こんにちは!值此五一来临之际,提前祝大家五一节快乐。在逛完香茗山之后,我们即将步入望江境内的第一大淡水湖----武昌湖。说起来还有点小激动,我的童年基本上就是在这里度过的,(PS:我的童年啊!!!)尤其是春夏季这里风景独好,渔业资源也很发达,最适合观光旅游了。我经常和我的小伙伴们到这里来钓鱼、玩耍、嬉戏。好熟悉,好亲切的感觉!下面就由我一一来向大家介绍:
武昌湖流域南与华阳河流域为邻,北、西方接皖河流域,东以长江干流为界。湖区东临长江,有宽约4千米的狭长圩洲与长江相隔,其余三面被岗丘环绕。
武昌湖原属皖河水系。入湖河流的流程均较短,水量也小,主要有太慈河、茅池河和雅滩河3条,其中以雅滩河最大,纳望江、太湖两县交界的包稳夺水库来水。湖水出口有两处,一处在湖区的东北部赛口,由此分成两支,一支沿幸福河在怀宁县境内于皖河闸入长江;另一支穿漳湖于漳湖闸亦入长江;湖水出口的另一处在湖区的西南部,自郭嘴经望江河与华阳河相通归长江。从1956年起对武昌河的水系进行治理;在望江河上建新开坝,拦断武昌湖和华阳河的联系;1957年皖河进行联圩工程,将金潭河、新坝河、漳湖的水域,并建巨网节理闸,拦断武昌湖与皖河的联系,入湖水只有经漳湖闸入长江一处出口。1958年在漳湖大面积围垦时,又在漳湖内人工开挖幸福河和新漳河,并扩建漳湖闸,至此武昌湖遂成独立水系。
武昌湖三面山,一面滨江。北、南、西多为丘陵或间隔小圩,只有东部是地势平坦的圩区。1956年未建闸控制水位以前,1954年8月1日出现最高水位为19.64米,正常年份,平均最高水位15.20米;1956年3月17日出现最低水位11.45米,平均最低水位11.60米;湖区多年平均水位12.5米,相应湖水面积135平方公里(合20.0万亩)(表3—2—23),蓄水量1.48亿立方米。从1956年建闸后,1959年7月14日出现最高水位14.88米,1973年6月27日,水位14.64为第二个高水位;最低水位为10.78米(1974年4月18日),从1960年以后25年内,为保证湖区的渔业生产和沿湖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湖区水位在正常年景的大部分时间内保持在11.5米,相应水面72平方公里(合10.8万亩),蓄水量10.2亿立方米。
湖水的透明度平均1.0米,溶解氧8.16~11.78毫克/升,PH值6.9~7.4,总碱度平均0.42毫克当量/升,总硬度0.72毫克当量/升,氯化物含量平均6.36毫克/升,硫酸盐平均4.79毫克/升,铵氧平均0.09毫克/升,硝酸盐氮平均0.10毫克/升,亚硝酸氮平均0.02毫克/升,硅酸盐为4.31毫克/升,碳酸盐平均30.43毫克/升,总磷0.98毫克/升。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武昌湖水没有污染物,水质良好,各种营养物丰富,有利于饵料生物和渔类的生长。
浮游植物平均含量136万个/升,生物量4.8077毫克/升,优势种群以绿藻、甲藻为主。
浮游动物平均含量9216个/升,生物量较大,平均2.9038毫克/升,原生动物占总数88.5%,其次为轮虫。
水生维管束植物每亩重1.075公斤,以沉水植物的马来眼子菜为优势种群。覆盖湖面12.1万亩,群丛生物量有9.3万吨。底栖动物,由于武昌湖底淤泥肥厚,浮游生物和有机质丰富,有利于软体动物生长繁殖条件,平均76.45个/平方米,重288.6克/平方米,合计192.4公斤/亩。
武昌湖,沿岸有湿地面积8667公顷,是长江中下游保存最为完好的武昌湖湿地景观湿地生态,芦苇从生,荷莲密布,雁鸭成群。栖息着白鹳、鸬鹚、天鹅、白鹭、雁鸭等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沿武昌湖岸边,座落着黄家堰、枫岭庵、戴家墩、汪洋遗址,被认定为长江中下游人类的发源地之一。21世纪初,望江县开始建设武昌湖生态文化园,内家有:旅游度假村、武昌湖生态旅游湿地、示范观赏区、古雷池文化园、会议中心、度假酒店、水上运动基地、户外拓展中心、珍稀植物园、高尔夫练习场、乡土文化展示中心等。
武昌湖旅游度假村期待您前来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