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竹泓镇原名“竹横港”,历史上曾是出海口,由于经常发生洪水,常有毛竹横于此处,故名竹横港。
该镇位于兴化市中部,东与大垛镇为邻,南与沈伦镇接壤,西与垛田镇、临城镇交界,北与林湖乡毗邻,形成不规划多边形。水陆交通便利,东邻宁靖盐高速,西傍京沪高速,高兴东公路穿境而过,九里港由西向东贯穿竹泓镇中部可达东台、启东。
境内地形平坦,地势较低,平均增高1.5米。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9℃,年降雨量为1016毫米,常年水位1.1-1.3米,常年最高水位3.36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交织成网,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典型的水乡地域,无船难行,小木船是当时的群众出行、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为此历史上该镇就形成制造木船工艺,久负盛名。
据传在宋代范仲淹修筑“范公堤”之前,竹泓镇上就有了制造沿海捕捞渔船为主的手工作坊;明朝以来,主要以制造农用船和内河捕捞渔船为主,到清朝末年,竹泓木船制造已成气候,全镇以周、郑、陈、王、冯、崔、李等几大姓为主,从事纯手工生产农用、渔用、商用木船,并延至现今,目前全镇专业木船生产的手工艺人约80人,60余户,年产各类小木船近4000条。竹泓木船制造主要以老龄杉木为主要原料,辅以铁钉、麻丝、石灰、桐油等,此杉木材质结实、有恝性,所造之船吃水浅、浮力大,能载重,轻巧灵敏而且比较坚固耐用。
整个造船工艺相当复杂,工序多,工艺难度大,从选料备料到断料、配料、破板、分板、拼板、投船、打麻油船等有十多道工序,均为手工操作。
目前,竹泓木船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渔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景区观光旅游,远销全国十多个省市,并有数百条出日本、荷兰、德国等西欧国家。
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千百年来苏中里下河地区水乡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中国舟船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船文化延续发展的直接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兴化传统木船在现代生活中仍发挥着作用,具有一定的经济和实用价值。
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所能查考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清朝同治年间的周国贵,清朝光绪年间的周宏才,民国初期的周福友。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当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周永干。
为了保护兴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兴化市文化部门与竹泓镇政府专门成立了木船制造技艺保护领导小组。镇财政每年都在预算外支出中专门安排 3—5 万元资金 ,用于木船制造技艺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竹泓镇政府还和兴化市文化馆牵头,以木船制作骨干艺人为主,成立了竹泓木船制作传统工艺协会 , 培养新一代工匠艺人,并对木船生产工艺、生产环境和场地、生产工具等进行重点保护。筹建竹泓船文化博物馆的计划也正在落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