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村庄

旅游

海底村庄

海底村庄简介:

海底村庄奇观是中国惟一的因地震导致陆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遗址。 沿着东寨港北上,在辅前湾海岸以北4公里左右的约10米深的水下,有一个叫“仁村”的古村庄因地震沉陷,形成现在的72个“海底村庄”。
“海底村庄”位于琼山市东北海岸的东营港、北创港、东寨港和文昌县辅前港等地的波涛之下。每年5、6月,海水退潮时,乘船游览,透过海水,当年“仁村”子的庭院、参差的房屋的遗迹依稀可辨,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铺前湾与北创港之间的海底下,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座雕工精细的“贞节牌坊”屹立水下,成群的鱼虾在牌坊旁穿梭往来,似神话里的“海底龙宫”。
“海底村庄”奇特的水下景观,在国内外罕见。
琼州大地震:
据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605年7月13日午夜发生的琼州大地震发生,震级为7.5级,震中烈度为10度。震中在琼山县塔市与文昌县辅前之间。受灾最严重的是琼山、澄迈、临高、文昌四县。
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的幅度一般在3至4米,陆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这次大地震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在国内外地震史上罕见。几百年过去了,震后遗址就成为奇特的水下景观,也就是现在的海口“海底村庄”。

海底村庄奇观是中国惟一的因地震导致陆地陷落成海的古文化遗址。如今在退潮时,从铺前湾至北创港东西长10公里、宽1公里的浅海地带可见平坦的古耕地 阡陌纵横。海底村庄从东寨港至铺前湾一带海滩上,古村庄废墟遗址隐约可见。透过海水,可见玄武岩的石板棺材、墓碑、石水井和舂米石等有序排列。海底村庄离东寨港不远的海滩上,有一座以方石块砌成、保存完整的戏台。在铺前湾以北四公里处,有古“仁村”沉陷遗址,透过10米深的海水,当年村庄的庭院、参差的房屋遗迹依稀可辨。铺前湾与北创港之间的海底下,一座雕工精细、四柱三孔的“贞节牌坊”仍竖立于水中。横贯于东寨港海底的“绝尾沟”是地震留下的裂沟,深10多米,宽20多米。沟东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桥横跨河道两旁。 海底村庄
地震部门的人士认为,这种情况说明,那次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这在我国地震只上,实属罕见。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每年清明过后海水变清时,在离东寨港不远的海滩上,就是附近渔民所说的“村石”的地方,会看见有一座以方石块砌成的保存完整的古戏台,石板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海蚝、贝壳。每当大海退潮时,附近农村的群众下海,有人还常常到这里来捉鱼捉虾呢。
近几年来,来海南游的许多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到海底村庄这里来参观、探古。他们深深地被这片神秘莫测的地震遗址吸引着。他们凭吊当年因地震灾害沉沦于海底的古人,更向往今天这个风景宜人、像水晶宫般美丽、奇特的旅游胜地。

价值所在:

沧海桑田,古貌犹存,让你领略到大自然神秘的变迁。不仅为人们对地震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历史景状以及多方面的直观资料,同时也深深的吸引着中外游客。海南省地震局有关专家介绍,类似以上各处的地质遗迹资源,海南十分丰富,其中火山活动遗迹、构造剥蚀遗迹、陨石遗迹、海蚀遗迹、岩溶遗迹、热矿泉遗迹等特色鲜明。

科学贡献:

在离红海苏丹港不远的海面下14米处,有一个建在海底的人造村庄。这是目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海底村庄。
这个海底村庄,共住着20多户人家,拥有50多名居民,虽然海面上波涛汹涌,但那里的居民生活得却异常宁静。
原来,这个海底村庄是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的产物,目的是研究海底建筑及人们居住在海底对健康产生何种影响,以便将来把陆地上的人向海洋转移。
在海底,海水的压力非常大,因此耐压对海底村庄的建筑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建材要坚固,结构也要十分新奇独特。其实,整个海底村庄,就是一幢特别大的屋子,屋顶呈锥形,以便分散水的压力,所有横梁和支柱,全部是坚固结实的特种钢管。房间的布局呈放射形,一个较大的客厅居于正中,卧室围绕在四周,每户以1间居多。房屋中所需的空气、淡水等,均通过特种管道从海面送来。室内的设施十分现代化,有电灯、电话、电视、空调及其他先进设备,住在里面非常舒适。
海底村庄里的居民,一般都在家里从事手工劳动。如果要外出到海面上,只需穿上潜水衣,开启客厅中的一个盖板,通过一条密封的玻璃钢通道,便可以轻松地从海底“走”到海面上来。
为了及时掌握住在海底村庄里的居民的身体状况,科学家作出了一条严格的规定:每个村民每周必须接受一次体格检查。不过,迄今为止,所有海底村庄的居民身体都很健康。

交通概况:

从海口东站乘车2小时(13元)到铺前,在铺前坐三轮车(3元)到码头,没有专门的船去景点,只能包租渔民的小船去。返回的末班车时间是1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