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景点——大佛寺

旅游

阆中景点——大佛寺

大佛寺地处四川省阆中市城东嘉陵江对岸,为阆中名胜荟萃之处;大佛寺景区占地面积200余亩,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景区内现有省级文物单位两处(唐代大佛、北宋状元洞)、市级文物单位一处(明代白塔)。其间林木幽深,高山飞瀑,小桥流水,绝尘俗气,是人们游览休憩的极好去处。

释迦坐佛

这尊释迦坐佛,就天然石崖凿造而成,高约10米,是四川10座大佛之一。佛像头饰螺髻,脚踩莲台,袒胸露怀,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无畏状,衣纹凸起,端庄慈祥。

大佛建造年代,大佛右侧约50余米处石龛内,有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五月二十日刘某撰刻的《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文中说:“何居士字寿松,今已八十一岁……家在今之所居对江之北岸(即今城北小学地段)南瞰石壁,隐约如有仙状,遂舍百年之业,即居于此,乃手凿石岩,逐成大佛,至今竹柏森罗灵竹瑜树,耸干捎云,日无所照,询诸嶙伍,皆谓何叟不事农耕,手植所致。尔来仅二十余载,不求闻达于乡间,虽业善释宗,竟毕所愿而已……按作记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四年,像已凿成,树木花草又种植了二十多年,才到八十一岁,可推知他凿像四十岁左右,即唐代宗大历初年,成像在六十岁左右,即唐德宗元初间凿像花了二十多年功夫。

大佛寺

大佛由三重檐楼遮护,称为大佛寺,又名大像寺。五代龙德元年(921),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四千余尊,整齐排列,工艺亦精。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对大小佛像进行彩妆。元惠宗二年(1336)为大佛贴金身。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新建千部华法经藏楼时,大佛寺敕名永安禅院。徽宗崇宁二年(1103),因永安禅院与皇家永安陵相犯,避讳改为福昌院。至同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年)建造的三重檐福昌院覆盖,能避大像风雨,元代仍名福昌院。明嘉靖《保宁府志》仍称大像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大佛寺摩岩记》谓郡东江山腰,有寺名大佛,其名沿袭至今。寺楼多次被拆毁,现为1991年重建。

观音像

大佛旁有观音像两尊:一为南海观音,一为送子观音。大佛右侧有石窟两龛,内有经幢和佛像,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罗尼经幢一处,另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24处,凿崖五穴墓一处,风化摩崖石刻不可辨认者尚有10余处,共延展150余米。摩崖石刻中现存宋徽宗御批敕牒、碑记等石刻特别珍贵。“敕”,就是皇帝的命令,“牒”指文件;“敕牒”就是皇帝签发的诏书。这份敕改“永安禅院”为“福昌院”的诏书,被原样凿刻在大佛右侧的石壁上,现仍依稀可见,极为稀罕。此外,在大佛寺左侧摩崖上,刻有楷书“虎溪”两个大字,每个字长5米、宽4米,恢宏刚劲,为“上柱国注赐金鱼袋统治河中母恩书”。传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来此采药,在这里治好一只生病的老虎,这条山溪遂有“虎溪”之名。今更置药师庙,以为纪念。

大像精舍

就是当年凿大像的何居士居住的地方,像成过后,也就长时住此。精佶,意即佛氏信教念佛所在,他是居士,只是信佛念经,而又不是受艾疤的和尚,它的精舍现存建炎年间的题记,可以指识其地,一九九O年又在其原地上重修,仍名东山大像精舍,这里有飞爆,有怪石,四周树木幽深,绝尘俗气,间闻嘤嘤鸟鸣,精舍不复读经,只任人游览。

石刻造像

大佛身后两侧有4700多个10厘米高的小佛,排列整齐,刻工精细,全国罕见。此外,摩岩尚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30余处,石刻造像5尊,石刻经幢1处,还有宋代所刻径逾5米的“虎溪”两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