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沂骆马湖

旅游

新沂骆马湖

骆马湖是江苏省四大湖泊之一。地跨徐州、宿迁两市结合部。湖区北起堰头村圩堤, 骆马湖

南至扬河滩(宿迁市)闸口,直线长27公里余:西连中运河,东临马陵山南蘼--嶂山岭,平均宽13公里,总面积37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8-21米,当蓄水位23.0米时(古黄河基地),平均水深3.32米,最深等深线东南部水深5.5米,库容量为7.5亿平方米。《邳州志》对骆马湖的形成记载:“川莫于河,侵莫于沂,而河,故泗道也,自泗夺河徒沂不南往、运既开,齐鲁诸水挟以东南莒、武、沂一时截断。堤闸繁多,而启闭之务殷,东障西塞而川脉乱矣”。明代后期万历年间黄患对泗运压抑和蹂躏愈演愈烈,为保障漕运,明采取避黄开 之举,自河开挖后,运北沂武诸水由于失去了泗通道,被迫寻找出路,由于自然条件,最后壅于今新沂市境西南部低洼地带.因东去有嶂山岭阻塞,就把原有的周湖、柳湖、黄墩湖、屿头湖等几个小湖连成一体,形成了骆马湖。

2历史变迁编辑

宿迁[1]骆马湖,在明代以前,只是沂水人泗潴于直河口以东、泗水以北、马陵山西侧的一片洼地上,形成四个互不相连的小湖,属典型的地壳运动的构造湖。位居中间的叫大江湖,西北部的叫禺头湖,东北部的叫埝头湖,南部的叫骆马湖,人湖河流集中在西北侧,以沂水为主。黄河侵泗夺淮以后,泅水河床逐渐淤高。至明代后期,原入泅水的沂水严重受阻,被迫滞潴于此,致使4个小湖连成一片,统称骆马湖。清朝及其以前,沭水西支曾会沂入骆马湖。泅水在徐州以北形成南4湖,洪水亦下注骆马湖,从而使骆马湖水域逐渐扩大,成为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至20公里的大型湖泊。从明清到建国初期,骆马湖还是滞洪的过水湖。共和国成立后,导沂工程为解决沂沭泗流域的洪水出路,将骆马湖建成临时水库,汛期盛水,汛后种麦。1958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并报国家水利部批准,将骆马湖改为常年蓄水库,汛后蓄水兴利。从此,骆马湖勃发生机,谱写新的篇章。它成了防御沂、泗洪水,确保下游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屏障,也成了这个地方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资源宝地。

骆马湖

骆马湖水多来自沂蒙山洪和天然雨水,沿湖又无工业污染,常年水体清澈透明,湖滩浅水中生长密密扎扎的芦苇和众多浮游生物,为鱼类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

马陵山下的骆马湖,从高处看,形状象一匹大马的脊背,它的尾巴扫着运河。正因为如此,在这里出现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天宫中有一匹小龙马,长得美丽无比,它叫起来惊天动地。老龙马生下它的时候,它高兴地叫了一声,这一声闯下了大祸,把正在做寿的王母娘娘吓了一跳,

骆马湖

二郎神查清后报王母,王母勃然大怒。说这是一种不祥之兆,命二郎神快把小龙马斩了。老龙马听说小龙马将要受斩,决定替子赎罪,保全小龙马的生命。老龙马在受刑之前,被押到天庭,王母娘娘指着老龙马的鼻子,恶狠狠地说?它甘愿替子去死,就把它打下人间,永远不许回天宫。"就这样,老龙马被罚到人间。四条腿深深地陷入泥中,身子把地面压了几丈深。后来玉皇大帝赦免了老龙马的罪,把它召回天宫。这里就只剩下一个马脊背形的洼塘,常年积水,人们称之为骆马湖。这个传说,反映了人间权势压人的社会现象,当然不会是骆马湖形成的真正的原因。

三仙洞

湖中鱼类多达56种,尤以银鱼、青虾、螃蟹、龙虾最佳。骆马湖银鱼,通体洁白透明如美玉,形状如根根银条,肉质细嫩鲜美,有"水中白银"、 "水中人参"的美誉。金梅牌冷冻银鱼等远销亚、欧、美洲和我国港、澳、台地区。骆马湖生产的大青虾,色青、个大、皮薄、肉饱,名闻遐迩。以此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醉虾",别有一番风味,对食客颇具诱惑力。骆马湖螃蟹,个体硕大,雄者脂白如玉,雌者脂黄似金,是一种难得的风味佳肴。

底蕴深厚。该湖位于宿豫区、宿城区西北部,今天的晓店镇西北部,有青莲岗文化遗址。秦汉时期,这里设县,东晋称郡,唐太宗宝应元年改县名为宿迁。万世传颂的抗秦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就出生在骆马湖东南七八公里处的宿城梧桐巷,故里建有项里公园。国家级文 三仙洞

物保护单位乾隆行宫,坐落在骆马湖西岸的皂河镇内。清朝乾隆皇帝六次巡游江南,有五次到敕建安澜龙王庙祭祀,并在此留宿,故此庙称为乾隆行宫。当年乾隆皇帝在此留下了"第一江山春好处"的名句。当你游览乾隆行宫后,就会觉得她象北京故宫的缩影。骆马湖中的小岛戴场,四面环水,岛上风情美,鱼宴味道鲜,人们称它为"东方小威尼斯城"。骆马湖东岸的马陵山上,古有秦汉时期的"霸王扳倒井",唐朝名将薛仁贵东征的"藏兵洞",宋朝名将韩世忠屯兵抗击金兵的宋营等古迹,今有宿北大战许多遗迹,如宿北大战指挥部遗址"三仙洞",著名峰山战斗遗址,马陵山公园陈毅题写塔名的"宿北大战马陵山革命烈土纪念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