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几易其名的大幕山

旅游

咸宁:几易其名的大幕山

大幕山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和通山县交界处。西北属咸安区大幕乡,东及西南属通山县黄沙铺镇。因山体远眺似大幕低垂而得名。原名太母山,因唐李靖之母葬此,故名。据清光绪版《阳新县志》载:“大幕山,一名太母山,高二十余里,有三十六峰,灵泉祷雨辄应,世传李靖母墓在焉,有读书堂,洗墨池遗迹”。后李靖被封为卫国公,当地人在山中建起了太母禅院。后讹为大墓山。民国时当地人嫌“墓”字不吉利,改称为大幕山。一度又改成大磨山。属幕阜山脉支脉,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一般海拔500米,最高峰甑背岩海拔954.1米。由于地处喀斯特岩溶地貌,溶洞成群,以桃花洞著名。大幕山众峰嵯峨,高险幽深,气势磅礴,常年风光旖旎,云蒸霞蔚。森林覆盖率高达80%。咸安境内以桃花尖主峰的周围有36座山峰环绕。景点有“慈湖禅钟”、“柳泉林海”、“虎旗佛洞”、“天地洗砚”、“大幕三杰”、“竹楼幽谷”、“双峰神眺”、“黄金古寺”等。“读书堂”、“洗墨池”、“太母禅院”等遗址尚存。通山县境内有泉山寺和长春洞遗址等景点。其中咸安境内主要境点有:
虎旗佛洞
大幕山口有一座海拔700余米的孤立山峰,高耸而陡峭。该山北、东、南三面是悬崖壁立,在北侧悬崖峭壁上,有一不足30厘米大的圆洞孔,向内窥视,似有一尊菩萨端坐其中,因洞口甚小,此像决非人工雕凿而远近闻名。现在佛洞前建起一列长廊式寺房,又因该山如一面展开的战旗,面向西方,其崖形如旗,象似虎,故名虎旗佛洞。
桃花洞
位于咸安区大幕乡桃花尖村(原名飞鸡村)南边4公里处。桃花尖其主峰俨如含苞欲放的桃花,故名。又名钟台山。据清同治五年《咸宁县志》载:桃花尖“有石钟、石台,钟时自鸣。”钟台山因此得名。海拔511米,方圆3公里。桃花尖南面,距峰顶150米处,有一块天然大青石壁,高3米,宽4米。石壁面平如镜,光可照人。当地人称为“石镜”。石镜对面200米处,有一座小山峰,如一美丽少女,婷婷玉立,对着石镜整容。人们把小山峰和石镜两个景点合称为“美女梳妆”。从石镜横行200米,到桃花尖东面山腰,有一溶洞,名桃花洞。因处桃花尖上而得名。洞口呈三角形,高8米,底宽6米,深30米。洞口旁巨石巍峨,洞内钟乳倒悬。洞深处,有两块巨石,平滑光洁,面积各有4平米,人们称之为石桌石床。传唐朝北海(今山东青州)太守、书法家李邕随父李善举家迁此,幼年时在此洞内攻书习字,用餐在石桌,歇息在石床,历时10年之久。北宋《太平寰宇记》载:“钟台山,上有桃花洞,即李邕读书处,石室见存。顶有石台,台上有钟,时或见鸣。”桃花洞下面100米处,有一座寺庙,名修静寺。明朝洪武年间建造。《湖广武昌府志》云钟台山“旧有修静寺,李北海读书其中”。修静寺下不远处有一泓清泉,人称桃花泉。泉水甘冽,冬暖夏凉。修静寺(现改称桃花观)中尼姑用以煮茶沸茗,招待来客,有“桃花绝品”之称。泉水下面200米处两边石头上各有一个面盆样大小的圆窝。传太白仙翁游桃花泉时俯身痛饮,因两膝跪在大青石上所致,后人称此处为“仙人喝水”。
大幕山森林公园
位于通山县境内,距县城30公里。大幕山区属幕阜山脉,主峰甑背岩海拔954.1米。年平均气温13℃左右,夏季平均气温为25℃,最高不超33℃。森林覆盖率高达80%。山中建有200亩面积的慈湖水库。1994年成立。总面积6626.67公顷。为湖北省级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