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同学们,五一就要到了!你们想好去哪里愉快的玩耍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去洛阳玩吧,哈哈,你要问我为什么?那就猛点击《小钰子带您游遍洛阳老城区》吧,现在啊,正值我大洛阳牡丹花会期间,现在去真的是刚刚好,而且洛阳还有那么多好玩的景点,好吃的小吃,这一年就这一次假期,这大学还有几次假期?你这次不去洛阳?下次更待何时呢?
哈哈,那么就让我带大家继续了解洛阳,欣赏洛阳,今天我们继续游览龙门石窟,别怪我们说,今天又重头戏呢!
上一次的龙门石窟我带领大家欣赏了潜溪寺,宾阳洞,摩崖三佛龛,万佛洞以及莲花洞,大家感觉怎么样呢?写的两篇梧桐子文章都加精了呢。嘿嘿,有没有很不错呢?好啦,废话略,开讲!
NO.1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这个奉先寺可真的是NO.1啦,你在全世界看到的洛阳龙门石窟的宣传画都是他,中央的超级大神佛真的是雕刻的巧夺天工,真的,我每次抬头看到他,都会感觉他在看我,而且,你会感觉他在对你微笑,真是很神奇,很传神,我妈妈说,以前她们小时候参观的时候还没有栏杆,可以去抱佛脚,现在啊,就不行了,只能远远看着,伤心。
NO.2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南段,开凿于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佛教内容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清末光绪年间,道教在龙门地区兴起。道士见古阳洞无主,不忍荒废,于是将释迦牟尼像改成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神像。因为据传老君曾在此修道练丹,故而古阳洞又叫老君洞。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容。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造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苏,并且在龛楣上雕造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南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花,这叫步步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空中有九条龙为他喷水沐浴。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清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整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龙门二十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每年吸引无数的海外友人,漂洋过海,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NO.3惠简洞
惠简洞位于万佛洞南侧,是一个敞口中型洞窟,高4.25公尺,深2.70公尺。大唐咸亨四年,11月7日,西京法海寺僧惠简敬造此窟,所以此洞又称“西京法海寺惠简洞”。洞窟前半部应该是原有的窟门,已经塌毁。窟内平面近似马蹄形,西壁呈圆弧形,并在南北两端略向里凹,*西壁下部凿出一半圆形的基坛。西璧正中凿一善跏趺坐的弥勒,坐于一平面呈长方形的高座之上,足下还踏一长方形台。弥勒两侧雕出二弟子、二菩萨,均立于基坛之上,足下踏束腰圆形莲台。左协侍弟子已不存在,右侧的阿难形象与奉先寺的阿难很相似。菩萨头部已经残损,仅剩其火焰状头光部分。主尊弥勒面相胖圆,右手扶右膝,左手放于左膝之上,掌心向上,胸部隆起。头后以浅浮雕的手法刻出圆形头光与背屏,上部隆起呈三角状,两端各向外伸出一龙头。这种背屏大万五佛洞以及部分优填王向看重也有类似的形制。平顶,表面没有装饰。另外,窟内还分布有一些后期补凿的小龛,其时代也应该是在唐代。在惠简洞南下侧有一小窟,此窟拥有几个时代的造像。在窟门外壁上部,刻出屋檐形龛,檐上饰有金翅鸟与鸱吻。窟门为圆拱形,门外两侧各雕刻一身力士。其中,北侧力士已残,仅保留有下部的长方形矮台,南侧力士基本完整,右腿弓起,左腿斜撑地,右臂下垂,左臂弯曲于胸前,头侧向门的方向,下身长裙垂于脚下。足踏一长方形台,这种力士为北魏时期的典型形象。门外北侧保留有上下二小龛,约开凿于唐高宗时期。窟外南壁下部凿出一台,其上部凿出上下两龛,上部一龛表面多残,下部一龛为圆拱形龛,低坛基,坛基表面雕出两尊狮子,中间雕有一熏炉。正中主像为一位立姿菩萨,夹侍有二弟子、二菩萨。而菩萨宝缯(zeng)下垂至地,下裙又紧贴腿上,腹部骨气,衣纹稀少。弟子的双手交拱于腹前,并隐于袖内,袈裟作出水式。这五身相面部均已残损,此风格又比较像北齐雕凿。窟内平面马蹄形,下部凿出倒凹字形浅坛。正壁刻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弟子袈裟作出水式,衣纹作斜方格纹,菩萨着低宝冠、窄颈圈,披巾交*处厚重,裙带下垂。造像形象宽额,面形下部尖圆,因该是隋代雕凿。北壁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龛外西侧上下有戴笼冠的男供养人和手持伞盖的侍者形象。这种形象是北魏时期多特有的。南壁正中刻半结跏趺佛像,夹侍二菩萨像,佛面部已经残损,菩萨头顶螺旋髻,披巾交插于胸前,然后上卷压在肘上。佛坐前二狮子立起,此组造像又为唐时雕凿。此外,在窟外门楣表面,以阴线刻出五个方形及半圆形碑首碑形题记,时代均为明万历31年3月吉日立,为捐资修路的题记。
哈,我终于带大家游玩了,这龙门石窟里最重要的几个景点,当然啊,这都还没完,还有药房洞啊,老龙洞啊,龙门二十品啊,附近还有香山寺,你瞧瞧,多大啊,建议啊,您这还是五一多去几天,2天逛个遍,还能看看夜景。
今天的,小钰子带您游遍洛阳老城区啊,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怎么样,这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有没有很NB呢?所有啊,五一记得要来洛阳玩哟,我等你哟,哈哈,请你吃水席思密达。
我们下期,再会!
记得给我打个豆豆哟!
我的能力秀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