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景区-----上清景区

旅游

崂山景区-----上清景区

上清风景游览区因著名道观上清宫而得名。以自然山林景观和道教名胜为主要游览特色。游览区地处巨峰东南,气候温和,植被茂密,生物多样,尤以黑松、落叶阔叶混交林为多。玄武峰下的明霞洞,地势高旷,景观秀丽,“明霞散绮”指的就是这里的景色。
景点有天泉、天茶山、天茶顶、万年船、龙潭瀑、上清宫、明霞洞等。古树名木有银杏、黄杨等。邱处机诗十首、如梦令、梯子石、太清宫界、青玉案等摩崖刻石镌于此,还有“丘祖坟”石棺、传为张三丰题刻的“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金山派道士孙玄清的“孙真人紫阳疏”等,均分布在庙宇周围。
以道教名胜和自然山水景观为主要特色,位于太清景区的西北,有八水河口、梯子石、龙潭瀑、上清宫、明霞洞、万年船、风凉涧、老虎涧、桑石屋、白石头窑、天茶顶、天门后、仙天庵、松涛涧、大石台、青山村、青山湾、黄山崮、望海楼共19处景点,面积13.2平方公里。从八水河口沿河谷向上攀登进入该景区。对面山巅处有梯子石遗迹,八水河上游的龙潭瀑气势磅礴,深山密林中深藏的古宫上清宫、明霞洞,至今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规模,宫内有千年银杏、500年黄杨,200年桂花、紫薇,100年丁香、杜鹃等。经明霞洞登天茶顶远眺,山海共生,“南天门”巍然挺立,旭日东起时瀚海碧波荡漾。

【龙潭瀑】 八水河发源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天门后、洞西岐、上清宫东山等山涧,由八条涧水汇流而成。河水由陡峭峥嵘的万山丛中奔腾而来,蜿蜒曲折南下,流程约4.5公里,在林木葱笼的“百木林”附近,因山势陡降,形成高20多米、宽10多米峭拔如削的石壁,急流喷溅而下,成为瀑布,名“龙潭瀑”,因水珠晶莹如玉、状如飞龙在云中喷水,又名“玉龙瀑”。瀑布下落跌于清澈深潭之中。
龙潭瀑的南、北、东三面山峰矗天而立,苍松虬蟠。瀑布呈“八”字形,水分两股,斜挂悬崖,长年奔流。春秋水少流细,瀑布如纱似绢下垂,不飞不溅,文静洁秀。夏日大雨,山洪暴涨,瀑布从云雾缭绕的山崖下射出,上宽三四米,下宽五六米,咆哮飞腾,仿佛两条白龙腾空而起,溅出万朵银花,撒落漫天玉屑,阳光下,如倒挂彩虹,蔚为奇观,是崂山十二景之一的“龙潭喷雨”。清代即墨文人蓝桢之有诗赞为:“一练高挂悬崖巅,玉龙倒喷西江水。”潭旁有一石,横布涧中,人坐石上,仰观山色,近看飞瀑,更觉无限兴致。
1995年8月,在八水河景区建成龙吟桥,汛期流水湍急时,游客可从桥上通过,以保障安全。1995年动工兴建的龙潭水库,已于1996年底完工,总库容量为33万立方米,形成了一道新的景观。游览龙潭瀑,可沿滨海公路之八水河入海口顺涧而入,由龙潭瀑还可顺山路游览上清宫、明霞洞,沿途山翠水清,景色殊丽。

【上清宫】 由龙潭瀑北上约1公里,即可到上清宫。这一段行程,道路崎岖,修竹夹磴,山石磊奇,涧流潺潺,景色赏心悦目。上清宫是宋初敕建的一座道观,坐落在昆仑山之阳、宝珠山之阴的山谷中,辽阔清幽,舆而不隘,环境极为恬静,再加上苍老的古木,翠绿的松竹,突兀的奇石,清冷的流泉,使这里的环境显得幽雅绮丽。春夏云雾迷漫,如入幻景。晚秋,天高云淡,红叶吐丹,确有身临仙境之感。黄宗昌《崂山志》赞曰:“山峰峻极,群岫蜿蜒,完密而藏聚不露”。
上清宫与太平宫同为宋太祖敕建的道观,虽然只有三庭三院,规模不大,但古迹颇多,是探胜访幽的好去处。在宫外东北角的石壁上,刻有邱处机的《青玉案》词一首,序言中记载着他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应崂山道众邀请游览崂山的经过。与此刻石相对的西北角,有一圆形巨石,名“鳌山石”,镌刻他写的十首七言绝句。宫南有邱处机的衣冠冢,旧称“邱祖坟”。宫前还有“朝真”、“迎仙”两桥,人行其上,松风水响,别有情趣。
宫中有许多古树奇花。宫院中原有银杏一株,老干中空,周径约7米,高20多米,环生7蘖,一枝横出,上面悬生乳状树瘤3个,树龄越千年,可惜于1990年被火焚毁。宫内旧有白牡丹一株,花白如雪,蕊黄如菊,花开如盘,是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香玉》篇之素材。早在《聊斋志异》问世之前,明代高弘图撰写的《崂山九游记》中,就有上清宫内的白牡丹为“花仙”之说,现这株白牡丹已不存。宫院中另有玉兰、紫薇等均有几十年及上百年的树龄,每当花季,香气袭人。清代尤淑孝有诗赞上清宫:“水复山深路欲穷,上清接引尽天工。烟林回合青筇转,楼阁参差碧汉通。两道流泉穿铁岩,千年老树自穹隆。双桥坐立忘归处,暮色颭然百虚空。”

【明霞洞】 自上清宫北登山,约行1.5公里即到明霞洞。明霞洞在昆仑山之玄武峰前,海拔650多米,是一个花岗岩叠架洞。洞后巨松蟠绕状若虬龙,洞前平崖突出,高筑成台,台下沟壑纵横,流水清澈,三峰环列,面对大海,每当朝晖夕阳,霞光变化无穷,因而被列为崂山十二景,有“明霞散绮”之称。黄宗昌《崂山志》载有:“明霞洞,上如厦,石之环列若堵,户牖皆天成也,佛宇僧舍居左右,有石磴数百级乃上,观海色清澈,恍度越天际矣。”
明霞洞洞额镌“明霞洞”三字,为邱处机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手书。洞原来高大宽敞,明代陈沂游记中记载:“其中空,洞如厦,环石如堵,前户后牖。”据《胶澳志》记载,金代大定二年(1162年)曾将此洞修筑为庙宇。清康熙年间,雷雨中山洞倒坍,大半陷于地下。其东有“半天朱霞”题刻。洞右是一道观,原称斗母宫,建于元代。明代更名为“明霞洞”,庙内客房沿高台而建,临窗远眺,大海如在足下。明霞洞为明代孙紫阳真人养静处,孙紫阳,名玄清,山东寿光人,年幼双目失明,初为和尚,后到明霞洞修道,20多年后,目疾痊愈,嘉靖时被敕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洞旁巨篇刻石述其事迹颇详。高密文人孙风云有《明霞洞》诗:“拾级不辞劳,松篁涨晚潮。岚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绝顶霞粘屐,精庭雪晕袍。三壶皆似削,俯势瞰灵鳌。”
明霞洞北依昆仑山之玄武峰,巍峨险峻,青松苍郁,奇峰环峙,南望远山外,海平如镜。其极顶为“北大顶”,上有小池,大旱不涸,名为“天池”。明霞洞东北1公里有一山峰,海拔766.3米,名万年船。由此再北去,经桑石屋、白石头窑可达海拔981米的天茶顶。

【玄真洞】 由明霞洞循径北上为玄真洞。洞在接近山巅的峭壁下,洞口向南,洞呈椭圆形,高约2米,洞壁光洁,传为张三丰修真处。洞口镌“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数字,笔力遒劲,古拙,亦传为张三丰手笔。洞外东岩下另有小洞,口西向,名“三丰洞”。清末翰林庄陔兰诗曰:“陡绝玄真窟,盘崖一径行。下云鸡抱卵,出海蚌还珠。中有光明镜,常悬日月符。三丰留口诀,玉兔养金乌。”

我的梧桐子家乡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