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来自华北科技学院的张文艳,又到了我们的家乡推荐时间了,今天呢,我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蒙城的有一处景点———文庙!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来跟我了解一下吧。
蒙城文庙又称孔庙,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周元路,是封建时代祭孔、演礼和办学的地方。文庙始建于公元1284年(元至元21年),《蒙城县志卷七.学宫篇》载:文庙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四年依旧址重建。历经永乐、万历、顺治、康熙等年间多次维修扩建,逐渐形成清代风格。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现在文昌阁等处开设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古玩、书画轩、古钱币等商店,具有传统的民俗文化特色。文庙自前而后依次为灵星门、泮池、泮桥(以上待建),大成门和大成殿,灵星门正对青去街,取其“平步青云”之意。灵星门的西南侧有一井,名圣井“圣井甘泉”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门东连名宦祠,西接乡贤祠。大成殿前两侧有东西配庑,殿东为节孝祠,殿西为忠义祠。东院是文昌阁,西院是明伦堂。大成殿,原名先帅殿,又称圣人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宽五间,进深三间,为山以顶抬梁式建筑,九檩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栋梁,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殿内外上下重油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我们淮北地区最为宏伟、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从前,殿内正中供孔子神龛牌位,两旁置颜、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殿上方悬着康熙,乾隆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殿前阅台高一米余,上有一圈汉白玉栏杆,中间和两旁有石阶供人登临。东西廊房各七间。为灰色筒孔覆顶,车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历代贤孺牌位。大成门又称戟门,面阔五间,是通向大成殿的过道门。在其东面的名宦祠原供苏舜饮,丰稷等在蒙城有政绩的官吏,西面的乡贤祠原供庄子、何惟等地方贤土。
大成殿的“大成”二字源于孟子语“孔子之谓集大成”。因为孔子创立的学说吸收了夏、商、周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博大精深、影响久远的儒家学说,后人尊称孔子为孔圣人。大成殿是文庙的整体建筑。殿宽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建筑,九檀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栋梁,飞檐翘角,蔚为壮观,殿内外上下重油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淮北地区最为宏伟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原先,殿内正中供孔子神龛牌位,两旁置孝、忠、悌、信、礼、义、廉、耻八个大字。殿上方悬着康熙、乾隆黄帝御书的“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三块匾额。但自清末以后,文庙旅遭兵劫。20世纪60年代末期,殿内松柏、碑刻、匾额等被毁坏殆尽,只余清代建筑32间,总面积1976平方米。大成殿殿檐以七硒斗拱承托,檐下砖木雕刻飞禽走兽,形态各异,精美绝伦。前檐下有6条蟠龙斜撑,龙体与云状图案全被镂空,雕工精细,气势不凡。从房屋檐角的镂空花砖到屋檐下的精致压脊,都能看出是清代建筑风格。房顶的木架是几百年都没有变形的结构,其它镂空石、木构件都相当精美,体现了非凡的艺术功力。在通往大成殿的台阶正中有一块正方形浮雕石,称为丹陛石,虽然经过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但仍可清晰地看出上面的各种图案。在丹陛的正中是二龙戏珠,双龙身形舒展,神态安详,不似一般龙雕身形盘曲张牙舞爪,也不见常有的那种云遮无着。据县文物处工作人员介绍,这块陛石是明朝遗物,如此大型的龙雕且保存完好,并不多见。丹陛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是等级与权利的象征,只有皇帝的行宫和孔庙才可以修建,祭祀时供皇帝行走,又称御路。
蒙城文庙是淮北地区儒家文化的传播地,发挥了传承中国古代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对淮北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县志记载,当地士绅曾多次捐银修建文庙。正是历代蒙城人民对孔子的伟大精神与人格魅力的敬仰,才使文庙保存下来,并成为整个皖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文庙。孔庙文化进而渗透到蒙城人的生命意识中,涵养着这儿的居民的一生。至今,老一辈的人尚有习俗:婴儿满月出行,要有父辈撑伞抱入文庙,去承接至圣先师的垂荫,长大后就可以知书识礼;人死了,要取文庙的一瓶“文武土”,埋于圹穴,以喻后辈文昌武运。蒙城文庙以其特有的建筑、艺术、和史学价值而于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我们的文庙很是引人入胜呢?每年也都要有很多人从各地赶来游玩,也欢迎大家来玩哦!
我是蒙城人,我为蒙城代言!
*************欢迎大家与我微博及博客互粉,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梧桐子我为家乡代言:
本文博客链接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