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潮州饶平县大埕镇的一片田野上,背依云峰山的公鸡峰,面朝南海的大埕湾,与南澳岛遥遥相对。东西两侧,有龙山、虎山拱卫,可谓独占山川灵秀,气势非凡。明崇祯十七年(1644)由大埕人名臣黄锦捐创,1996年2月获登记开放。建筑特色编辑寺院建高出绿畴约一丈,面积约十亩的平台上,前面有洁白围墙加橙黄色雕栏环绕。院子北面正中是内山门,上有石刻匾额“云峰院”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天童寺方丈释明旸法师亲题。寺院的结构是三时模式,中间二层是主体,分前厅、中厅、藏经楼,地面上全铺磨光花岗岩石板,美观大方。两侧各有四厅八房朝拱,其间各有伙巷并开有旁门通往前院。整座寺院面积3102平方米,布局严密、对称。中厅设大雄宝殿,是宫殿式结构,高约3丈,宽敞堂皇。厅眷塑有“双龙乾火宝”,殿顶横匾“大雄宝殿”,殿中供奉释迦牟尼等三佛,两边罗列十八罗汉,全是名家重塑金身,俱用玻璃龛护。佛像高大庄严,光彩照人。藏经楼上的中厅,供奉着周边地带唯一的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高约2米 ,用以精致木雕作框架的玻璃龛密罩,金光辉灿,慈祥端庄,给人一种慈悲为怀的感觉。其余各厅,或作客堂斋厅,或供奉佛门其它菩萨。纵观全院,楼台殿堂重叠,花木禅房相衬,经声佛号嘹亮,香烟祥云缭绕,堪称佛门胜地,修持佳境。历史沿革编辑云峰院历经三百余年的沧桑变化,几经废兴。至民国末期只剩两间-房,一作佛厅、一作僧房。解放后,厅房倾倒,整座院基辟为田园。改革开放以后,党落实宗教政策,僧人释光兴和善信陈广青等于1987年募资修建小佛堂僧舍,后由释耀莲尼师任住持,与释耀叶等驻锡。广结善缘,募捐资金,历经七载,终于建成结构紧密,宽敞壮观的梵宇,经政府宗教部门批准为开放的寺院。云峰院,以其独占山川灵秀的地理形势,以其悠久而耐人寻味的历史背景,以其既清幽又壮观的修持环境,吸引着众多的“三胞”及闽粤边区的游人香客来此礼佛参惮、游赏观光。相关历史编辑黄锦,饶平宣化都鸿程(今大埕镇上黄村)人,官至明朝礼部尚书。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考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进士,进翰林院学馆深造。三年后,由庶常授检讨(史官名,职常修国史),历任少詹、日讲官及分校礼闱等。崇祯十二年(1639年)为知制诰副总裁,后由礼部侍郎调为南京礼部尚书。南明隆武元年为礼部尚书(钱澄之《所知录》)。崇祯十五年因病乞归。当时,朝政衰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山海关外的清兵又蠢蠢欲动,明庭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南京周王讳崇政深知战乱迫在眉睫,担心届时难护家眷,便乘机将郡主托付黄锦带回潮州避难。黄锦因家在饶平乡村,恐郡主村居不便,便把她安置在潮州府城内,后郡主惊悉燕京城陷,皇室崩溃,知难有回归之日,便萌发出家为尼的念头,遂向黄锦探询潮属有何名庵可栖身。黄锦禀告郡主:家乡有座云峰寺,地处闽粤交界,古木森森,山高泉清,幽静脱俗。寺后山峰有冲天莲花石,山腰还有捧心石、鼓石,且多天然石洞,以“读书洞”最负盛名,明初乡贤陈季斋、成化年间官国子监佐教曹宗,都曾在此读书,留下不少传世诗篇。郡主听后,认为是修持胜地,有心前去观看,再作定择。遂由黄锦陪伴抵达鸿程乡,住在黄锦家的云峰书院。第二天,郡主与黄锦及侍从正要启程到云峰寺礼佛时,骤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数日淫雨,郡主愁眉不展。眼见吉日将过,黄锦急中生智,即绘佛像挂于书院中厅,恭请郡主朝云峰寺方向礼拜佛像,以慰其心。郡主回到潮州,左思右想,决意出家,黄锦便于潮州城内西北隅建庵,冠名“望云庵”,意有双关:其一,郡主心向云峰寺,但因风雨阻隔,夙愿未偿,遂用“望云”以志初愿;其二,韩愈贬潮时有“云横秦岭家何在”之句,故“望云”含有怀念家国之意。此庵,潮州人俗称“王姑庵”。事后,黄锦认为书院与佛有缘,便将书院献给佛门,由僧尼住锡,自此改称“云峰院”。从此,云峰山西侧山岗有云峰寺,东侧山下田野上则有云峰院,而外地人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清代编纂的《饶平县志》载:“云峰院,在大埕、上底之交。”(上底即上东)地理位置明确无误。但令人费解的是不把“云峰院”列为“寺院”篇,而是载于“古迹”篇中,并不记其来历。是有心,抑或无意?从历史背景看,郡主是明朝皇室后裔,黄锦晚年有反清复明壮举,与他有关的事迹,在清代某一时期是不宜言明的,日久成为轶事。
能力秀个人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