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祖源 圣地平泉——平地涌泉

旅游

契丹祖源 圣地平泉——平地涌泉

平泉这座近300年的古城,曾在城内及四周建有许多辉煌的建筑,如平泉喇嘛庙(宗畅寺)、鬼王庙、药王庙、文庙、泰神庙、观音寺、魁星阁、大仙庙、平泉书院、清真寺、大戏楼等,只可惜这些建筑多已不存在。所幸古人曾将平泉县城周围之自然景观总结为“平泉八景”,因情感贴切、朗朗上口,仍为许多人熟知于心。现录于下:

  平泉八景

  平地溪涌半街流,瀑河源源古泽州。

  红山显露青山外,紫霞潜伏闹市头。

  群山娟秀推馒首,影壁奇形地半球。

  猴山直矗冲宵汉,凤凰横陌贯斗牛。

  一望一周景尤在,八沟八景自古留。

  这首诗所叙景观分别为平泉、瀑河、紫霞峰(又名狮山)、红山(又名象山)、馒首山(又名豆包山)、影壁山、猴山、凤凰岭等。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为的影响,此八景有些已不具当年风采与开发价值。

(一)平泉

  平泉:位于平泉县城喧哗街中心。清代的“平泉”,平地涌泉,水量很大,冬不结冰,泉水甘甜。当时沿泉居民、商铺均用此水。乾隆四十三年,降八沟直隶厅为州,即因此泉而命名为“平泉州”,直至民国二年(19l3)改为平泉县,虽然各期境域有所变化,但名称沿用至今。通过“平泉”碑文可知,该泉初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距今已有232年的历史,在嘉庆及光绪年间均进行过重修。

  1953年,对“平泉”再度重修,将导流明沟改为暗渠。民国《平泉县志》对修泉的原因有载:“县府东南数十武,平地涌泉,原清澈,为当市心,行尘纷集,时嫌污浊,自设治后为县治,命名所取义,乃护以石栏,每岁春季掘一次,并立碑泉旁,禁人摧残,且掘沟以通之,因涓流不绝焉。”清乾隆帝出巡经平泉时,曾赋有《八沟村》诗一首,“平泉今号州,厅属本八沟”句,清楚地记载了清代平泉的建制变化。而当时的四川诗人李调元所作《平泉州》诗:“细脉何年泄,泉名冠一州。涌来虽趵突,泻处总平流。不井千村次,非田万顷收。昨宵风雨猛,疑是老龙湫。”则是对“平泉”最为淋漓细腻的描写,耐人寻味。

  1994年,平泉县组织对“平泉”进行彻底重修。按清代建筑风格重新构筑。“平泉”地下泉池为花岗岩砌筑,底铺河卵石,五个泉眼于石间翻腾上涌,清澈见底,游鱼可见。地上部分设有大理石座,上矗20根汉白玉“龙蟠柱”,柱间亦汉白玉护板,各刻浮雕玉龙一条。泉南立碑记载修泉经过,以志于后。泉周植鲜花绿草,生机盎然。“平泉印月”为古今“平泉八景”之一。凡来平泉,必到“平泉”。

想要继续了解平泉,请期待《契丹祖源 圣地平泉》系列!!

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