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明清庙宇群

旅游

凤山明清庙宇群

秦安明清庙宇群位于县城东南凤山之脊,为天水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泰山庙古建筑群。秦安县人民政府1981年4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亦称庙山,悬壁独起,秀丽清峻,风姿绰约。庙宇群倚山负势,随势设景,古朴典雅,画意幽微,融中国古典庭院园林建筑风格之精华,集道、儒、佛三家文化于一身,涵盖了古建筑文化、民间神道文化、楹联牌匾文化,映射出羲里娲乡古成纪深厚的历史人文信息。
远望凤山庙宇群,红墙青瓦,古柏掩映,殿宇巍峨,庙舍参差,委婉幽深,飞阁流丹,迤逦而上。畅游其间,石道盘旋,勾栏相连;花木丛生,入眼尽是翠意,曲径通幽,路转如生幻境,深院寂寞,苍苔自记春秋,楹联匾额,皆为名家手迹,香雾凝碧,飘逸世外超越之气。
庙宇群共1阁、1宫、3殿、3洞、2厅、11庙,依次建在自下而上的九个台阶之上。根据不同地形地势,赋予不同造型,错落有致,既富于变化,又浑然一体。
山门:为青砖卷拱而成的洞形门,生漆大门,兽头衔环,厚重古老。洞门顶有“霞观叠雪”四字,为已故县内著名书法家蔡厚庵先生代书。一入洞门清凉顿生,沿坡而上,达第一台阶,主体建筑财神庙建于洞顶,所以山门亦称财神洞。财神殿为锁子亭式建筑,其形如锁,其平面自然呈银元之状。此殿居一山之首,象征凤凰衔财而来,庇佑当地富裕兴旺。财神殿为单檐悬山顶建筑,柱、门、窗形式古拙质朴,但屹立峭壁之上,气势峭拔,凭栏远眺,视野开阔,周边山水,城内风光,一目了然。
通往第二台阶的上山之道系条石铺砌,此处为凤山最为陡峭处,扶栏而上,山径婉转曲折,花卉争艳,古柏相迎,极具登临之趣。第二台阶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旧为福神院,有观景亭等建筑,在后来的修建中,渐与第三台阶持平,成为泰山庙建筑的外围。踏进巍峨古朴的山门,即为凤山最完整的庙院建筑——东岳泰山庙,这一台地势最为开阔,建筑群密集完整,院内古柏树龄在300年以上。庙宇重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为典型的清代庭院式庙宇建筑。主体建筑东岳大殿位居山脉之中轴线,座北朝南,雄伟挺拔,气势轩峻,斗拱雕镂简洁明快,彩绘绚烂。外柱四根,内柱四根,四门八窗,采用三椽前后廊式结构建造,最为庄严肃穆。殿前抱厦为斜梁拉牵八柱式卷棚顶结构,两厢配以斋舍,亦古色古香,东南建有福神殿。院内中部复建抱厦,立于台上,为精巧玲珑的四面坡过厅。厅的栋梁飞檐刻以花鸟,饰以彩绘,古朴典雅。
庙外右侧,有通往后院之垂花山门,形制古旧,民间称之为四马悬蹄式山门。崖边石柱环护,青砖铺地。清代,县城孔小有尊经阁,隍庙有奎星阁,与蓬莱三阁鼎立,遥相呼应,为县城之最佳景观。今天,其它二阁已荡然无存,蓬莱阁犹为珍贵,为古城标志性建筑。
第四台阶,此台建筑布局和谐,各具异姿。台中有甬道,东为洞宾庙,西有鲁班殿和山神殿。鲁班殿为一独立的院落,为建筑群中最为精致独到、别具匠心的建筑。班门弄斧,犹需谨慎,鲁班被尊为木工之祖,工匠们在此额外倾心尽力,表达对其师祖的崇敬。鲁班殿檐牙高翘,翼然欲飞,斗拱咬合天衣无缝,精雕细刻。拱梁设计为双拱,其门顶亦增加一道“二龙戏珠”之雕刻拱梁。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斗为斗形木垫块,拱为方形短木,拱架于斗上,向外挑出,上再安斗,逐层纵横交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具有力学承负及防震和审美装饰多重功能。鲁班殿从整体设计到细节处理,无不独具慧心,为凤山建筑群中极富艺术魅力的精品。其殿前之抱厦,小巧坚固,亦具特色。甬道之右洞宾殿,后倚山崖,旁俯南小河水,其势开阔超逸。洞宾为八仙中最富才情的仙人,倜傥傲物,超迈绝世。庙上对联与其相得益彰。
第五台为“五台观”庙宇群,门端原有“五台观”牌坊一面,今圮无存。
第六台,其左为碑林,右为接引阁。碑林中有为清代秦安知县牛运震创建陇川书院所立的“真谷先生讲学处”碑、安维峻为其舅父母所立碑、民国修缮泰山庙碑等。为历年从民间抢救而来,记载了县内部分名人遗迹和陈年旧事,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第七台,为“三法宫”,此台开阔明了,古柏映衬,仅存宫殿一楹。院内新铺砖面、新植花木,其景亦清旷可喜。“三法宫”即清道光《秦安县志》中所记雷神庙。为清代廊柱式建筑。
第八台,其上为玉皇殿,为凤山庙宇群之至尊位置,高高在上,君临众神。其庙规模宏伟,庄严辉煌。屋脊装饰讲究,正脊饰以龙吻、垂脊饰以垂兽和鱼像。
第九台,旧有老君殿,旧庙年久圮废湮没。1989年,县上在原牛家公馆之地拆建农业银行,在当时文化馆领导的协调下,将公馆主体建筑整体移到凤山老君殿的位置,现名“伏羲殿”,所祀为人文始祖伏羲像,是秦安作为羲里娲乡、古成纪中心的象征。
俯瞰整个庙宇群,翠柏如盖,古殿重重,庭院回廊,花墙月门,形成完整统一的古典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