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红旗渠

旅游

安阳红旗渠

简介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居民用水问题,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 红旗渠青年洞
红旗渠青年洞(21张)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由分水苑风景区乘车上行30公里,可到达青年洞风景区 此处就是豫、冀、晋三省交界处,有“鸡鸣一声闻三省”之说的牛岭山村。这里山高水险,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峙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八米宽的红旗渠从山中穿过,各种文物点缀其中,天下一绝“一线天”有胜黄山,峨嵋之誉;情景交融“阳凤垴”可环视四周,触景生情,情趣满怀;胆颤心惊“铁索桥”,可凌空倚云,飘若天仙;攀崖悬壁“凌空栈道”,可体现艰苦创业的雄心壮志;轻松潇洒“滑行道”可与上山的艰难形成极大的反差。到此一游,既可观赏太行“雄、险、奇、秀”之美景,又可通过红旗渠等艰苦创业的实物使人们进一步领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真谛,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真实写照,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文化意义

20世纪60年代,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质极端匮乏的条件下,河南林州(原林县)人民凭着“重新安排山 红旗渠风光
红旗渠风光(19张)河”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战十个春秋建成了“生命之渠”红旗渠,渠线纵横1500多公里,被誉为“人工天河”。
19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1995年4月1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参观红旗渠青年洞,高度评价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并讲到“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仍需要大力弘扬”。
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对红旗渠进行视察后语重心长地说:“林县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的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的红旗渠人仍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建立了红旗渠影视网,继续宣传红旗渠文化,希望能将这个文化发扬光大;”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仍旧在当代红旗渠人心中广为流传,并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风景区简介

分水苑风景区是一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总干渠分为三条干渠的地方。距市区18公里,位于林虑山北部向东分支的大驼岭、猫儿岭之间凹腰处,原名:“坟头岭”,后因之改名为“分水岭”。这里各景点排列有序,规划严整,翠柏簇拥,渠水奔腾。真可谓“山水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主景“青年洞”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你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惊诧之余,唯有赞叹……
络丝潭风景区络丝潭风景区坐落在青年洞西约1公里处,亦名“天桥断”。“络丝潭”因其潭深一络蚕丝而得名,又因浊漳河有“九峡十八断”,此处乃一较大断崭跌水,上有连接豫、冀两省的峡谷索桥,故称“天桥断”。这里有漳河名胜“小三峡”,可放艇畅游而尽享潭中山水风光;有神秘莫测的“神龟洞”,可欣赏神龟救民的美丽传说;还有凌空高悬的“铁索桥”等古迹名胜。冬季有数十米冰帘悬挂河南 河北两岸,谱写出10亿年前络丝潭岩石形成史。 传说故事(络丝潭风景区)
传说络丝潭里有个千年老鳖精,每天半夜子时才上岸来亮盖子,夜深人静的,那地方又荒芜,所以远近居民都不知道这件事。
有一年,牛岭山村一个放羊的夜里出来看羊,累了在络丝潭边的大石头上歇着。半夜里,老鳖精不知道有人,和往常一样上了岸。老鳖精的两眼是两颗夜明珠,射出的光有丈把远。放羊的一扭脸看见了,以为是两盏大明灯,赶紧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比黄牛还大的老鳖,吓得他“啊”了一声,扭头就跑。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老鳖化成了一股烟,一个白胡子老汉从烟里走出来,笑吟吟地问他:“年轻人,为什么深更半夜还在野地里受苦?”放羊的回答说:“家里穷,又要养老,又要养小,怎么敢贪恋暖屋热炕头。”白胡子老汉说:“不要紧,我给你一把金豆子,你拿回去埋在地里,叫你再不用受饥苦了。”说罢,他送给放羊的一大把黄豆,眨眼不见了。放羊的回到家,把豆子埋到土地里。第二年出了一地豆苗,放羊的精心管理,秋后一收割,缸满囤流。从此放羊的年年种豆子,靠勤劳的双手过上了饱暖日子。村上有个懒汉张三,见放羊的发了家,就来放羊的家问长问短。放羊的老实,便告诉他自己遇到络丝潭里老鳖精的事。于是,张三也学着放羊的,半夜里向白胡子老汉要了一把黑豆。
张三兴冲冲地回了家。他心想,一年种一回,太麻烦,不如一下子吃下去,图个一辈子不饥,就把一把黑豆全吃到肚子里去了。谁知那黑豆到肚里就开始膨胀,撑得张三肚子快要破了,哭爹喊娘。放羊的听见了,连忙给他找医生。医生叫他喝了几味药,想让他把肚子里的黑豆全吐出来,谁知吐出来的竟是一地蝌蚪。原来白胡子老汉知道张三是个懒虫,故意把蝌蚪变成黑豆叫他吃下去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老鳖精。

评价与荣誉

红旗渠精神概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国家处于经济暂时困难的条件下,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的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红旗渠的兴建是林县人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林县在建国后艰苦创业历程中的“第一部曲”。
红旗渠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光荣传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巨大凝聚力。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己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构成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李长春、李先念、乔石、姜春云、李铁映、叶选平等曾先后亲临红旗渠视察。1995年4月l 4日,胡锦涛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1996年6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州、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并亲笔题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1996年,红旗渠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林州人民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创业三部曲,实现了林州由山区贫困县向现代化新兴城市、生态旅游城市的跨越。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04元,农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7亿元,连续23年位居河南省各县(市)之首。林州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模范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