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八景之四神光山

旅游

兴宁八景之四神光山

神光山位于兴宁城南 3 公里处,因形似展旗挂榜,宋朝以前名称“挂榜山”。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朝圣之地。不仅仅这里山势横亘、松竹苍茫、曲径通幽、泉流幽咽、鸟语花香,更多的是因为这里存留着一段段厚重的人文历史。那年代久远的神光古寺,那流传千古的“石古大王”,还有那罗孟郊“神光映读”的美丽传说……这一切无不构成粤东宝地兴宁佛教文化的奇观。

一峰飞下如奔马,万木森围古道场。神光寺坐南朝北,气势雄伟。宋以前称“庆寿寺”,后因山改名而寺也改名。相传,宋朝学士罗孟郊幼时在挂榜山下结庐读书,因家境贫寒而常患点灯无油之苦。其苦读诗书的精神感动了挂榜山山神石古大王,特采上天五彩祥云,悬于挂榜山上助罗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罗孟郊后赴京高中探花,官授谏仪大夫、翰林学士。自此,挂榜山更名为神光山。

雄伟庄严的神光寺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掩映于山岚古木之中,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更显得幽静、深邃,由此也吸引了众多的游人。正门楹联:神山藏古寺;光影照尘寰。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阁、观音阁、地藏殿,可谓神光山佛教文化的主体展示。

步入大雄宝殿,你会为这座仿泰国寺庙建筑风格的巍峨宝殿而感到无比的惊叹!整座大殿气宇非凡、佛幡高挂、彩帛垂吊、钟磬齐鸣、香火缭绕、庄严肃穆,处处透着一股佛教的玄机。大殿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宝像,文殊、普贤菩萨则立于两侧,五百罗汉形态生动、表情各一、栩栩如生。他们或腾云驾雾,或骑龙跨虎,或长臂揽月,或长足蹈海。他们或坐、或立、或吟、或与人交谈,或低头沉思……好一幅人间百态图。殿内还有释迦牟尼成佛渊源的墙嵌瓷画等。透过这一组组的塑像、瓷壁画,我们仿佛能触摸到神光山佛教文化生生不息的跳动脉搏。

观音阁内供奉着观音菩萨。进观音阁,只见慈眉善目的观音菩萨悠然自若地坐在莲花宝座上,凝神遐思、神情优婉。活泼可爱的金童玉女嬉闹两边,这一切都会让人感到佛教净地的慈善和宽厚。不少信客在观音菩萨前烧香祈福,许愿还缘。

半山腰有一 座四层飞檐翘角、琉璃黄瓦的“望兴亭”。站在亭内,只见远处山峦叠翠,宁江如带;文峰古塔,直插云天。右侧一千年古榕,干粗数围,盘根错节,枝丫婆娑,浓阴如盖。旁边是“石古大王”神坛。相传,远古时候,这一带野兽出没,危害百姓,姓石和姓古的两位壮士见义勇为,以石击兽,为民除害。人们为纪念他们的功德,特以石设坛敬奉。这里有几块奇特的大石,十分壮观。两边对联:大哉能文能武;王者以德为仁。首嵌“大王”两字;横额“有求必应”,上面有块“岩固天全”的牌匾,拆开来念,即为“山口一人”和“石古大王”。

神光山祖师殿是为纪念半神半仙的牧原和尚而建的。牧原和尚俗名何南风,明代兴宁石马八丘坪人,曾中举为朝官,因不满朝政腐败,出家为僧,是佛教临济宗“横山堂”流派创始人。

祖师殿左上方有晚清粤东客籍诗人、书法家胡曦的书法石刻:笔力遒劲、挥洒自如的草书“灵云时至”,娟秀端庄的隶书“敬静”,气韵古拙的篆书“怀贤”以及雄浑豪放的行书“读书堂”等。

神光寺南面 有一远 近闻 名的“墨池”。 清洌碧透的泉水从 一石缝中涌出,汇成一泓碧水。据明朝《正德兴宁县志》记载,罗孟郊少年时常在池边习书,洗笔砚于池中,水变墨色,后人把这池称为“墨池”。明正德年间的兴宁县令、江南大才子祝枝山为此写下《墨池铭》一篇:“天作高山,下有汪泉。昔公临之,染白以元。我今从之, 清藻 以 宣……”共 83 字题刻石碑竖于池边。明万历年间县令陈应荐题刻“墨池”石碑亦立于池边。池旁还建有“墨池寺”、“探花亭”、“曾子湖”等与罗孟郊有关的纪念性建筑物。

每次走近神光山,都能够饱览自然美景和那透着浓浓古韵的文化遗存,感悟一种心灵的颤动和生命的顿悟。

我的能力秀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