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四座文物保护单位古桥

旅游

厦门四座文物保护单位古桥

厦门有四座文物保护单位古桥。最长的古桥是苎溪桥,长73米,其次是五显第一溪桥,长64米,再次是深青桥,长25米,最短的是樵溪桥,只有14米长。 集美后溪镇西部、市第二农场坂头桥西侧500米处,有一座宋代建造的石桥——苧溪桥。石桥形式古朴,今仍保存较完好。桥全长73米,桥面宽2.60米,8个桥墩,9个桥洞。桥墩长5.20米,顶宽2.50米,朝上流方向作船头形,墩上铺架平直石板共九段,每段五条石板,合计45条石板(缺5条)。每条石板长5米左右,宽0.5米,厚0.35米。该桥建于北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重修于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据传建桥时,工匠用船将巨型石条运至桥位,随水位上升横架于桥墩上。苎溪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代文人邓子实留下一首《苎溪》写到它:“日照松梢宿雨乾,秋风剪剪作轻寒。青林缺处云山好,更过桥西仔细看。”

据《同安县志》载:“苧溪桥在仁德里,去城西三十五里。(隆庆客志):溪源出自白桐岑,谷中经蛇蟒所翻蛰,故其水多黑,涉者患瘴疠。宋大观中邑人徐诚始石为桥,后圮,乾道中其孙应昌及道士法昌重修”。《福建通志》也有同样记载。

深青桥位于集美区灌口镇深青村深青社东南面后溪仔与落壁溪交汇口,桥身长24米,桥面宽4米,桥高4.8米,船形桥墩长4.9米,宽2米。全桥均用巨大的条石铺砌而成,是古驿道的必经之路。 深青桥重修于清康熙年间,续建于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深青驿和深青桥系古代南北往来要道,对研究厦门、同安地区古代交通情况具有实物资料价值。
关于深青桥,村老林得时给我们讲了一段传说∶宋代以前,此地并无深青这个地名,那时村民耕田经商都得涉水过溪,十分不便。逢大雨倾盆山洪爆发,只好闲在家中。于是,早有建桥愿望的村民们在各村家长的发动下兴起了集资造桥热潮。然溪深水浑,无法打造桥基,众村民便拜祭水神,水神有感于民众的诚意祈求,将溪水由浑变清了,使桥顺利建成。为了纪念神明的庇佑,桥四周的土地,就取了个“深青”(清)的地名。

五显第一溪桥位于同安五显村西,与同安影视城前一座现代桥并肩。第二溪桥位于五显村北,第三溪桥位于安炉村北。它们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是同安通往泉州府的古道桥梁,也是北同安往金门水路的起运点。

最短的樵溪桥位于万石植物园内紫云岩。此桥为单墩双孔石梁桥,桥墩为天然巨石,桥宽1.5米,桥两旁皆有石阶可供上下。桥边有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岱州余宏所题的“樵溪桥”摩崖石刻。

桐子厦门集美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