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釜山位于太行山东麓,在河北省徐水县和易县交界处,因形如一口倒扣的锅而得名,著名的狼牙山就在附近。目前徐水县已经将釜山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已投资500多万元对徐水釜山文化遗址进行了挖掘和保护。
徐水釜山,因山形酷似一口倒扣的大锅而得名。釜山位于徐水县城西北约22.5公里处,整个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南三面山势较陡,东坡较缓,海拔290米,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以物理形胜命名,山脚下村名皆为釜山。釜山村分东釜山、西釜山、南釜山、北釜山四个自然村,为东釜山乡政府驻地。全乡约1.4万人口,釜山村人口近万人。
釜山周边一些与黄帝合符有关的村名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釜山村南大王店村古称釜阳镇;北合庄村村南有北合台遗址,传为炎、黄二帝握手言合之所;解村传为古时黄帝擒杀蚩尤行刑肢解处;樊村传为黄帝外围屯兵的营地;大、小牟山二村居蚩尤坟两侧,牛为蚩尤部族的图腾,哞为牛叫声,后演变成“牟”;蚩尤坟在当地又称红土山,为人工堆积而成。
许多史志、碑刻、诗文等都有明确记载徐水釜山是黄帝“合符”之地(徐水旧称安肃)。
《资治通鉴》注:“黄帝合符釜山为武遂(徐水遂城旧称)之釜山” 。
《通鉴纂要》(《炎黄汇典·方志卷》)载:“釜山在安肃县(徐水旧称安肃)” 。
《辞海》述:“合符台在徐水西”。
《保定府志·卷十八》(清光绪七年)载:“釜山在安肃县,黄帝朝诸侯合符于釜山,即此”。
《名胜志》载:“釜山在安肃县西四十里。
清嘉庆十三年《安肃县志·卷九》载:“釜山符合,在县西四十五里,状类釜,黄帝朝诸侯合符于此,今为八景之一。”
民国三十二年《徐水县新志·卷十》载:“轩辕氏巡方问俗,登釜山会诸侯,合符示信徐水西。釜山顶上有黄帝台,遗迹犹存。”
《炎黄汇典》记载清朝文人王余佑文:“釜山,黄帝会诸侯合符之所,万古胜迹,不可不临眺。”
清朝大诗人魏士为徐水釜山赋诗:“合符事远矣,石泉水自深。试尝淡泊味,犹见古皇心。”
徐水历史无断代证实了合符釜山的历史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徐水县地处中华文明的腹地——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黄河中下游,釜山周边多处挖掘显露出的史无断代的遗址,展现出华夏文明发展历程的一幅完整历史画卷。
徐水县南庄头遗址,从古人类遗物年代考之在一万年左右。在釜山周边出土的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诸多遗址,展示出一个从炎黄时代直至夏、商、周、春秋、战国长达数千年的演进过程。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南水北调工程所穿越的南、北釜山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出土的随葬器物包括汉、唐、宋辽、明清四个主要时期,时光跨越两千年,说明该地区是先民活动的重要区域。
在徐水釜山周边出土的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诸多遗址和釜山山顶挖掘的残碑是黄帝合符于徐水的有力佐证。
河北目前仅在徐水釜山和满城县的北部发现了多处汉墓画像石刻,其它地区尚未发现,表明这个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可以想见汉代釜山的繁华富庶,也足见两千多年前当司马迁撰写《史记》时,釜山周边已有大量居民在此繁衍生息,釜山之名已经确切存在。
2008年9月-10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釜山山顶古庙进行发掘,在清理庙基时,从一米以下的乱石中发现一块残碑,可辨文字为“黄帝时诸侯合符即(此)……最著龙之先……”。
经考古文物部门多年考察论证,初步认为“釜山合符”是一种黄河文化现象,黄帝在釜山奠定了华夏民族融合的基础。
1975年,被誉为“文化神州”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山海经》中找出了一条经流凿凿可考的黄河故道——“山经河”。“山经河”经流图显示,黄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途经今安阳、邯郸,经深州、高阳,在徐水境内釜山脚下折了一个近乎90度的急转弯,掉头东去,经安新、霸州流至天津北汇入渤海。
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证实,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几乎遍布徐水釜山周边,即古黄河故道沿岸。如,距今1万年的南庄头遗址,出土了陶片、石器、石料、骨器及大量的动物骨骼;距今8000年前的北福地遗址为史前村落遗址,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遗物……源远流长的众多遗址和史无断代的历史文脉,辉映出釜山周边黄河故道的远古文明。
黄帝庙址发掘出的3500年前的绳纹陶片、历代建筑构件及史书、碑刻记载,成为黄帝合符徐水釜山的有力证据。
黄帝庙遗址位于徐水釜山之巅,相传舜帝为纪念黄帝而建。该庙因人为、雷击、山火、战争等诸多因素,屡建屡毁达十余次,可谓历尽沧桑。
2008年9月20日-10月15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队对釜山山顶古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据《考古试掘工作报告》述:“这次发掘圣母庙遗址年代为明清时期,不仅在顶层院落填土中发现唐代黄釉瓷钵残片、金元时期白底黑花瓷片,还挖掘出先商时代的绳纹陶片(距今3500年)。”挖掘出土的汉、唐、宋辽、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古庙建筑构件,是釜山黄帝庙屡建屡毁、历尽沧桑的实物证据。
徐水釜山及周边有关黄帝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积淀和内涵所在。同地名一样,这些古老传说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
釜山及周边地区至今流传着大量有关黄帝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炎黄二帝战阪泉、釜山画龙合符说、釜山源头宴诸侯、西陵蚕姑织锦绸、除夕之夜摆龙灯等等。
徐水釜山周边许多村庄至今活跃着被当地称为“釜山古乐会”的民间音乐团社。这些民俗音乐乐风古朴,曲目乐谱丰富,具有很高的原始古乐学术研究价值。釜山古乐已绵延几千年,相传源于黄帝时期。
此外,釜山村还保留着一些祭祀黄帝的民俗活动,诸如每年三月初一的釜山黄帝庙会,祭祀活动就在釜山上进行。
以釜山为核心、以黄帝家族为主线的大文化圈,使黄帝“合符”于徐水釜山更加明朗化。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发生在以釜山为中心的保定范围。
研究证实,在今保定范围内,五千年前曾形成了以徐水釜山为中心的向周边放射百里的中华古文明大文化圈——是涿鹿文化(涿州)、古乐文化(涞水)、后山文化(易县);二是嫘祖文化(易县)、桥山文化(满城)、唐尧文化(顺平、唐县、望都);三是龙图腾文化(徐水),颛顼文化(高阳)……以五帝活动为主的大文化圈,为创立中华多民族文化的同根、同种、同宗、同脉的民族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史记》“合符釜山”为依、以大文化圈为据的模糊历史投射,证实黄帝合符在徐水釜山这一历史事实。
“炎黄文明五千载,釜山合符定中华。”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釜山合符”值得全民族永久纪念和传承。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在釜山历史文化研讨会上说:“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到文化事业要大发展、大繁荣,这都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很重要的举措。作为徐水县来讲,我们有这么多的文物古迹,如果我们早十几年下手的话,可能奥运会火炬的传递就是从徐水釜山开始的。”
在釜山发现的5000年前的古文字,与黄帝合符釜山相吻合绝不是历史巧合,如果古文字今天能破译,这很可能就是黄帝“合符”徐水釜山的最重要的证据。
1978年,靳凤云在釜山崖洞发现109个古文字。经研究发现,釜山崖刻和史前出土的刻划符号对照有相同的,与早期青铜器上的刻划符号相比也有相同的,说明釜山的崖刻不仅继承了仰韶时期的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同时又发展到青铜器时代,它的传承是不间断的,有头有尾。这些刻划符号上限是公元前5000多年,下限是先商时期,釜山崖刻古文字刻画年代大致相当于黄帝“合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