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西部凤翔县县城东部,渭河支流湋河上游。有内外二湖,内湖为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疏浚,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开凿,统称东湖。湖中建有洗砚亭、君子亭、春风亭、鸳鸯亭等,外湖建有山庄、苗圃、荷塘等。系城区风景湖。
凤翔在夏代以前称雍州,唐代时改为凤翔府。东湖和凤翔的历史一样悠久,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故名“饮凤池”。北宋时,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倡导修筑扩建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修筑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又改名为东湖,延续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苏东坡在修凤翔东湖之后二十年,苏东坡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因而东湖与西湖称姊妹湖,人言西湖的水,东湖的柳。
湖内水荷交融,湖岸古柳摇曳,奇石林立,翠竹成群,亭台轩榭,布局精巧,曲径通幽,建筑古朴典雅。湖心景区以“君子亭”为核心,湖面相通巧分为三,亭榭棋布四周,岸渚交映成趣;观小娇亭,精巧玲珑,看“鸳鸯亭”,煞似鸳鸯戏水;置会景堂,可品茗观景,临风怀古;登一览亭,可远望终南,近看雍山雍水,一景一物,别具匠心。
东湖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见长,苏东坡修筑的凤翔东湖,既给东湖留下了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在东湖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藏有苏轼、梅、兰、竹、菊手迹石刻,有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一百五十余通,诗文书画、亭廊阁壁,给人以古朴典雅,恢宏壮阔,博大精深之感。特色景点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苏祠仰象、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
现在,东湖有景点二十余处,湖面五万七千六百多平方米。集亭、谷、楼、阁、廊、堂等古代建筑精华于一处,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历史性园林。
东湖大门 东湖北大门创修已久,建国初期只余牌坊一座。1985年县人民政府决议恢复修建东湖北大门。经省内外多位专家考证研讨,以宋代建筑风格恢复。当时的陕西省省长李庆伟为东湖北大门题写了匾牌。
东湖北门 就是功德牌坊,创修于公元1519年,当时我国园林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北门是必备之景。时任凤翔知府的王仁,为完备东湖园林景色,创修了牌坊,并亲笔题写了“东湖静影”四字牌匾。在北门之左,有个张口吐水的石龙头,叫“苍石螭”,这是东湖水流的源头。苏东坡“东湖”诗中写的“但见苍石螭,开口吐清甘,借 腹中过,胡为月眈之”的苍石螭,就指的是它。
函陨石 据《资治通鉴》记载,汉武帝刘彻征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八十九年,有陨石坠落凤翔府城内,苏东坡修东湖后,人们因为这块陨石极象凤凰翘首之势,就将这块陨石移置到东湖岸边,取其“凤凰照影”之意,遂成为东湖一个景观。
断桥亭 断桥亭初创在宋代之后。因为苏东坡四十六岁时修杭州西湖,湖上建有“断桥亭”,后世人为经念苏东坡,也在凤翔东湖内修建了“断桥亭”。
君子亭 君子亭为苏东坡所创修。为什么要给亭取名“君子”呢?这里还有几个典故。 远在宋代之前,东湖之中就栽种有荷花苏东坡又有“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的习惯,亭子修好之后,他又在亭畔栽了几百杆竹子。荷花又称莲花。在古人眼里,莲花和竹子都是君子。和苏东坡同时成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就说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出污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而竹子更是具有“中虚外直,圆通有节”的君子风范。苏东坡亭子修成,使“亭已净直,不蔓不枝”的荷花、“圆通有节”的竹子和亭中的人形成对照。荷花、竹子都有君子之笱,百苏东坡也以君子自许,因此给亭子起名“君子亭”,取花、竹、人“三君子”之意。
宛在亭 宛在亭也为苏东坡创建。清乾隆19年,太守朱伟业在《宛在亭记》中就有:伊人宛在秦诗也。 诗经秦凤中有一首诗:“蒹葭(间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给亭子取名“宛在”,就是取这首诗中“伊人宛在”的意思,表示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
春风亭 春风亭是清同治年间凤翔知府蔡北槐创修。取名春风亭,是为了赞扬苏轼在凤翔时的政绩如 过春风,给凤翔人民带来了春风一般的温暖。 在明、清时代,春风亭是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宴宾会友的地方。在这里摆桌酒席招好友同饮,或由此登上小舟,荡漾于湖心,确是一桩乐事。因此,宛在玩月,春风亭荡舟,成为当时游历东别有用心的一桩胜事。南来北往来这里游历的诗人墨客,也给东别有用心留下了许多脍多炙人口的诗句。宛在亭玩月,是东湖一大盛景。
鸳鸯亭 鸳鸯亭是清周海十年凤翔府西凤营参将常瑛,受知府委托而创建,取义在于纪念苏东坡夫妇。因为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携夫人王弗一同前来。王弗知书达理,非常贤惠,为凤翔人所称道。因而后人就修了这座亭子,纪念他们夫妇。
会景堂 原址在凤翔南溪,创建颇早,原名会景亭,创建人和具体创建时间都无法考证。苏东坡在凤翔为官时,曾将此亭向西迁移。清光绪二十四年,知府得其炜将会景亭迁入东湖,并改名为“会景堂”。会景堂是东湖一大胜迹,因它的堂式建筑形式,成为文人墨客饮酒畅怀,宴友会宾的好地方。
一览亭 一览亭在东湖东岸,是东湖景点中最高的建筑。可观秦岭山脉中的太白山,近可观雍城全景,俯可瞰东湖全貌,尚逢暑天一蹬此亭,则凉风习习,酷热顿消,实为游人骓足览胜的好地方。一览亭初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距今已经一百五十多年,为当时知府白维清创修。
沧浪桥 沧浪亭位于内、外二湖的连接处。旧有石桥,1991年重修。因内湖至外湖有五六米高的落差,每逢阴雨连绵,内湖水涨,溢向外湖,桥下水声沧浪,形成瀑布。将此桥名为“沧浪桥”。
望苏亭 凤翔是苏东坡为官的第一个地方。他虽然只在凤翔当了三年签书判官,但却兴利除弊,为凤翔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令凤翔人民世代受益,凤翔人民对苏东坡的怀念之情,也世代不减。1935年,凤翔县保安大队贾宗谊,在湖的西岸创修了望苏亭,以此来寄托凤翔人民对苏东坡的缅怀之情。1954年、1989年政府进行了重修。
喜雨亭 喜雨亭是东湖最为有名的景点之一,为苏东坡所修,原址凤翔府内,后搬到凤翔东湖。为什么要用“喜雨”两字作为亭的名字,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关中地区的春旱由来已久。宋嘉祐七年春,又逢大旱,作为府判官的苏东坡,当时的习惯,必须代替太守四出求雨,“上以无负圣天子之意,下以无失愚夫小民之望”,奔走于山川之间,颇为辛苦。他眼看着“五日不雨则无麦,平日不雨则无禾”可怕景象就在眼前,不由日夜焦虑。正在这时,冬天忽然降下甘霖,而且是“一雨三日”,一下子消灭了旱象。有了这场喜雨,人们喜形于色。这时,苏东坡的亭子也正好建成,就以“喜雨”作为亭名。而且还写下了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喜雨这迁入东湖之后,成为游湖人的必揽之胜,必看之景。
凌虚台 凌虚台原址在凤翔府内,为北宋时凤翔太守陈希亮所修。他出任凤翔后,逢逢在府内闲庭信步,明知廓外有太白山、鸡峰山等景,可总是看不到,于是他在府内修一座高台,取名凌虚台,后人将凌虚台迁入东湖。
苏公祠 据清凤翔知府熙年重修东湖碑记载,苏东坡离开凤翔后,“后人景仰芸徽,建祠湖岸,由宗迄今,兴废叠作”。而现存的“苏公祠”是以清人熙年所建之规模恢复修建,建有正殿、同笑山房、鸣琴精舍等附属建筑,规模宏大,气象庄严。正殿内有汉白玉苏公像,前院影壁上镌刻着苏东坡二千余字的名篇《思治论》,且有台湾故宫藏画展,实为游人赏玩瞻仰的好地方。台湾故宫画展曾在苏公祠展出,有辗转从台湾回到内地的故宫国画精品七十三同,皆是出自宋、明、清名家国手的作品。这些作品原珍藏于北京故宫,日寇侵华以后,这批画被运到四川重庆,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一并将这些国宝运至台湾。有凤翔纸坛镇高王寺村人马锡俊移住台湾,得到了部分作品。开放以后,马先生回家探亲,向家乡捐赠七十三幅,装贴展览于凤翔东湖。
聚贤厅 聚贤厅修建于1989年,是凤翔东湖园林管理处的办公地和进行苏轼研究的会议地。因苏东坡被凤翔人称为“苏贤良”,因而名之,同时又念“贤者以聚”的意思。1990年,全国苏轼研讨会就在这里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