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海安石板街

旅游

心中的海安石板街

海安中大街,是一条石板街,又称“百脚街”,仔细算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前几年,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不少专家学者曾来此考察,一致认为这条2公里长 的石板街是苏中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条晚清时期的街道,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应予整体保留。1992年海安县人民政府在县城建设总体规划中也曾明确将石板街 予以保护,以待日后开发利用。然而仅才过去14年,开发商就得到了许可,说拆就拆,存世数百年的石板街转眼之间变成一片废墟,令人顿生感叹。

1667年3月,正逢大清盛世。当时的海安名人钱文有在海安镇首次用青石铺设了全长约4华里的大街。也正是这一年,康熙大帝颁下圣旨开始设立“江苏省”。 所以说“海安的石板街是与江苏省同年诞生的”。其后于道光22年和咸丰元年,后人又分别对海安东街和海安西街进行了扩建。

1899年(即光绪25年),当时的海安还不是县级建制,只属于泰州府辖下的一个巡检司。“政府部门”牵头召集当时的海安富户何董等人捐资购买黄麻石,对 原街道破旧的青石板全面进行换铺改造。黄麻石其实就是苏州产的花岗岩,这次铺街石材的规格一致,全是用长64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的长方形石板进 行横向平铺,再用宽27厘米、厚16厘米、长短不等的条石纵铺左右而成,并且街道的下水道工程也同步进行。海安属于平原地区,周围无山无石,铺设街道的所 有石板全是从数百公里之外的山区购回,这在当时交通运输不便、施工器械简陋的条件下,石板街的建设确实花费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据史料记载,前后历时七 年才大功告成。因中大街南北巷道很多,且多为对称,形如蜈蚣,这正是后来海安“百脚街”的由来。

海安,素有“江北之保障,淮南之锁钥”之称,是苏中和苏北地区的交通要津。石板街建成后,南北两侧店铺相连,整个中大街商贾云集。从清代至民国,直到建国 初期,石板街上每天总是万头攒动,热闹非常。1946年7月,尽管海安是苏中“七战七捷”主战场,但在“国共”激战的炮火中石板街依然完好,未受影响。

1957年,海安县政府征调万余名民工填平原来的内城河,建成了一条横贯城区的人民路,逐渐取代石板街成为海安城内最繁华的街道。此后,原石板街两侧的大 多店铺陆续迁出成为居民住宅,但仍旧还保留着一些南北杂货、服装裁剪、算命看相、刻章画像、香火纸马等老店铺,并又开张了一些钟表修理、医药门疹、修面整 容、麻将茶馆等新店铺。尽管石板街上昔日的繁华已经逐渐逝去,但它仍不失为海安的一大景观。漫步平滑光溜的石板街,望着老房子的青砖黑瓦和门柱上的斑驳红 漆,仿佛在观赏着立体的《清明上河图》,会有一种虽然陈旧却异常和谐的美感。脚下的这些看似平常却又极不寻常的块块石板,总能令人感受到苏中地区所独有 的、极其深厚的文化底韵。

至于海安中大街到底该拆还是不该拆?这在半年前还曾经是政府官员和平民百姓都关心的话题和谈论的焦点。不过,不管该拆还是该不拆,反正现在已经拆光了。

其实,每一个城市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要靠独特的风格来显现与其它城市所不同的文化底韵,否则就会“千城一面”。

假如江南的周庄把建于明清时期的张厅、沈厅等旧房子全拆了,盖起现代别墅,把拱形古石桥也扒了建造起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桥梁,那还叫周庄吗?也许周庄还叫周庄,但绝对不能再称其为“中国第一水乡”。

假如云南丽江也把古城中土木结构的旧民居拆了建高楼、盖商场,也把“四方街”扒了修建现代广场,那还叫丽江吗?也许丽江还叫丽江,但绝对不会再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假如北京也把建于明清时代的故宫拆了,在那寸土寸金的土地上盖起摩天大楼,那还叫北京吗?哦!北京肯定还叫北京,但绝对会让全世界想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人们感到遗憾,因为人们再也看不到那曾经标志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美的建筑群了。

假如海安也把建于清代的石板街拆了……,哦!不说了,因为海安的石板街已经拆了。虽说海安的石板街不能与周庄水乡、丽江古街、北京故宫相提并论,但是只要对海安历史和海安文化稍有一点了解的人们,总会一致认为石板街不能拆,都会异口同声“石板街不能毁”。

“海安”,顾名思义,其谐音本就是“海岸”,是指“大海的岸子”。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指“永不扬波”,希望我们东边的大海“风平浪静”“平平安安”的意思。

其实,在海安这片并不十分古老的土地上,尽管曾经孕育过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青墩文化,但是由于海安的地理位置紧邻黄海,历史上曾有多次县城被海潮淹没的 记录。也就是说,在宋代范仲淹修建捍海长堤----范公堤之前,能在海安境内顺利保存下来的真正历史遗迹实在是凤毛麟角。海安石板街,只不过是在黄海近 三、四百年来比较“安静”的环境下,才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历史古迹。

在现代海安人看来,这并不太起眼的石板街,却是我们的先祖辈们经过七个春秋,用血汗铺就而成的石板大街。

338年以来,石板街早已成为古镇海安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以,不论谁当权谁主政,只要到海安来为官一任,都有义务对其予以保护。只有等到经济条件许可时,才可再由政府投资,对原有石板街道、以及街道两旁的旧店铺逐步进行维修和恢复,并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原来面貌,保持原有的风格,再科学地论证,妥善加以开发和利用。

然而,N年之后,我们的后辈面对满目钢筋水泥浇铸而成的高楼大厦,可能会茫然发问:“石板街究竟毁于何时”?

作为海安人的后裔,他们又能到何处找寻当年海安的“根”——石板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