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东线的西岳华山因闻名天下游人如织,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但其脚下16里外有座“百丈层楼隐深树,飞甍正欲摩苍穹”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要地——西岳庙,却鲜为人知。其实,那里有一处规模宏大、古香古色、非常珍贵的大型建筑群落,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建筑史上拥有特殊的地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岳庙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在华山以北5公里的岳镇街上。庙始建于汉武帝时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整个建筑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 西岳庙建筑相当宏伟。五凤楼建于高台上,高达20多米,登楼望华山,五峰历历在目。正殿灏灵殿建筑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坐落于宽广的“凸”字型月台之上,面宽7间,进深5间,周围有回廊,气势宏伟,历代帝王祭祀华山多住于此。殿内悬挂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题“金天昭端”、“仙云”等匾额。整个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饶有园林之趣。
西岳庙内碑刻极多,现存后周“华岳庙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明万历刻“华山卧图”,图首附王维、李白、杜甫、陈抟等唐宋名人有华山的题诗和华山图。这里还有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石额。
西岳华山,以其“势飞白云外,奇险冠天下”的磅礴气势和巍峨雄姿,赢得了“天外三峰”的美名,而在其脚下北面的西岳庙,却似华山镶嵌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以其雄伟的建筑、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物冠名古今。算起来,从汉武帝创建至今,它已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浩繁的史籍中,也留着它深沉的足迹。
汉魏晋南北朝——西岳庙的兴建时期
雄才大略,亦好神仙之术的汉武帝,集古代祭祀制度之大成,在华山脚下创建了祭祀西岳神的第一座庙宇――集灵宫。然频繁的对神的礼敬,没有使他本人的生命更长久,也没有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反而被那些风来一身土,雨来一身泥,生活日益穷困的劳动人民奋起倾覆了汉高祖刘邦建筑起来的皇室大厦。若汉武帝有知,不知该有何想法?
东汉王朝建立后,仍未忘记祖宗成法,继续奉祀西岳之神。只是由于“集灵宫”离华山较近,又是在山下,难以完全体现“望”祭的要求,也不能达到祀神的目的,加上道路崎岖难行,封建帝王及达官显贵自然也不愿受此辛苦上山,故也不管“西岳神”享受香火时需走的道路要比以前多,便将这一座神庙迁到了靠近长安通往洛阳大路的今址,但华山之神似乎也乐意如此,传说它还为新建的庙宇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传,迁建的庙址选好之后监造大臣和工匠们对庙宇的建筑形式犯难了,各有所想,然皆不成熟,长久决定不下来。这样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因为如果建筑形式太差或逾期不完工,大家都有性命之忧。愁得大家食不甘味,寝不安席。
时值炎炎酷暑。有一天,忽然狂风大作,从华山之巅生出团团乌云,迅即遮天蔽日……由于突然,人们无不惊骇,以为是建庙不力,得罪了岳神。顷刻又见狂风稍息,骤然天空又降下了鹅毛大雪。要知道这是在酷暑盛夏!雪后,又见一只矫健得兔子,在雪地上飞奔,并且所走路线怪异,人们惶恐普定,又愈加愕然了……等到清醒过来,白兔似融化在雪里,已不见踪影。仔细一看,白兔抛出得路线居然是一幅疏密有度、布局严谨得建筑图样!无疑这是岳神所赐!人们欣喜若狂,就按着这一图样,开始了建筑。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文献的缺损,修葺的频繁,西岳庙的原始模样已很难稽考了。对它的迁建时代也是说法不一。唐书《地理志》说迁于汉武帝元光初年(公元前134年――前132年)。但汉武帝即位于建元元年(前140年),至元光元年不过五六年时间,即便其一即位就建集灵宫,按其规模并非短期可竣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刚建又迁,似乎不可能。也有人说它迁建于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02年),还有的说它迁于北魏文成帝兴光年间(公元454年)。幸赖近代考古事业勃兴,这个问题总可以昭然于世了。这就是在庙内现代建的平房基石上发现的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8年)所立,清代重刻的“西岳华山庙碑”残石和庙内出土的汉代石人、砖等。特别是那个汉代石人不知从何时起,解除了他洒扫庭院、迎送前来祭祀的皇帝及其派遣大臣的职责而沉睡至今,这无疑告诉人们,若汉代未将庙迁建于此,汉碑、汉砖、石人是不会出现在这里的,《华山志?金石篇》中也有东汉桓帝延熹八年、灵帝光和二年、献帝建安年间曾在此立碑的记载,也是证明。
隋唐宋元――西岳庙的营建时期
隋唐时期一向被史学界誉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做为封建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西岳庙,在它发展的长河中,此时形成了一个浪峰。
隋文帝是一代励精之主,以节俭闻名于世,不知是因他的开明,还是因他的俭省――不愿在岳庙浪费无为的香火祭物,未见他有多少祭祀华山神的举动。其子隋炀帝,却是一个刚愎自用而残暴无常的君主,尽管曾于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有祭祀华岳并在岳庙旁筑场的表示,也不过是应景而已。唐初,由于天下甫定,统治者忙于制定巩固江山的措施,君主比较贤明,臣下又多正直之士,迷信风气较薄。如李世民曾想效法秦皇汉武去泰山封禅,因遭到臣下的反对而罢。对华山也仅仅是一次性的祭祀,致使他也未暇顾及西岳庙。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已升平日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又使西岳庙的官方香火燎绕起来。
据说,开元十二年(724年)冬十一月庚午,唐玄宗李隆基去东都洛阳路经华阴将至西岳庙时,猛然发现有许多人迎接他。他不知所以,便问左右随从这些人是什么人,群僚却因未曾看见而莫名其妙。这大概是左右随从都是肉眼凡胎所致,只有面面相觑而感愕然。唐玄宗又招来当时可以专会交通神人的巫师询问。巫人在“真龙天子”面前自然不愿表现出失职,其中有一个叫阿马婆的巫人抢先做了回答,所言与玄宗所见吻合,并说是西岳神迎接皇上来了。唐玄宗听了此言,信以为真,能受到华山神的礼敬,玄宗自然高兴非常,似乎有些受宠若惊了,立即召令全国,封华山神为“金天王”,西岳庙也改称为“金天王神祠”,真是荒唐至极,看来马屁精古已有之。若确有此事,倒完全可能与他看见西岳与西岳庙而想入非非有关。直至明洪武三年才恢复西岳庙原名。也不知从何时起,人间皇帝已凌驾于岳神之上了,给神加起了封号,或许是由于此时神灵增多(道、释已十分流行),华山神的香火难以得到保障而使它自降身价了!
唐玄宗与华山神的偶然“际遇”,使这个本来就自命不凡的皇帝更加觉得飘然欲仙了。欣喜之余不但封华山神以人间官号,而且亲自写下碑文,让华山刺史徐知仁与信安王袆勒石纪念。第二年碑成后就立在了应天门外的通街上。应天门,即如今的棂星门。这座碑通高五丈多,阔一丈多,厚四尺五,堪称天下碑之最了。碑铭“高标赫日,半壁飞雨”,背面还可刻有扈从太子王公以下官的名字。制作宏丽、精琢,无以复加。在西岳庙里它堪为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象征,但它也隐喻着唐王朝的衰落。大凡一代王朝的衰退,往往是以社会的极盛、迷信的尤甚为标志的,从汉武帝到唐玄宗无不如此。据说,玄宗后一百多年,即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西岳庙里这通御制碑忽然不击自鸣起来,声传数里,达数十日之久,其声音之悲切,使人骇然,这大概是西岳神当年受到唐玄宗的好处,为了报德而向其后代敲响的警钟吧——如不励精图治,大唐江山行将不保了!抑或是唐王朝的丧钟!唐玄宗御制碑自鸣固属荒诞,但唐王朝确实在这一年里遭到沉重的打击。唐僖宗广明元年十一月,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克唐东都洛阳后,迅即西入潼关,烧毁了统治者用以麻痹人民的精神武器——金天王庙。尽管统治者又几经挣扎,终于未能挽回颓局,象金天王庙宇一样,唐王朝的统治大厦,被农民起义的巨浪吞没了。这是后话。
受风流天子唐玄宗的青睐,几经冷落的西岳庙香火又兴旺起来,将西岳庙推向发展中的一个浪峰,并且开创了皇帝进庙的先例。“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十月,玄宗亲享西岳。礼毕东行。出庙门,巫者奏曰:'金天王拜谢。'行数里,马汗不可进,几十易焉,至关而止,巫曰:'金天王辞回'”不过是否真有所谓“金天王”护送之事,读者自明。
明清――西岳庙的兴盛时期
明朝的统治在全国确立之后,极力恢复被元朝破坏殆尽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换取广大汉族民众的支持,当今国内所有大型建筑祭祀群几乎都是明代修建或扩建的。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西岳庙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取消了西岳神的帝号――被唐、宋、元诸朝皇帝所加的封号。这并非事他刻意贬低后神,而恰恰相反。明太祖认为,既然为神,就是由英灵之气荟萃而成,必然是受命于天帝而肩负监督人间芸芸众生――或予以降灾,或予以赐福,根本不是国家亦即人间皇帝所可以随便加封的,前几朝的对西岳神的荒唐之举,是在是对岳神和国家礼仪、治国之道的亵渎,因此应该根据古代定制,尽弃前几代所封官号,恢复其名为“西岳华山之神”。
为了取得岳神的欢心,向人们显示统治者的统治事受天的旨意,明朝统治者对西岳神的祭祀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当然并非小到一般的婚丧嫁娶,不分类别或人无定制的祭祀“华山之神”:对内对外用兵要祭告――如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七月用兵,派邓金礼祭西岳,五年(1407年)五岳用兵安南,遣刘纯祭西岳;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用兵遣使祭西岳等;皇帝即位要祭――从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武宗到世宗、穆宗、怀宗等无不如此;遇自然灾害更要祭祀――如明成祖九年(公元1411年)的疫疠,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的边境地震,十年(1445年)的陕西疫灾,宪宗成化四年(1484年)的灾荒、地震,以及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思宗各朝的大小自然灾害,都遣官前往祭祀。当时是视华山神为万能之神的。
从宋太祖建隆三年(1962年)对西岳庙进行过大修之后,一直未见有大修之举。直至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才进行了修建,此次修建从成化乙亥秋开始,至壬寅夏工程结束,历时竟达到二十八年,可见规模之大,想必是进行了彻底的扩建、增修。
修建后的西岳庙“有正殿五楹,殿后寝室各二楹,前为棂星门,七座头门,五座国朝碑楼,东西旱船各二座,外为楼楹,连以角楼,凡间二百有奇”,增加了玉垒神荼殿两座――即今灵宫殿玉冥王殿,七座头门则指棂星门有屋七个,与今棂星门形制相同。比明宪宗时的庙制又有扩建,真各壮极华丽,若真有华岳神在,即便再“正直”,我看也不会不为之所动情而不对人类有所赐与。
满清对于西岳庙,与明代一样,逢事必祭告。水旱之灾要祭(如顺治十四年,康熙三十二年,三十五年,雍正十三年,乾隆四十年等自然灾害);荡平疆域、平定叛乱要祭(如康熙二十一年以疆域荡平,遣内阁学士翁英祭西岳,三十六年因寇平遣御使张鹏翮)祭西岳,乾隆二十年以平定准葛尔叛乱遣使祭西岳,四十一年平定金川遣使祭西岳);甚至皇帝的生日、皇后加封号等也要祭西岳(如康熙四十二年以“万寿五旬”遣翰林院学士余志真祭西岳,五十二年以“万寿六旬”遣内阁学士查弼纳祭西岳;乾隆十四年,因皇太后晋号,遣使祭西岳。十五年皇太后正位遣内阁学士额登布祭西岳,二十七及三十七年,皇后生日晋加徽号,正月遣使祭西岳),为女流祭西岳在历史上清代可能是首创。而推究起来,清代西岳庙发展的高峰是始于康熙帝的。
满清一代与明朝一样,十分重视对西岳庙的修建,所不同的是,明朝的祭祀活动几乎始终伴随着自然灾害,而满清的自然灾害相对少些,岳神对其祈求也时时显“灵”,但清朝的祭祀活动主要伴随着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光绪四年冬(1878年),在外强入侵,内部政治斗争繁复的境况下,亦未忘记西岳神的庇佑作用,在左宗棠修建的基础上,又修复了庙内的万寿阁,并补修了御书房、望河楼、五圣祠、两角楼、放生池等,使西岳庙又焕发了它的青春。这也可谓满清王朝在苟延残喘之余,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小小的贡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