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紫雀界梯田

旅游

新化紫雀界梯田

基本概况

紫鹊界位于新化县水车镇。它集云南哈尼梯田的大气、广西龙胜梯田的壮美、菲律宾巴拉韦梯田的险峻和越南沙坝梯田的飘逸于一身,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气势雄伟壮观,如级级阶梯,似根根纬线,层层叠叠、依山就势盘旋于群山沟壑之间。梯田景观随四季千变万化,美不胜收。春来,水满田畴,如面面玉镜五彩斑斓;夏至,佳禾吐翠,如排排绿浪,青翠欲滴;金秋,丰收在望,像座座金塔 遍地澄黄;隆冬,漫山瑞雪,仿佛条条银蛇起舞群山。

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2000年历史,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是一块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旅游黄金宝库。

紫鹊界的背面,有万亩金银花基地,还有48座瑶人寨遗址等人文景观。据调查,这片梯田形成至现时的规模,已有上二千年的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个民族数十代先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的伟大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梅山地城一处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形态之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同样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独特。

紫鹊界梯田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

紫鹊界梯田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里没有一口山塘、一座水库,也无需人工引水灌溉,天然自流灌溉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水利专家评价其可与都江堰和灵渠相媲美,把这种自流灌溉系统称之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

南方稻作文化与狩猎文化的巧妙融合成就了紫鹊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稻作文化遗存,这里民风淳朴,苗瑶风俗世代相传,梅山山歌独具韵味,妇孺皆知;梅山饮食、梅山武术等风格独特;紫鹊民居古色古香、颇有特色;草龙舞、傩面狮身舞等风俗表演更是原始神秘、别有风情。

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婉如天上瑶池,人间仙境。它集云南哈尼梯田的宏伟、广西龙胜梯田的秀美、菲律宾梯田的飘逸于一身,面积 广大、坡度陡峻、线条流畅、形态优雅、风格独具,享有“梯田王国”的美誉。[1]

紫鹊界一带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山歌、民歌、情歌广泛流于民间,龙狮舞、草龙舞风格独特,苗、瑶风俗依然如故。饮食文化亦脍炙人口:绿茶、腊肉、豆腐丸子、冻鱼、糍粑、甜酒、磨芋、笋干、蕨菜、苡米、天麻等久负盛名,可谓是“民风淳古,物阜蕃昌”,而这些又为这里的旅游开发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2]。

紫鹊界的背面,有万亩金银花基地,还有48座瑶人寨遗址等人文景观。据调查,这片梯田形成至现时的规模,已有上二千年的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个民族数十代先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的伟大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梅山地城一处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形态之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同样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独特。[3]

地理位置

紫鹊界属于雪峰山脉奉家山系的中部,海拔1236米,以紫鹊界梯田为中心,共有梯田56000多亩,其中集中连片的梯田在2万亩以上,主要分布于水车镇锡溪管区,从海拔500米到1100米之间,共400余级。乡村公路在梯田中盘旋17公里,并有4条石板大道翻越紫鹊界通往风车巷、报木、双林、白水等地。 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水车镇锡溪管区和奉家镇双林管区,总面积约2万余亩,水奉公路盘旋于这些梯田之间达十余公里,梯田遍布于海拨500米至1000余米的十几个山头上,最大的不过1亩,最小的只能插几十蔸禾,连绵起伏,辗转盘旋。

旅游交通

可乘坐火车或从长沙汽车经沪昆高速、娄新高速公路到达新化,再转车到景区。

从新化县城去紫鹊界,早上7:20有从新化湘运汽车西站到奉家镇的班车,路过紫鹊界,到达紫鹊界时间大约9:00;下午此班车12:30从奉家镇出发返回新化县城,到紫鹊界时间大约下午1:30。

上午:7:20 (从新化湘运车站出发),约9:50到达紫鹊界

下午:12:30(从奉家镇出发),约1:30到紫鹊界,约4:00到达新化县城

历史探究

奉家山区紫鹊界的人类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商周。两汉时期,统治阶级对居住在这里的苗、瑶民族规定“只服徭役、不纳田税”,唐、宋时期,朝廷鼓励开垦荒地,多次颁布有关垦辟农田的诏令,并积极鼓励种植“高田”。新化建县以后,“给牛贷种使开垦,植桑种稻输缗钱”的政策,推动了大量汉民的迁入,他们与当地瑶民一起开创了紫鹊界农耕文化的新纪元。 紫鹊界梯田

龙普村瑶人冲,是紫鹊界梯田最壮观的景点之一,面积达两千余亩,两道山梁一条冲,横断面形成一个“凹”字,这片梯田的最终形成,便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苗瑶同胞和后来迁徙而来的奉姓人家,愚公移山般父死子继地连续开发了三十几代,经历近千年。迨至明初,在政府积极招徕流亡、奖励垦荒的政策鼓励下,紫鹊界梯田开发进入了又一个高潮。随着梯田的开发,许多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公益设施相继建设起来。单以紫鹊界靠锡溪一面的茶亭为例,就有淡如亭、吉清亭、泽润亭、应息亭等十多座,连海拔1600多米的风车巷绝顶亦建有茶亭,足见当时紫鹊界梯田开发的繁荣兴旺景象。

紫鹊界梯田起于秦汉,形成、发展于宋明,苗瑶民族是紫鹊界梯田这个人间奇迹的始创者,多民族数十代人的不懈劳作,最终造就了这一撼人心魄的人类文明,连同他们在艰苦劳动中创造的梅山文化,留给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原籍新化的中国民俗文化资深学者陈子艾教授,走遍天下,年逾古稀重返家乡,在考察了紫鹊界梯田后,深感震撼:“紫鹊界梯田,是我们各民族的祖先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经过世世代代的劳动才创造出来的,我们应从这个文化创造中感悟到我们的祖先那种顽强拼搏创造世界的精神,十分爱护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