兽,层楼之间为透花莲花板雕,其上部绘有腾云神龙五对。牌楼正中为时任平泉县县长王克所书匾额“瞻云就日”四个行楷大字。

  虽然平泉牌楼修建较晚,但历史渊源,特别是匾额“瞻云就日”四字是相当悠久的。平泉牌楼源于清代平泉县城的南门——宁远门门楼。该门楼位于今清真寺南100余米,为砖木结构。门上有“宁远门”楷书大字,另外有“瞻云就日”楷书石匾一方。因有碍交通,于1958年拆除。现平泉牌楼是由宁远门移过来的。“瞻云就日”四字的文化积淀更是深厚。“就日”一词,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纪》:“帝尧者,放勲,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后人们逐渐以“瞻云就日”来形容臣下对君主的尊敬与追随。“瞻云就日”也有高瞻远瞩之意。

  无独有偶,更为有趣的是,辽代在距现在平泉牌楼西不远的西梁上,建有一座驿馆,馆名就为“就日馆”。不仅显示了名字的历史渊源,也说明了驿馆位置之高,便于远望。现驿馆遗址发现有大量粗布纹瓦、辽白瓷片、定瓷片等遗物。现在梁上建有广播电视接收站、林业园艺场等设施。在宋辽和好的120多年间,两朝聘使不断,累计达1600余人。相信处于三岔路口的就日馆,绝大多数曾在此留住。其中宋朝著名的使臣有欧阳修、沈括、包拯、苏颂、苏辙、王安石、王曾等。其中于1067、1077年先后两次使辽,后来宫至宰相的苏颂还曾留下《就日馆》诗一首:

戎疆迢递戴星行,朔骑奔驰束火迎。

  人向万山峰外过,月从双石岭间生。

  马蹄看即三千里,客舍今愈四十程。

  每念皇家承命重,愧无才誉副群情。

  作者在自注里道:“馆之东南有双峰山”。双峰山即今道虎沟乡之双峰山,晴天站在西梁就日馆遗址上,十余里外的双峰山清晰可见。

  (三)清真寺

  平泉县清真寺,位于平泉镇南大街南端西侧,西河大桥北50米,瀑河西20米,平清乐公路边4米处。2001年2月7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为清代建筑群,“四合院”式布局,总占地面积约3805.95平方米。寺院为东西向座落,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寺内有大门、二门,二门将寺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大门,大门左右各有一侧门(便门),大门为三间歇山式建筑,房顶砖瓦结构,对开木大门在三间房中间开启。后院有二门,二门为硬山式仿清代楼阁样式门厅,左右各有一圆形便门。二门与便门之间为院墙。后院为楼阁式八间大殿,大殿前后连接六间龟瓦屋(抱夏),龟瓦屋均为三面回廊。后面龟瓦屋为三层楼阁式清代攒尖式的宣礼楼。大殿北面建有五间卷棚式讲堂。现代砖瓦房九间为洗浴室。

  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共有委员九人,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现有驻寺阿訇三人,五师傅一人,海里凡十人。平时参加礼拜人数为20—30人,开斋节时达三、四百人。

  清真寺据传为清顺治四年(1647)开始修建的,初仅建三间草房。到乾隆七年(1742)由阿訇张洪业和他的儿子张瑾(第二任阿訇)仿北京齐华门外的清真寺用秫秸扎成图样,回来后依样修建。到了民国四年(1915),回教促进会平泉支部会长吴子健进行补建和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大殿的宣礼楼、大门、二门回廊、南北讲堂、水屋子被拆,古树被砍。1978年后,清真寺得到恢复。1979年清真寺请回阿訇,修建浴室房。同时成立了清真寺管理委员会,恢复了开斋节。是后规定清真寺每三年任选一次管委会成员。1980年经中共承德地委批复清真寺开放。1981年县政府拨专款修复了清真寺大殿和水屋子,1984年又自筹资金建大门栋、北讲堂和侍师房。现清真寺存有各期匾额六块:一为“台斯米”匾,悬挂于大殿领拜上方和“呼图白”上方;二为“功绩永存”匾,上方书“颂张瑾阿訇公元一七二四年建寺”,下方书“全体穆斯林敬献,一九九二年经办人王士元”;三为“亘古清真”匾,“乾隆三十二年岁次丁亥十一月吉日立”;四为“教衍天方”匾,刻制时间为“一九二七年六月”;五为“平泉清真寺”匾,为原国家副总理、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于1995年3月所提;六为“清真寺”匾,1981年7月重新修建清真寺时所制,挂于大门门楣。

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