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牡丹甲天下!

旅游

曹州牡丹甲天下!

菏泽市牡丹区,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是菏泽唯一市辖行政区,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 和“中国牡丹城”。是全国最大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牡丹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灿烂,历代名人辈出,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温子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近代著名爱国人士、教育家何思源,抗日名将赵登禹、姜玉贞等彪炳千秋、影响深远;尧帝访贤、葛巾玉版等动人故事、美丽传说也广为流传!

该区以“牡丹”著称。菏泽牡丹,花大色艳,雍荣华贵,明清时已“誉满齐鲁”、“甲于海内”,有9大花系,10大花色,目前种植面积达12万亩,品种1237个,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牡丹生产、科研、出口基地和观赏旅游区。
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菏泽牡丹大放异彩,冠盖群芳,夺得花卉类牡丹奖111枚奖牌中的81枚。
2002年,菏泽牡丹在首届全国牡丹花展中再次以她那独特魅力为世人瞩目,在总共128枚奖牌中菏泽荣获86枚。
九曲黄河在牡丹区境内达14.8公里。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和秀美的滩区景色,为花乡菏泽平添了几分神奇和神圣。这里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区),一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会和中国林产品交易会,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人和客商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从民俗文化看,菏泽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国务院命名的“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和“戏曲之乡”。
目前,全市武术种类达50多个,有各类武术组织及社团1800多个,武术馆校41所,武术村1504个。郓城、牡丹区、单县、定陶等县区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民族武馆、宋江武校、东方武校、曹州武馆等4处馆校,在全国百处优秀武术馆校评审中列入优秀行列,在校生均在1000人以上,宋江武校、曹州武馆的在校生达4000多人。
热爱书画艺术的民风遍布全市城乡,全市有国家级书画会员58人,省级会员600余人,市级会员2000多人,还拥有多处书画创作专业村和书画爱好专业村。
菏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繁多。早在50年代,毛泽东、朱德、刘少奇、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看过菏泽的地方戏曲,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历届全国及山东省戏曲汇演评比中,多次捧取大奖。现在有各种古乐、舞蹈、戏曲学校10余所,各种文化娱乐设施遍布城乡。另外,菏泽还有古老的斗鸡、斗羊等风俗。
菏泽民间工艺品种类多样。著名的有菏泽鲁锦、面塑、草条编等。其中菏泽鲁锦是鲁西南农村的家纺布,可制作鲁锦时装、工艺品、壁挂等30多种饰品。菏泽面塑,历史悠久,牡丹区的穆李村是有名的“面塑之乡”,著名艺人李芳清等人曾到东南亚、中东、欧州和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献艺。
为了保护和开发菏泽宝贵的民俗资源,山东省民俗学会于今年7月份在菏泽召开了全省民俗保护和开发研讨会,对菏泽民俗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有意投入开发。

牡丹在中国有数千年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从秦汉时以其药用而载入《神农本草经》开始,便形成了包括药物学、植物学、园艺学、地理学、历史学、文学、艺术、戏剧、民俗学等多种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从《诗经﹒溱洧》牡丹进入诗歌园地,牡丹便与药物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南北朝时,北齐画家杨子华画牡丹(或者早于北齐,民间画家),则牡丹便进入了绘画园地,自此后,画牡丹者代有人出,牡丹便 与艺术紧密结合起来。历史记载,隋炀帝曾在洛阳建立西苑,并将牡丹移于西苑之内,自此牡丹进入园林,并与园艺学发生了关系。现在洛阳、菏泽等处牡丹,蔚为大观,其种植逐渐向着园林化发展,由此便大大提高了它的观赏价值。唐代特别看重牡丹,牡丹成了国运昌隆的标志,种植、观赏牡丹成为一种社会习尚。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留下了无数歌咏牡丹的佳章妙辞。宋代除了歌咏牡丹的
诗词外,又出现了有关研究、记录牡丹的专著,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余鹏年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诗词文赋及明间通俗文学以及雕刻、音乐、绘画、服饰、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比比皆是,无可胜数。
牡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是几千年来围绕着牡丹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不但以文字、音像、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即是其一。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菏泽人民对牡丹有着特殊的感情,县志记载:曹州“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菏泽人对于种植牡丹,亦有一套成熟的技艺。尤其是解放后,他们通过嫁接、繁育,培植了无数的新品种。这里的人喜谈牡丹,喜画牡丹,喜写牡丹,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牡丹的趣闻、故事。总之,菏泽人民的生活与牡丹密切相关。所以,作为曹州牡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是有其浓郁的乡土色彩。从流传在民间的有关牡丹的传说、故事,到文人墨客关于曹州牡丹的记述、提咏,从中都可以看出菏泽人民的生活习尚、性格特征等。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怀念家乡的诗文里,亦常以牡丹作为家乡的象征而寄以无限的眷念之情。牡丹有着浓厚的旅游氛围。明、清以来,曹州牡丹甲于海内。清承德乾《过毛氏园》诗云:“微吟小醉踏春行,瞥见园林百媚生。也有天姿曾识面,几多国色不知名。芳菲莫怪美人妒,潋滟应关花史情。坐久景闲心亦静,绿杨深处传流莺。”由此诗可见,曹走亦是文人学士雅会品题之所。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即有两篇写及曹州牡丹。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曹州牡丹得到了长足得发展,与此相关的牡丹乡旅游业亦是盛况空前。尤其是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外商,洽谈生意,赏花旅游,领略菏泽的风俗民情。所以说,菏泽牡丹花会市民俗文化的重要市场,通过它可以窥见牡丹文化的大概面目。
牡丹文化是曹州文化的一个独特方面。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且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的内涵亦不断拓宽、发展。研究牡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推进,与精神文明的创建,都有密切的关系。曹州牡丹文化,方兴未艾,研究它的人越来越多,可以断言,不久的将来,它不仅是菏泽人关注的一个方面,而且会成为国内研究家所瞩目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