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景点介绍(一)

旅游

大理景点介绍(一)

蝴蝶泉

蝴蝶泉为洱海的著名旅游景点。,为洱海的著名旅游景点。蝴蝶泉是方形泉潭,面积约五十平方米,四周为大理石,水质非常清澈。 徐霞客在游记中曾这样描述:“还有真蝶万千,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诗人郭沫若1961年到大理蝴蝶泉时,写下“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万千数, 首尾联接数米,自树下垂疑花序”的诗句,蝴蝶泉的奇观可见一斑。 每年农历四月至五月间,云弄峰山上各种奇花异草竞相开放,泉边的合欢树散发出一种淡雅的清香,诱使成千上万的蝴蝶前来聚会。这些蝴蝶大的如掌,小的如蜂,它们或翩舞于色彩斑斓的山茶、杜鹃等花草间,或嬉戏于花枝招展的游人头顶。更有那数不清的彩蝶,从合欢树上,一只只倒挂焉,连须钩足,结成长串,一直垂到水面,阳光之下,五彩焕然,壮观奇丽。尤其是旧历四月十五这一天,若遇天气晴和,更是盛况空前,不仅蝴蝶多得惊人,而且品种繁多,如凤尾蝶、大瓦灰蝶等等,应有尽有,汇成了蝴蝶的世界。随着反映白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的传播,蝴蝶泉这一奇异的景观更是蜚声遐迩,驰名中外。蝴蝶泉门票37元/人。

喜洲海舌

海舌是一片深入洱海的半岛,苍山的万花溪在这里入海,历史上由于缓流的海水和挤压的作用,逐渐形成这块三面临水的长形绿洲,现在这里是一个免费的公园,走入其内,可见一条约百米宽、一公里长林木葱茏的绿洲,走到尽头,可见其似一只由宽变窄的玉簪插入波光荡漾的洱海,形似舌头,故称之为海舌。古书上曾记载称其是洱海名胜四洲之一的大鹳淜洲(亦有史书称之为青沙洲),或许古代这里还是白鹤、大鹳之类吉祥鸟物经常栖息的地方,因而,海舌又被列为叶榆(大理古称)十六景之一的“鹳洲浮浪”,《大理县志》曰“海中有洲,大鹳随水沉浮”,说的意思便是当海水上涨时,洲上树木下半截常被浸于水中,似有一种绿岛飘浮其上之感。从桃源村到海舌可以从环海路骑行,迎着海风在海边前进,别有一番风味。亦可先抵达喜洲古镇再从古镇招揽马车三公里路程到达海舌,从镇上颠着马车,从集市一路摇晃到乡村,田野、村舍,清爽的空气中偶尔也会参杂那么一丝丝“新鲜”的味道。

大理古城·崇圣寺三塔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 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它是大理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古刹,南诏丰佑年间曾有殿宇千间,大理国时期是皇家的寺院。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阁组成。大塔又名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7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崇圣寺三塔为5A级景区,门票80元/人。

双廊古渔村

双廊镇域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西眺苍山十九峰,东靠鸡足山麓,集苍山洱海之精华,自然风光旖旎,民族风情浓郁。以白族为主的六种少数民族,其民族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既有服饰、方言、饮食、信仰的传统特色,又有以青砖、白墙、淡墨画为主的民族民居,另具异趣的婚丧喜庆,特有的民族节日、本主文化、民间故事传、霸王鞭、龙舟赛、上刀山、民歌、白剧等传统体育与艺术文化。双廊自古就是名人学者滞留的地方,古有杨升庵、李元阳,今有舞蹈家杨丽萍、作家苏童、画家赵青等。同时也是大理地区主要民间建筑雕塑彩绘艺人辈出的地方,“佛教胜地”鸡足山七十二寺塔及云南民族村白族村建筑彩绘多出自于双廓匠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