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颍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属河南省漯河市管辖。因濒临“颍河”而得名。
临颍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秦时属“颍川郡”,西汉初年置县,迄今2200馀年。在临颍繁城附近,有汉魏政权交替时代留下的三绝碑,又称受禅碑。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曹操挟持汉献帝到许昌。他虽挟天子以令诸侯,十分威风,但又怕天下人唾骂,一直不敢公开称帝。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曹丕威逼献帝下诏退位,将皇权禅让给他。为掩人耳目,曹丕授意相国华歆等46位大臣搞联名上书,请求他上尊号称帝,并经多次假惺惺地推让之后,便正式接受汉禅。
曹丕在接受汉禅之后,立即下诏:于繁城受禅台北面正子午线上建立魏问帝祠堂,祠门口立碑石记载受禅壮举。立碑两通,均高3米多。受禅表碑,记述了魏受汉禅的全过程;碑文系隶书,笔法遒古工妙,结体雍雍雅度,镌刻宏整,文采华美,为历代推崇。唐代李绰说此碑为“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谓之“三绝”。可见在唐代它就因碑文、书法、雕刻集成于名家之手而享有“三绝”的威名。
繁城镇,汉朝叫繁阳亭。公元220年汉魏政权交替时,受禅仪式在繁城举行。为办好这次开国大典,曹丕调来十万大军,由司马将军带领,在繁城周围摆开阵势,用传土布袋的方法运土筑台,一夜工夫就修成了雄伟壮观的受禅台。它是汉魏政权交替的历史见证。
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冬十月二十九日举行受禅大典。就在这座台子上,统治中国400年的大汉王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跪拜在曹丕面前,双手奉献出传国玉玺。受禅台上,演绎出中国历史上政权交替的隆重一幕。
魏王曹丕受禅称帝后,封了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在受禅期间,在繁城建了献帝遗宫,后来刘协到山阳后,此遗宫也就空置下来。随着魏都从许昌迁往洛阳,遗宫失去了利用价值,后来就把此遗宫改成了魏文帝庙,俗称“曹丕琼祠”,祠内塑有曹丕的金身像。明朝弘治年间,许州知州邵宝到繁城了解民情,查看了曹丕琼祠,认为曹丕篡汉,当被万世唾骂,不应享受后代香火,使用黑牛拉掉原塑像上曹丕之头,并用红铜重塑了一颗汉献帝头像装在原塑颈上,又在大殿廊柱上写对联一副“台碑受禅依然在,庙寺馨香看是谁”。从此,魏文帝庙改为献帝庙,一直沿袭至今。
繁城因靠近许昌,留下了许多汉魏交替时的遗迹,有着很厚重的三国文化,也令临颍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
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