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威县人民广场2010年6月建立,北邻威县人民公园、南邻威县博物馆、西邻影剧院、东邻图书馆、档案馆和会展中心,占地面积90000平方米,由河北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公司设计,总投资3000万元,2010年6月建成启用。广场绿地率达76%,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雅,集休闲、健身、娱乐于一体,是城区居民欢度节日、集会、娱乐、健身、学习的重要活动场地。
威县人民广场自2010年6月建成启用以来,每年举办文体娱乐活动达到230天(次)以上,相继成功组织了“欢乐邢襄大舞台”广场系列消夏晚会50余场次,并举办了元宵节乡艺汇演、农民文化艺术节、新年焰火晚会、“万人百企”春风行动等活动30余场次。
广场绿化区、喷泉、电子屏幕等设施也得以充分利用,威县豫剧协会、威县京剧协会、红歌会、威县太极拳协会等文体组织常年在广场举办活动。健身舞、秧歌、空竹、风筝、红歌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也非常繁荣活跃。
建设威县人民广场的意义就是:广场主体建筑——威县博物馆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理想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威县人民广场对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品位、推动省级文化强县建设步伐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阵地平台作用。
威县人民广场由来
现在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在解放前却是远近闻名的跑马厅。1861年,当时跑马总会的董事,英国人霍格勾结英国驻沪领事向上海道台提出,要求划出一圈土地作为跑马的跑道。在当时清朝地方官吏的默许下,他策马扬鞭,从现在的第一百货商店门口起,向西转南兜了个大圈子,然后按马蹄的痕迹圈起来,用低价强征马道圈内农田466亩,迫使三万多户农民离开家园,建成了号称“远东第一”的“上海跑马厅”。 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被当作日本侵略军的兵营,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美国军队的俱乐部。解放初人民政府收回跑马厅,逐步改建成人民公园、人民广场、人民大道等。当时的跑马厅大楼改成了现在的图书馆,看台改建为体育馆,昔日的赌窟变成了上海人民文化和娱乐的场所。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需要,彻底改造人民广场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分别为主体建筑、市政配套和绿化建设。主体建筑现为八个,处于北面中轴线位置上的是市政大厦,处于原体育宫看台位置的是上海大剧院,市政大厦东边的是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人民广场东北侧,是地铁人民广场车站。人民大道南侧,依次是三个大型地下建筑,东南是带式地下商城,往南是亚洲最大城市型地下变电站,西南是上海最大的地下停车库。处于人民广场中轴线南面的是上海博物馆。
人民广场的市政配套设施,首先保留整修了长600米、宽32米的花岗石路面,使上海市民心中的人民大道风貌依然。在大道两侧,辟出了5.5米宽的绿化隔离岛和6.5米的非机动车道,并铺上彩色的人行道。武胜路上为原来的八个公交线路建造了起讫站点,勾勒出一个弧线型的“月亮岛”。人民广场大规模的绿化建设,使它与12万平方米的人民公园连为一体,成为上海市中心的两叶“绿肺”,大大改善了市中心的环境。改造后的人民广场,记载了上海历史新的一页,成为具有上海新形象、新风貌的城市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