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

旅游

江苏省连云港市---孔望山!

孔望山之所以叫做这个名字,是因为她与孔子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当年孔子来郯子国,准备向东夷人传播“礼乐”,即关于礼貌的学问。当时孔望山为大海包围。孔子登上孔望山,看到山下海滩上有无数招潮蟹在不停地挥动大螯,向前爬行。孔子非常惊讶,以为这些螃蟹正在向他挥手致敬。他转过身,对身边的弟子说:这里连螃蟹都知道礼貌,我还有什么可讲的呢?于是便起身回鲁国去了。孔子起身离山去,从此留下孔望山。

今天的孔望山景区,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有原始社会新时器时代祭海的杯盘石刻,有秦王朝的东大门遗址;有中国最早的东海神庙遗址;有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汉代圆雕石象;有北齐年间的千年古刹;有唐、宋、元、明各朝代官宦文豪的题刻;还有东的汉摩崖造像。加之那巧夺天工的龙洞,神奇美丽的传说,“华夏第七十一福地”的称谓,全山风光秀美,古迹遍地,成为连云港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之一。

龙洞庵位于孔望山东侧半山腰处,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连云港市最古老的庙宇之一。从山门拾级而上,穿过圆洞式山门,进入院中,看到整个建筑轮廓雄浑,气势壮观。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佛像,两侧是阿傩和迦叶两个弟子。两侧周围是十八罗汉彩绘塑像。前山门中的神座上,前面是弥勒佛,后是韦驮塑像,两侧是四大天王。东厢房是观音殿。大殿两侧有棵千年古柏,仍然苍翠欲滴。东侧有棵始植于宋代的糯米茶树,春季花开时节,菊院清香。院内还有古井一口,名曰“甘露泉”。庵中至今供奉着在此圆寂的能空法师的舍利子照片,成为庵中久负盛名的镇庵之宝。

龙洞庵西侧是龙洞,洞口约1平方米,内有五、六平方米。传说古有黄龙在此潜踪修炼,后腾飞而去,因名龙洞。龙洞是早年海水浸蚀、冲击而成的海蚀洞,民国时住持增又深凿而成。宋代以来,龙洞名胜渐为历代官绅士民所倾慕,名人题刻镌满满龙洞外壁。该洞外现存宋、金、元、明、清诸代题刻24方,隶、篆、草、行,风格迥异,大字数尺,小字寸余,琳琅满目。龙洞石刻中,以明代石刻最为丰富。有明代淮海安府知府陈文烛写的《孔望山铭》。有明代嘉庆时期海州知州王同的榜书题刻“归云飞鸟”,还有明邵瑞良的“归云洞”题刻。明代林廷玉的诗刻:“看龙洞偶成,幻化成溟蒙,丹崖一洞空。地灵呼即应,应是讶相逢。”还有明刻中的王同六言诗刻,最具代表性,诗曰:“龙洞良宵月照,黄花满地秋香,此时此时龙洞石刻彦,一殇一咏情长。矗矗山岩曲抱,潺潺朐海东流。明朝分袂城市,琴尊回忆绸缪。”字体严谨,风格古拙,笔力遒劲,风格犹如宋篆,而且写景抒情,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石象为主体圆雕,是依一块花岗岩巨石的自然形状雕凿而成。比一般真象的躯体还要大的多。象身西侧有一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有一方框,内刻隶书体“象石”二字。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有一个平面浅浮雕象奴,头带“T”字型发髻,双脚带有脚铃,右手持一铁钩。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

沿着象石边的山脚石砌小路,西行约五六十米,摩崖造像石刻便展现在眼前。在一处赭黄色的高低参差的崖壁上,依山就势镌刻着100多个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的人像,其内容有道家传说,也有佛教故事。这些人物形象,虽经历了1000多年的栉风沐雨,但仍栩栩如生,辉耀于石壁。孔望山摩崖造像全部聚集在山的西南角,依山就势浮雕而成。画面东西长17米,高9米;刻有约105个大小不等的神像。摩崖佛像高约一百二十九米,造像内容分为佛教故事、佛本生故事以及世俗生活故事。造像的雕凿技法具有鲜明的汉画像石的特色。它由饮宴图、迭罗汉图,还有佛教的涅槃图、舍身施虎图及佛像、菩萨弟子、力士和供养人构成整个画面。

孔望山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有趣的传说,还有那代表中华文化的瑰宝,这座山也给我们的城市增加了一份历史感。欢迎大家前来感受这份文化气息!

我的家乡连云港市连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