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珠江源(一)

旅游

走进珠江源(一)

从高空俯视云贵高原,滇东大地,群峰耸立,峡谷深陷。乌蒙山脉和梁王山系纵向分布,占据显要位置。最显眼的还有撒在山系间的一个个盆地平坝。坝子里绿意盎然,殷实富足,而茫茫苍苍的山野上除了山林,多半是黛青色的石崖在云雾中或隐或现。还能看到那些因地赋形的大小湖泊散落其间,玉带一样的河道在山川间蜿蜒伸展。

就自然地缘特征来说,“滇东”曲靖,这个云南东部美丽的区域,留给我们无尽的心灵启迪和想象灵韵: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发源于沾益马雄山下;罗平美丽的喀斯特地貌之中,万顷花海流光溢彩;全省最大的陆良坝子,堪称鱼米之乡;逶迤盘亘的乌蒙山脉,考验着一代又一代山民们的耐性;林木蓊郁、山势俊秀的翠山,静卧于曲靖城西,曾使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驻足流连……

与珠江下游的繁华和富庶相比,雄踞在珠江源头的曲靖堪称一方有待开垦的处女地。

珠流南国,源出马雄

珠江是我国仅次于长江、黄河的第三大河流,也是常人唯一能够到达源头、目睹其风采的大江河,全长 2214公里,年均水流量3400亿立方米。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珠江源头举行,曲靖市沾益县马雄山这个弹丸之地,成了爱好“追根溯源”者争相踏访的胜地。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因水而活。寻根探源,珠江源头虽然没有长江、黄河源头那样的冰川雪山供给水源,但她仍温润平和、源源不断地输送出甘甜的乳汁,滋养着珠江流域的代代子民。

作为中国南方第一大河——珠江的发源地,马雄山森林茂密、杜鹃遍野。站在马雄山顶峰眺望,蓝天之下,群山起伏,如马奔腾,恰似大海中的无数岛屿,竞相逐浪。马雄山主峰就是一个分水岭,北面是北盘江的发源地,南面是南盘江的源头,西面是长江的支流牛栏江。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水滴三江,一脉隔双盘”的奇观。明代著明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溯珠江而上,跋山涉水,来到曲靖,为后世留下了《盘江考》这部千古奇志,其中记载:“今以余所身历综校之,南盘自沾益州炎方移南下”,初步勘定珠江源头方位。1985年,经国家水电部门勘定,马雄山东麓为珠江正源,并立碑记述“珠流南国,得天独厚。沃水千里,源出马雄。”

正是这“源出马雄”的涓涓细流,带着曲靖各族人民的深情,穿越崇山峻岭,流经滇、黔、桂、粤四省区,最后汇入南海,创造出南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珠江三角洲的繁荣。曲靖也因此而被誉为珠江源头第一市。正如陈毅元帅的诗词所云:“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珠江源每年都会吸引珠江流域的许多朋友前来寻根探源。

出曲靖城,向北挺进50公里。在一个视野开阔,相对平缓的林区,松柏掩翠、彩旗招展,一块硕大的招牌提示游人,珠江源到了。停车场西侧的“迎宾楼”可供小憩和用餐。要看天下第一罗盘、伏地松、龙溪涧、珠源禅寺的客人可以乘游览车直接上马雄山。

急于踏访珠江源者,则必须步行访幽探源。沿着一条石子路下行,路到尽头,分叉为二。正当游人心里嘀咕到底往左还是往右时,导游及时提醒,这条路好比珠江之源,左为北盘江,右为南盘江,在这里分叉,分行一段后又能汇合到一起,男左女右,大胆走吧。男走的路线是北盘江,女走的路线是南盘江。果然,数十米后,殊途同归,就像珠江上游在红水河有了分手后的第一次重逢。不远处,一架铁索桥横跨在一潭碧水之上。潭中碧水必定是从源头流出,聚少成多,贮存于此。

曲靖人受大山的阻隔,很少见到大江大海,见到稍大的水域,就称之为海,即使是一个围合的大水塘,也亲切地叫它湖,见到略宽的河流就呼之为江。你看,秀水盈盈的南盘江,刚从发源地出来,水细流弱,竟然也叫它江。不过,有情可缘,这是高原居民对水的渴望和依恋。

千百年来,珠江以其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雕琢着山川大地,但在它的种种表象背后,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世界上的许多文明之河一样,珠江在带来洪水和泥沙的同时,也造就了肥沃的土地。而后,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田野上的生产日复一日,永无止境。

回望远古,相传滇东大地曾经是一片汪洋,直到300万年前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地处海洋深处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纵横、川流回旋的奇异高原。高原上消退的水域在古陆板块的边缘镌刻下一道道印痕,同时也把没有来得及带走的水生动植物永远地搁浅在此,以致化而为石,留下了珍贵的标本。

受水的滋养,这里曾经是鱼的故乡。

1958年,在寥廓山侧后修建潇湘水库开挖公路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大量的胴甲类古鱼化石,印证了这片土地“沧海桑田”的历史事实。经专家鉴定,这是当时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古鱼类化石,距今约4.2亿年。后来在曲靖城边的西山乡、沾益县和罗平县也发现了大量的古鱼类化石,这都证明曲靖是“鱼的故乡”,名至实归。

受水的灌溉,这里公元前14世纪就开始了稻作农业。

珠街扁窟坑内发现的大面积炭化稻,证明了曲靖是我国人工栽培粳稻较早的地点之一,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珠江上游南盘江流域的很多盆地平坝都是盛产稻米的富庶之地。

受水的恩泽,这里成了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区域。

宣威格宜尖角洞和曲靖珠街八塔台等古文化遗址的科学考证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南盘江流域一带就有人类足迹。富源大河遗址留下了新石器时代的大量器物。那把“莫斯特”石斧劈开了历史的黑幕,把曲靖由史前文明引向现代。

金沙水拍,乌蒙磅礴

曲靖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2000米。滇东第一高峰在会泽县境内的乌蒙山牯牛寨,海拔4017米,约有一半时日冰封雪飘。这在曲靖境内,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山了。雪峰下的十万余亩大海草山,云遮雾罩,神秘莫测,山腰绿草如茵,牛羊被野,是天然的牧场。这里空气洁净,空阔辽远,让人仿佛置身迪庆高原“香格里拉”圣地。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两度过曲靖,毛泽东率领红军千里跃进乌蒙山,纵马挥鞭,激情飞扬地写下了著名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堪称千古绝唱。

乌蒙山脚的小江河谷,迅即陷坠到仅有海拔695米。从峰巅到谷底,落差竟达3000多米,故而更显其峻拔。牯牛寨还是皑皑白雪,河谷中却温热如夏,一派赤日炎炎、物产丰饶的亚热带风光,构成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体分布特点。

乌蒙山区,山高谷深,落差巨大,大有上天入地之感。会泽雨碌大地缝,如鬼斧神工,劈向地球的深部,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却深达数十米,入口处天然形成的 “生命之门”勾起人们无尽的想象。洞前的“大思想者”,仰天而卧的“睡美人”,耐人寻味。在会泽红土腹地大桥乡,栖居着来自诺尔盖的神鸟黑颈鹤。长海子水库边,身高腿长、颈扎黑羽、头顶红冠的黑颈鹤轻盈飘逸地在这里觅食。

生活在巍巍乌蒙山中的山民们“木拔道通,渐成聚落”,很早就在莽莽大山中创造着自己的文明。他们长年累月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炼就了大山一样坚毅的品格。在他们脚下,一座座山梁蕴藏着丰富的宝藏。铜矿、铅锌矿和大量的煤炭资源给山民们带来了无穷的财富也引来无尽的征战杀伐。

早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中的一支向西南迁移,与当地已有的百濮、百越两大古老族群长期相处、融合,形成了彝族等多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史也由此铺展开来。

彝族在历史上深受洪水之苦。树大要分叉,人多要分家。战胜洪灾后,由始祖阿卜笃慕主持,将其子民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每两支为一个联盟,向一个方向迁徙。老大、老二率领的武、乍两个部落往云南西部、南部迁徙;老三、老四率领的糯、恒两个部落往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四川凉山一带迁徙;老五、老六率领的布、默两个部落一部分留在原地,一部分往贵州毕节、赫章、威宁和广西隆林方向迁徙。他们开疆拓土,与其他部族、部落在征伐和融合中,形成了今天分布在滇、黔、川、桂四省区的彝族。后人把彝族这一重大历史活动称为“六祖分支”。

留在滇东北崇山峻岭间的布默彝族部落早在夏商之际,就开采、冶炼铜、银、铅,使乌蒙山一带成为全国规模罕见的古代有色金属采炼遗址。这里闪耀着青铜的辉光,是中国青铜史的重要源头之一。据同位素科学测定,3200年前殷墟妇好墓中的青铜器和四川三星堆商代青铜器,其铜矿原料就来源于此地!

铜,在远古时代,是一种珍贵的奢侈品。只有贵族才拥有铜镜、铜釜、铜簪等生活用品,能用铜磬、编钟演奏音乐的也是那些帝王将相,另外一个重要用途是制造征战兵器戈矛箭铖和祭祀用品鼎爵樽钵等器皿。

自然,能出产铜的地方,往往被视为首富之地。难怪夜郎自诩富比大汉,还底气十足。自古以来,乌蒙山区的会泽以产铜而名声大震,也是因为铜而书写了自己辉煌而悲壮的滇铜京运史。

会泽铜矿的开采、冶炼,继商代之后,于汉武帝时期再创辉煌,从传世及在会泽出土的数十件“堂狼铜洗”来看,其铸造和锻打工艺均处于汉代领先水平。会泽在明朝进入规模化铸币时期,产铜量占全国大半。现存于会泽江西会馆中的“嘉靖通宝”大铜钱就是例证。《云南行政纪实》记载:“嘉靖通宝”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云南东川府开始铸钱时的开炉纪念币,该钱币直径57.8厘米,厚3.8厘米,重41.5公斤,堪称“钱王”。因此会泽又被冠以“钱王之乡”美誉。会泽县城中心广场上直径达几十米的巨型铜币雕塑就是以这枚铜钱为原型建造的。这么大的铜钱看着让人惊喜,但千万别掉进钱眼里钻不出来。

到了清代,会泽铜业创造了第三次鼎盛,省外大批客商和淘金者蜂拥而至。

在会泽,随处可见的会馆就是那些外乡人的落脚点,同时也把内地深厚儒学和中原文化带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城。利之所在,趋之若鹜。一时间,会泽县城富商纷至沓来,矿工云集于此,人声沸腾,热闹异常。有的会馆干脆搭起戏台,经常有戏班子锣鼓喧天、字正腔圆地演出,戏班子来自全国各地,演出的剧种五花八门,京剧、河南梆子、湖南花鼓戏、云南滇戏等,南腔北调,不一而足。涌入会泽城的十多万外省人,大部份是矿主、铜商和矿工。以八大会馆为代表的会泽会馆是各省在清代各个时期到会泽采办铜矿的办事处。外籍人为了安全和经济利益能够得到保障,纷纷以同乡结党兴办同乡会馆,以同业协会举办同业庙会,以宗教同宗建立各类寺庙,形成了会泽独具特色的“会馆文化”。雕梁画栋、层层叠叠的会馆使会泽县城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区。其建筑群体联袂成片,精品荟萃,既遥相呼应,又各具特色。因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乾、嘉时期,会泽年最高产铜量达 1600 万斤。每年清政府额定运往京城 600多万斤,占全国铜总需求量的80%以上,形成滇铜万里京运的壮观景象。南铜北运的线路以会泽和东川矿区为起点,沿途需经过八省抵京。而起始运输依靠一队队马帮驮着垛子,从深山箐壑中走出来,一路向京都延伸。山间马铃声四季不断,常有失足的骡马,跌入深渊,死无全尸。

如今,文化积淀深厚的会泽,古风犹在,漫漫铜运古道堪与丽江的茶马古道并肩,有学者称“东有丽江,西有会泽”,名副其实。会泽古城里,手艺高超的铜匠还传承着古老的斑铜工艺技术,已足够令世人震惊和感慨。而矿山上不慎滚落江中的石块,被水冲刷打磨,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铁胆石、石英石。如今在牛栏江边随时都能捡拾到奇石。那些泛着银光,形体饱满的铁胆石深受玩家的追捧,赢来无尽的啧啧赞叹。有的像宇宙星体,有的像天外飞碟,有的像足球,有的像缸坛,奇形怪状,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