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清真寺

旅游

泊头清真寺

泊头清真寺位于泊头市区清真街南端,北距沧州市40公里,京沪高速公路出”南皮”口西行5公里。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嘉靖(1521年-1567年)、万历年间(1572年-1620年)重修,特别是在崇祯年间进行了扩建,清嘉庆、咸丰、光绪及民国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据传,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为修缮金銮殿,从南方伐来大批大料经运河北上,船经泊头冯家口时,李自成已率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城。当时,泊头在朝的回族官员御史石三畏、礼部沿书余继登,用这批木料修缮了清真寺。

寺内院落分为前庭、中庭和大殿。前庭院左右有南北义学各三间,正面是一座高约20米的二层三蒙班克楼,灰墙红柱,石雕斗拱,攒尖绿顶,飞檐高翘。楼内下为阁,上为厅,四周装有祀字形花梭栏杆,顶部有木质遗雕裙腰板、垂花柱,木作精致。楼两侧各有便门一个,各建筑为重檐顶,相互映辉,华丽堂皇。

中庭院两则南北陪殿各六间,且与义学石在一线,面向后坐进数尺,留下较大空间以突出大殿。正面则为三四米高的彩画透雕三屏门—衣殿阁,出四跳斗拱层数多,出檐深度大,薄威华贵。

泊头清真寺规模庞大且配置齐全,除具有清真寺的功能外,还强调了结构和艺术的协调统一,是典型的民族化了的伊斯兰教建筑群。该寺在明万历、嘉靖年间进行了扩建,清代康熙、嘉庆、咸丰、光绪,以至民国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缮。寺内现存有康熙四十一年重修时的匾额,另有光绪三十四年,民国19年重修的砖刻。寺内还存有一个乾隆四十九年的“清真寺恩功记”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