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昌阁

旅游

扬州文昌阁

文昌阁在扬州汶河路与石塔路,三元路交会的广场中心。明弘治九年(1496年),扬州府同知叶元在府学之东的市河(即汶河)上建了一座文津桥。万历十三年(1585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在文津桥上增建文昌阁,祀文昌帝君。十年后毁于火,次年(1596年)江都知县张宁重建。现存建筑是清代遗物。

文庙建筑,已陆续圮毁,现在仅余文昌阁,阁高24.25米,矗立于广场中心。文昌阁为八角三级砖木结构建筑,与北京天坛的祈 年殿相似。阁的底层,四面辟有拱门,与街道相通,阁的第二三两层,四周虚窗,皆可输转。登楼四眺,远近街景,尽收眼底。每于节庆之夜,阁上彩灯辉耀街衢,为扬州闹市的一处佳景。文昌阁现为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高三层,三层重檐呈圆形。阁身八角形,底层外砌砖墙,四面开拱门。二、三层四周设窗栏隔扇,均可输转开关。顶为圆形攒尖式,上盖筒瓦。阁形与北京天坛祈年殿相仿。旧时阁上曾悬有“邗上文枢”匾额,并供有文昌帝君,寓昌明儒学文化之意。汶河游船原先可穿过文津桥,荡入瘦西湖。1952年,因汶河水道久淤,遂填河筑路,文津桥则埋于地下,文昌阁则立于广场地面。登楼眺望,远近景物历历在目。阁北与四望亭相望,西与唐代石塔相对,组成古朴街景。每逢节日之夜,阁上彩灯齐展,光耀数里,十分壮观。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扬州城市建设规划,在文昌阁广场上,将象征地恢复文津桥的景观。

文昌阁本是建在一座砖结构的拱形桥上的一座三层高的楼阁,高度24.25米,阁檐三重,上盖筒瓦,阁檐均成园形。园形,和北京天坛一样,在当时我国建筑楼阁技术中占重要的支配地位,园形,在古代欧州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最美的图形,园形成为整个建阁建筑和谐统一的因素,也是我国古代“天园地方”宇宙观的直接反映,所以文昌阁每层都用腰檐匝成园形,成了三重檐攒尖顶的外观,底层用砖墙封围,四面开园形门,二、三两层各面均置木制窗格,每层向内收,且收度大,故外形有稳定感,至于阁下的石级台阶则是现代的补充设施。到解放前,文昌阁下的河道已被淤塞,1952年填旧河改辟为宽阔的马路,文津桥也变成了平坦的广场,文昌阁矗立广场中心,其古色古香的气息特别吸引外地来扬的人,莫不留连仰首观望。现在文昌阁的塔尖,与其说是一个胡芦项,还不如说是白塔的造形更恰当,尖顶上装了一个现代化的红色的大灯泡,每逢喜庆节日,阁上华灯齐放,光耀数里,是扬州市现代亮化工程的一座标志建筑。晚间在文昌广场上闲游,已成为一道现代扬州旅游的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