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倪】亦名计然,蔡丘濮上人,其先晋亡公子。师事老子,尝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助越王勾践灭吴,为越国八大夫之一。晚年归隐仙都,其洞名倪翁。
【徐登、赵炳】《后汉书•方术传》:“徐登,闽中人也。本女人,化为丈夫,善为巫术。”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时遭兵乱,疾疫大起。二人遇于乌伤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仙都志》:“赵侯庙在仙都山西梯云洞侧”。《郡志》:“庙在仙都乡一方,咸敬奉之,侯乃后汉赵炳也。”
【葛洪】(283—363),东晋道士,字雅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葛玄从孙。少学神仙导养之法,从郑隐受练丹术。他的《抱朴子•金丹》中,称会稽有括苍山。丽水南明山有他“灵崇”二字-存世。缙云县内有丹址、葛竹、葛湖等村,相传都因葛洪炼丹而得名;葛竹山还有纪念他的“葛仙翁庙”。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称“书圣”。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阳夏人,袭封康乐公。博览群书,工书画,初为宋武帝太尉参军,后迁太子左卫率。谢灵运的诗,以咏山水者居多,文学史上被尊为我国古代山水诗的鼻祖。永初三年(422)赴永嘉太守任途中,过缙云。永初四年(423)称疾去职,溯长溪(恶溪)而上,再次畅游缙云。在《归途赋》中有:“搜缙云之遗迹,漾百里之澄潭,见千仞之孤石。”
【陆修静】(406—477),字元德,吴兴东迁人,笃好文籍,旁究象纬。早年弃家修道,好方外游。南北朝时期道教南天师道创建者。
【陶弘景】(452—536),南朝梁道士、医学家、文学家。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导,便有养生之志。36岁才任“奉朝清”,郁郁寡欢。次年(483)五月,辞官隐居茅山(金坛),师从孙游岳,自称华阳隐居,齐永明九年(991)云游江南求道,居天台、括苍山灯檀观多年,后开创茅山宗。五云镇的下洋村古名华阳,仙都芙蓉嶂中有陶庵,多为陶弘景的纪念地。《水仙赋》中有:“若夫层城瑶馆,缙云琼阁,黄帝所以觞百神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大诗人,陇西成红人(今甘肃秦安县)。青年时开始漫游全国各地,晚年飘泊东南一带,最后病终于当涂令李阳冰处。“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这是天宝十三年春《送王屋山魏丁还王屋》诗中描绘缙云的句子。《旧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剡中,指浙江中部。吴筠《题缙云岭永望馆》:“人惊此路险,我爱山前深。犹恐佳趣尽,欲行且沉吟。”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太原人。元和初为翰林学士,迁左拾遗。因上表谏事,忤权贵,贬江州前马。累迁杭苏刺史,后诏还,授太子少傅。唐大诗人,白居易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为出为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二月离杭赴京。他在任杭州刺史期间到缙云仙都游览。南宋楼钥《北行日录》:“人据上方(玉虚宫)……押扫满壁……。诗帝栉比,盖自香山居士而下又不知几,阅十之三四不能尽读也。”元《仙都志•题咏》:“中书舍人白乐天:‘黄帝旌幢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明《括苍汇记》:“白乐天,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字宾圣,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人,一作长安(陕西西安)人,寓居处州,方干称之为:“宗庙中宝玉大圭。”咸通八年(867)应九经举落第,入天台山。师从应夷节,为陶弘景七传弟子。乾符初(875)经翰林学士郑畋推荐,得僖宗召见,赐紫服象简,授麟得殿文章应制。中和元年(881)随僖宗入蜀,遂留成都。后侍前蜀王建父子,官谏议大夫,赐号“广成先生,传真天师”。晚年居青城山白云溪著作,卒葬于山。对道教经典、史迹、仪则,应验多所论述,诗文均佳,今有著作二十余种,有《广成集》、《洞天福地记》等。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人,北宋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著有《梦溪笔谈》。熙宁六年(1073)受王安石保举,视察两浙水利农田和新法推进情况,经缙云游仙都,写有诗一首。
【朱熹】(1131—1200),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字元晦,后改仲翁,号晦翁,别字紫阳,婺源人,住福建建阳,绍兴十八年进士。历知南康军、秘阁修撰、宝文阁侍制等,有《朱文公集》等。元《仙都志》:宋淳熙壬寅(1182)晦庵先生持常平节上疏劾台守(唐仲友)未报,徜徉于此山,以侍朝旨。有:“仙都山水似武夷”和于此“藏修为官”之语。存诗一首,特二次在此讲学(独峰书院)。
【刘基】(1131—1375),青田(今属文成县)人,字伯温。元至顺间进士,曾任浙东行省元帅都事等职,因事罢官。回乡后曾参与镇压浙江地区的农民起义,元至正二十年投奔朱元璋,官至御史中丞、太史令,封诚意伯。所作诗文雄浑奔放,时与宋濂并称。刘基有《壬辰八月自台州之永嘉度括苍岭》和《仁佑先生招引文》存世,他过缙云游仙都的时间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和至正十八年(1358)。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杰出的戏剧家。字义仍,号若士,又号海若,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以劾首辅申时行,贬官雷州徐闻典事,后调遂昌知县,又以忏权贵落职,有《玉茗堂集》。他任遂昌知县期间,曾二次过缙云游仙都,存诗二首。
【徐霞客】(1586—1641),明代大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南直隶江阴人。幼年博览《图经》地志,见明末党争剧烈,不肯入仕。他从二十二岁开始,三十多年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真攀太和之巅,西南远至云贵边陲,对所至山川地貌,作了认真的考察研究,开辟了我国地理实地考察,系统地观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有《徐霞客游记》。明万历四十一年春(1613),青年徐霞客东渡普陀,旋登天台华顶,乐清雁荡;四月中旬入瓯,溯江而上经青田石门,到达缙云仙都,留有日记。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人。乾隆登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沐阳、江宁知县。辞官后,于江宁小仓山置花园,称随园。有《小仓山诗文集》、《随园诗话》等。《随园诗话》:“余壬寅春,游雁宕山,过缙云县。见县官讼堂养猪,为之一笑。”故袁枚游仙都的时间是公元17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