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位于甘肃省山丹县城东南40公里处。隋大业5年(609年),隋炀帝西行,登此山召见西域27国使臣,在张掖举行“万国博览会“,甘州、凉州府派仕女歌舞队在路口朝迎,史书多有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莫到溯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赫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的绝句,也使焉支山名扬华夏。焉支山,古名燕支山或胭脂山。山体呈东西走向,绵亘于祁连山龙首山之间,矗立于县境东南。形成浑圆平坦山地,西北坡较平缓,四周多山前冲积扇。该区重峦叠嶂,松林密布,南北宽20公里,东西长34公里,总面积680平方公里。海拔2919米,主峰毛帽山高3978米。
1 自然气候
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张掖市的东大门。东邻永昌,南接青海、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南北长148公里,东西宽89公里,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耕地85.7万亩,常年耕种面积46万亩。海拔1550-4441米,地势三面环山,东南高,西北低,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是一个半农半牧县。
这里日均气温20.3℃,气候凉爽湿润,景色秀丽迷人。为消夏避暑、度假游览不可多得的自然风景旅游胜地。系
2 旅游景区
焉支山森林公园是一九九三年经甘肃省林业厅批准成立的省级森林公园,是以自然风光为依托的游览区。林区南部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军马场。区内有唐玄宗天宝年间建的钟山寺旧址,历史上有名的“万国博览会”遗址,复建的宗教胜地玉皇殿、大佛殿,更有山丹十景之一的“山丹朝晖”,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留下“虽居焉支山,不到溯雪寒”的绝句。区内重峦叠嶂,松林密布。山上林海松涛,碧波无际,山下沟壑纵横,清泉淙淙。腹地,獐鹿、岩羊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峡谷两侧崇山峭立,奇石岩岩。秋日,各种野花竞相怒放,争奇斗艳;晓日初升,云兴霞蔚,重雾缥缈,气象万千。秋夏之际,这里气候凉爽湿润,景色秀丽迷人,素有“小黄山”之称。是消夏避暑,度假旅游不可多得的自然风光游览胜地。
3 历史文化
焉支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扼河西走廊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载入史册。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在此屯兵驻守,晋曾在此设焉支县,今古城遗址依然清晰可辨。《史记》载:西汉时,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占据此地,压迫弱小民族,阻塞西域要道,频频侵扰中原,元狩二年(公元121年),汉武帝下令征讨匈奴,年仅18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大军直抵焉支山下,几番鏖战逐匈奴于大漠之北,匈奴失此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又据史书载:隋炀帝大业五年(公元六0九年)元月,隋炀帝为了统一河西地区,对伯雅、吾吐屯等西域27国实行怀柔安抚政策,并御驾西巡张掖,欣闻焉支山奇峰挺拔,风光秀丽,一日上朝问驻张掖郡大臣裴矩,朕闻删丹焉支山秀丽,珍禽异兽出没山林,意欲狩猎,游乐观赏风景,祭祀天地,颁昭下令27国君主使臣前来焉支山朝见,(今雷达站附近),并令全体与会人员佩戴金玉,衣着鲜艳,焚香奏乐,并献疆土以示臣服。这就是历史上在焉支山有名的“万国博览胜会”。历代文人墨客和史学家笔下曾对焉支山有过不少的赞喻。唐陇西成纪人李白在《幽州胡马客歌》中有:“虽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妇女马上笑,颜如 玉盘,翻飞射鸟兽,花月醉雕鞍”;唐·韦应物的《调笑令》“胡马,胡马,远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在焉支山中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封焉支山神为宁济公,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在焉支山修建了“宁济公祠”;明代,曾修茸为寺,当地人称后寺;焉支山西部,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山丹卫指挥使朱冠主持修建一寺,称前寺,前后寺相距不远,又称中山寺,明代甘肃巡抚田乐、候东莱都督和知县张成曾铸大钟一口悬于寺中,后人又称钟山寺,在前寺的西北边建玉皇殿一处,气势宏伟,距后寺200米处有一座道庙,1937年原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及两名战士在此躲避国民党马家军,治病疗伤三月有余,为纪念陈昌浩主席及西路军全军将士,此庙被当地红军称为“红军庙”,与前、钟、后寺形成“三寺一刹”。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钟山寺庙会,张掖、山丹、民乐、永昌及本县善男信女来此地朝山观景,求神拜佛,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可惜原有巍峨辉煌的古刹已在60年代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