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夹谷山

旅游

赣榆县夹谷山

夹谷山,海拔304米,位于赣榆县夹山乡(今班庄镇)境内,相传春秋鲁定公元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相鲁会齐侯于夹谷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事件之一。2500年多年来,夹谷山留给后人的遗迹、碑碣、文献尚存。明代这里建有圣殿、圣化亭、魁星阁、夹谷书院等纪念孔子的建筑物,今已不全。现有圣人殿、圣庙、圣化亭、魁星阁和夹谷书院等建筑群遗址,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

夹谷山山谷深邃,树木葱茏,风吹石洞,嘤嘤作鸟鸣声,若即若离,形成了赣榆八景之一的“夹谷莺啼”。山上还有圣人泉、老母奶奶洞、孟良石、响石、夹谷至踪、尼山分秀等名胜景致。
夹谷莺啼

自唐宋以来就已驰名。从明以后被列为“赣榆八景”之一。“夹谷莺啼”,其实“啼不必莺,风微石罅莺声也”。春日攀登,山花烂漫,沁人心脾,松涛滚滚,小溪叮咚。这时山风吹过石洞或岩隙而发出阵阵鸣响,千回百转,山鸣谷应,袅袅余音宛如一条飞蛇在峰峦涧壑间盘旋跌宕,循声寻去,又不知莺之所在。置身此处,这种无莺自啼、以假乱真的神奇现象,是夹谷山特殊地理环境造成。夹谷莺啼是平中见奇,神韵独具,历经千百余年而不绝。古今无数文人雅士纷纷前来寻古,争相赋诗吟诵。
尼山分秀

山顶一块形如踞虎的凸立巨石上,镌刻着“尼山分秀”四个大字。笔力遒劲,结构谨实。此石刻为清乾隆乙卯进士长白人王成题,邑人山东曹州府通判周萃元书丹,虽苔痕遍布,字迹斑驳,但铁划银钩,龙飞凤舞,隐约可辨。“尼山”即指孔子降世于山东曲阜的尼山,夹谷山因有孔子相鲁会齐侯结盟的缘故,分享了尼山秀美景色。这里的山与尼山,两山关联,一题意足。夹谷山也因为有这些圣踪遗迹成佳境,可与那些名山大川相媲美,成为千古胜景!
会齐侯碑

遗碑屹立,碑镌“孔子相鲁会齐候处”八个楷书大字,落款为“万历丙子岁仲春吉旦”。史书记载,《春秋 定公十年》:“夏,公(鲁定公)会齐侯于夹谷”。《左传》:“公会齐侯于祝其(古赣榆县名),实夹谷,孔丘相”。
圣母洞

此圆洞凌空壁立,进洞深旷宽大,洞门西南面对绝壁悬崖。相传古时有一南海圣母居住这里,信男信女常来这里朝拜,消灾免难、生儿生女十分灵验,一年到头香火不断。至今早已神无洞毁,但还有不少信众前来烧香拜仙。

夹谷之事

春秋末年,齐国负山临海,富有渔盐之利。鲁国又穷又小,鲁定公任孔丘为大司寇。东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00年),齐大夫黎鉏进言齐景公:“鲁任用孔丘,照此看来会危及齐国的。”,“及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齐景公派使者出使鲁国,商量缔结和好的会盟,地点在夹谷山。鲁定公听从孔丘建议,带领左右司马等大队人马到夹谷山与齐景公相会。夹谷山为鲁东南界,与齐之南界相接。齐国想在盟坛上战胜“知礼而无勇”的孔丘,齐国礼官叫演奏四方之乐,旌旄、羽袚、矛戟、剑盾一齐登场,鼓噪刺耳。孔子让鲁定公先退下,而自己挺身而上,登上台阶高叫:“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会盟,怎么能在此演奏夷狄之乐呢!”,又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孔子从容数语,使对方张口结舌。“俾其君悔过而谋士气夺,裔兵偃戈。一惟孔子听。”齐景公无奈,决定盟好。齐国又归还以前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等地,这就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齐鲁会盟。夹谷山则因孔子的登临而被后人称作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