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市旅游必去景点
缘缘堂
缘缘堂位于京杭大运河自杭州流至桐乡县石门镇,形成一个120度的大湾折向东北,在转弯附近,有一幢坐北朝南的宅院,这便是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丰子恺的故居。
民国15年(1926)丰子恺在上海请弘一法师为住所取名,弘一法师让丰子恺写一些字团成纸团抓阄,两次都抓到“缘”字,因而取名“缘缘堂”。民国22年春,丰子恺亲自设计的颇具民族特色的宅院在石门镇建成,遂用缘缘堂命名,并请马一浮题额。缘缘堂建筑雅洁幽静,被称为“一件艺术品”,丰氏即在这里创作、生活。民国27年1月,缘缘堂被侵华日军焚毁。2月,流亡在江西萍乡的丰子恺得悉消息后,奋笔疾书《还我缘缘堂》、《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辞缘缘堂》等文章,愤怒斥责日本侵略军的残暴行径。抗日战争胜利后,丰子恺曾回故乡凭吊缘缘堂遗址。l975年清明,丰子恺又重游石门,再一次专程凭吊缘缘堂遗址。1984年,桐乡县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丰子恺生前挚友、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主席广洽法师为重建故居慨然捐资。
重建后的缘缘堂仍为砖木结构,保持原来高大、轩敞、明爽的特色,结构、布置乃至栽培的花木悉依原貌。青砖黑瓦,朱栏粉墙,具有深沉朴素之美。
垒石弄
垒石弄位于桐乡市石门镇中部古运河的转弯处。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吴越丙国的分界线就存此,共两属越,其北属吴:当时越同曾企此垒石入门以防吴,吴亦结寨于此以拒越。《大清一统志》记载道:‘尝叠石为门,为吴越二国之限,或谓之石夷门。”石门镇的地名也是由此而来的。后来,两边以此为界各建民居,慢慢便形成一条弄堂,取名垒石弄。
垒石弄如今成为当年吴越疆界遗迹的标志;1991年元月,当地文管会和石门德政府在弄口运河畔立一“古吴越疆界”石碑以示纪念。弄长约50米,宽3米左右,两旁砖墙相对,有些壁砖已风化别落,湿残露缺。
范蠡湖
范蠡湖是吴越时期一处著名古迹,相传为范蠡助越王勾践雪会稽之耻后,偕西施泛舟五湖之隐居地。
范蠡湖湖长100米,宽15米,公园占地5351平方米。园以水景取胜,相传当年西施每天梳妆,倾脂粉于湖中,螺食而成五彩,故湖中产五彩螺。宋代张尧同有诗:“少伯曾居此,螺纹吐彩丝,一奁秋镜好,犹可照西施。”范蠡湖旧有西施冢之称,相传西施亡于此,墓葬湖中,清代朱彝尊为其写下了“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的诗句。
湖西北岸筑有水轩一座,即西施妆台,为歇山顶抬梁式建筑,内原有范蠡和西施塑像,现妆台北墙上仍有“范少伯祠”、“浮碧”石匾二块。
西施妆台与金明教寺一径之隔,金明寺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明正统元年(1436)重建,当时有大殿三进、步廊10余间,其中湖天海月阁为嘉兴“五湖四海”之一。现尚存大殿一进,为硬山顶建筑,殿内陈列“传艺学绣”、“西施梳妆”、“留痕李”等三组雕像。在大殿东侧的假山上有八角亭一座,上书“李亭”,四周植有嘉兴名果李,旁有“吴越轩”及九曲长桥等。
范蠡湖多名家手迹,除上面所说文徵明“浮碧”等石刻外,还有明万历车大任所书“放生池”、池郭所书“陶朱公里”碑、清乾隆时钱陈群所作《重建金明寺碑记》及王蘧常、谭建丞、张振维等名家的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