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草堂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国逍遥园内的一部分。 后秦国王姚兴崇尚佛教,于弘始三年(401年)迎请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住逍遥园西明阁翻译佛典,后在园内建草堂寺,供罗什居住。由于鸠摩罗什译经场以草苫盖顶,故得名为“草堂寺”。鸠摩罗什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是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师之一。罗什首次将印度大乘佛教的般若类经典全部完整地译出,对后来的中国佛学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隋唐高僧吉藏以鸠摩罗什译出的《中论》、《百论》、《十二门》三部论典为依据。创立了三论宗,尊鸠摩罗什为始祖。草堂寺作为鸠摩罗什的译经道场,因而成为三论宗祖庭。
唐代时,草堂寺曾改名为“西禅寺”,但旧名仍被沿用。元和年间,唐宪宗敕令重修草堂寺。宋朝初,政府对草堂寺进行大规模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名为“圣恩寺”。尽管如此,历代诗文、碑刻和百姓都称草堂寺。草堂寺坐北向南,高大的山门上方挂着赵朴初先生所书“草堂寺”金字横匾。步入院内,松柏、翠竹扶疏,浓荫遮地,花草吐香。沿青砖铺就的林荫道北行,道旁立一座古色古香钟亭,里边挂一口明万历十九年(1591)铸巨钟。与钟亭相对,里边放置着著名的唐宣宗大中九年(855)所刻《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定慧禅师即唐高僧宗密,华严宗祖师之一。他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并以习禅称世。再向前行便到了小山门,门正中挂着“草堂古寺”的匾额。小山门两侧便是碑廊。碑廊建于1956年,单据十二间,面积120平方米,成凹字形,面对着大殿,与东西厢房衔接,形成草堂寺的内院。
草堂寺现存最大殿堂是“逍遥三藏”殿。此殿是清代的天王殿。此“逍遥三藏”匾由兴善寺方丈妙阔法师亲笔书写。 1945年定悟法师任草堂寺住持时,西安各寺庙联合赠送。1947年悬挂在殿前。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施金泥塑如来佛像,佛像前安放着日本日莲宗奉送的鸠摩罗什坐像。这尊鸠摩罗什坐像高1.2米,用一整块楠木刻成,一双慧眼,满面含笑,栩栩如生。
13世纪,日莲(1222-1282 年)在日本子睿山学习天台宗,至1253年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这样,日本日莲宗信徒就把草堂寺作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
大殿西侧门外,有一座用红砖花墙围成的六角形护塔亭,亭内矗立着草堂寺最草堂寺珍贵的文物——“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鸠摩罗什(343-413年)是位有传奇色彩的高僧,其父亲印度人,母亲龟兹人,他7岁随母出家,人称“神童”。游历许多国家,通晓多种语言文字。因通晓经藏、律藏、论藏,被尊为“三藏法师”。他所译的佛教典籍,为中国佛教作出了巨大之贡献。
鸠摩罗什圆寂后火化,据说薪灭形碎,唯舌不烬。其弟子收其舍利,建造舍利塔以纪念之。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姚秦三藏法师坞摩罗什舍利塔”。舍利塔北边竹林深处,掩藏着远近闻名的“烟雾井”。舍利塔亭西侧,树立着元代所刻“逍遥园大草堂栖禅寺宗派图”碑,
草堂寺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沧桑,香火不绝,高僧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寻幽觅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文。今天,草堂寺修缮一新,成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寺内现有住僧十多名,他们 “农禅并重”,耕种了28亩土地、菜园,种植了竹林,培育了园圃花坛,既美化了寺院环境,又实现了自养。
我的能力秀主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