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坝美丽宜居村庄

旅游

核桃坝美丽宜居村庄

湄江镇核桃坝村地处湄潭县城10公里的湄江河上游东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素有“小江南”人在画中游的美誉。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 8个村民组,户籍人口886户,3468人。2012年全村综合产值1221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480元,茶园面积10350亩,人均3亩以上,户均10亩的生态茶叶专业村。有耕地2500亩,种植有水稻、茶叶、玉米、辣椒、油菜等农作物,而最有特色的就是那满山遍野、青翠葱茏的茶园,茶叶成了核桃坝的主导产业。全村百姓依靠茶叶发展,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创造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美好家园。1989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6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被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为“小康村”、2005年10月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村镇”、 2011年荣获3A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核桃坝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和辛勤耕耘,百姓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十里樱花常含笑、万亩茶桂飘茗香。”走进湄江镇核桃坝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连绵起伏、满山遍野的茶海,其次是连接云天、沁人心脾的绿,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在眼前撕破了稠密的绿帐,又在眼所不及之处被重新缝补了起来。道路两旁的樱花树褪尽灿烂的红妆,正释放着青春而素雅的绿意,茶桂园中采茶姑娘忙碌的芊芊玉手中,不时飘来甜美的茶歌。“长的矮矮丫,开的白白花,绿了千千岭,富了万万家”,这是省人大副主任,原遵义市委书记傅传耀同志参观核桃坝后的题词。从90年代起,核桃坝村就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核桃坝村因茶致富,因为茶而得名,因此茶在当地也被称作“摇钱树”,走进核桃坝,除了大面积的树林外,就是连绵不断的茶园,除了白亮亮的水泥联户路,剩下的就是无边无际的绿色。核桃坝村茶叶产业化发展历经“茶之梦”、“茶之韵”、“茶之花”三部曲的变迁,实现了核桃人的致富之梦。

走进核桃坝,“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红柱子、穿斗枋、雕花窗、转角楼、三合院”的黔北民居在茶海碧波中美轮美奂。错落有致的一幢幢民居,在翠色欲流的茶海上,显得格外美丽,核桃坝“千壶园”黔北民居村庄总体规划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近600亩,可容纳500户居住,现在已居住200余户,获得县规划委员会批准。规划总体定位茶文化生态园,具体划分为:茶乡人家区、茶文化博览区、茶产品传统工艺区、茶产品交易区、茶文化体验区、茶生态景观区、休闲度假区七大功能区。目前,整个“千壶园”基础设施项目,市统筹城乡项目资金投入300万元,市其他项目投入100万元,县投入600万元,镇村投入300万元,共投入1300万元,全面改善了水、电、路、绿化、市场、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其中,高规格修建了通村路、文化广场、敬老院、停车场、茶青市场、卫生院、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站、路灯等基础设施,共建沼气池800余口,改厨、改厕600余间,实现“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庭院美化、家中亮化、人素质化”的“五化”目标。

核桃坝村在卫生环境方面,修建垃圾池、设置垃圾箱、安排垃圾清运车,同时为方便流动人口,还修建公厕等环卫设施。在便民利民环境上,社区除电视电话、宽带网络、自来水管网等配套均按城市标准外,目前避雷、消防设施已经具备,居民文化活动广场、绿化设施、医院、学校、邮政储蓄、移动、联通电话网点、敬老院、网吧、气象信息服务站、党务政务综合服务站等机构设施也相应配置完善,社区舒适度、人性化水平比一般城市社区要高。核桃坝村成立了社区居委会,成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青年自愿者服务队,义务巡逻队、法制宣传队、文化宣传队。义务调解组织及各类生产发展协会10余个,这为社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主体资源。不断地规范基层社会管理,不断探索完善党在农村的领导方式,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培育新型农民,提高村民素质与参政议政能力,对新社区各项事业进行规范化管理。核桃坝支书陈廷明说:“2008年人均收入才5400多元,2012年达11480元,和以前比起来,现在大家都‘鸟枪换炮’了。如今村里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开上了小汽车,九成以上有了摩托车,六成以上农户住上了小洋楼,上百万身家产的农户就有100多户。村民何崇孝用“突飞猛进”四个字准确地形容了该村近年来的变化,“住宽敞了、吃高尚了、行通畅了、穿时尚了”,现在核桃坝,满山都是茶。率先奔小康,财运家家发。茶乡无限美,茶旅一体化。……历史重新写,见证核桃坝。百姓圆梦想,圆梦全靠党,何崇孝用诗歌描述了该村如今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