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这里可以观赏宣化古城的雄姿,体验塞外古城的风土人情。这里还有京西第一钟楼——清远楼,京西第一鼓楼——镇朔楼,京西第一墓——下八里张世卿墓,京西第一砖雕——宣化五龙壁砖雕,京西第一日僧塔——立化寺塔,京西第一石塔——柏林寺石塔以及宣化拱极楼、九龙壁等景观,丰富精深的古城文化、建筑文化、佛教文化、辽代墓葬文化,使人在游览的同时增长见识,开间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增进身心健康。
镇朔楼 又名鼓楼,北距清远楼200米。建于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建筑,通高25米,占地面积1052平方米。楼内置巨大更鼓一面,为报时之用,是宣化城内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镇朔楼北面顶层檐下悬挂的长6.6米,高2.4米的“神京屏翰”匾,四字苍劲有力,与边框雕刻出姿态各异的龙纹浑然一体,是清乾隆皇帝亲笔御书,言为宣化是首都北京的屏障,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宣化城(含拱极楼) 宣化城垣始建于唐代。明洪武27年展筑。展筑后的宣化城垣基本成正方形,边长6华里(俗称六里十三步)。城墙高2丈8尺,雉堞高7尺,通高3丈5尺。设七门,门上有城楼,门外有瓮城和月城,昌平门外还设有关城。城外挖有隍堑,设有吊桥,后又增建角楼、悬楼,城防设施完备,可谓“易守难攻、固若金汤”。拱极楼是宣化南城门楼,又称昌平门楼,明代称著耕楼,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布瓦小式建筑。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两层通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与古城墙连为一体,是宣化门户的象征。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宣化城(含拱极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远楼 又名钟楼,位于宣化区南、北大街的中心。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顶建筑,外观三层,内实两层,楼通高25米。楼上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铸铜钟一口,重万斤,古时司报昏晓,钟声可传40华里。素有“第二黄鹤楼”之称。1954年和1982年两次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八里辽墓群
墓葬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室、双室,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出土器物十分丰富,有瓷器、陶器、木器、漆器等共计800多件,出土壁画360多平方米,壁画内容极为生动,有马球图、二十四孝图、屏风图等。
时恩寺大殿 位于镇朔楼西北100米处,是一座单檐九檩庑殿顶式建筑,建于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0.3米,占地350平方米。大殿前出单檐六檩卷棚抱厦,系清代所加。整座大殿外观古朴庄重,气势宏伟。我国著名考古专家宿白来宣参观后撰文指出:时恩寺大殿具有十五世纪早期甚至更早的建筑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993年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立化寺塔 位于宣化区解放南路某驻军院内,是一座五级八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通高15米,造型美观,工艺精湛,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