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友们,你们好!我来自增城,我为增城代言。这次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南香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秀挺耸立于平川之的南香山,历经两千年历史的宗教历史文化的浸淫,刻画了一幅"三教合一""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图腾。 今天的南香山,古时又名南樵山,还曾名"南乡山"和相对于四川大峨眉山来说的"小峨眉山"。这座秀挺于珠江三角洲平川的高地,因靠近东江,山势突显巍峨,若峨眉耸翠,成为东江乃至珠江航船的天然航标灯,因此也被人称之为船桅山。 南香山濒临南海,山前平坦的珠江三角洲上东江、珠江日夜奔腾入海,其水路、陆路十分便利,南香山也因此成为古人较早踏足崇拜的山脉。有史料记载的,在南香山上便遗留下莲花书院、百花寺、莲洞书院、湛子洞、宋代探花李文溪和明代尚书霍韬的墓葬等诸多先人古址遗迹,年代可谓历史悠久绵延千年。 站在南香山若隐若现的残砖碎瓦的遗迹边上,伸手触摸那千年寺观古院的残壁断垣,便不由然地会为那其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怦然心动。 当地政府部门的朋友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百花寺旧址上曾挖掘到一只柱础,经文物部门鉴定为隋唐之物。文革时期,以破除迷信为由将寺庙拆除,当还拆毁了莲花书院,莲花书院现只留下湛子洞石刻,是明代大儒湛若水亲笔所提。霍韬墓湛若水墓等明代文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列为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百花古寺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陆续重建,百花古寺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2000年左右香火鼎盛,直至新塘工业园征地被毁!现如今,仅存下"百花古寺"四字石碑,增城的历史文化又一瑰宝尽失无踪!与百花古寺关系影响较大的则是康熙初年的和尚"巢僧",他曾在其废圯上居住,后在附近的华峰山建成海门禅院,从此华峰山逐渐成为南方著名佛教胜地。 据百花古寺修碑记,莲花书院始建于东汉永平(公元58-74)年间。她是百花古寺的前身,为今天增城最早的文化教育圣地。《增城志(明版)》记载:"未有增城,先有百花。"到明初,一代大儒湛若水晚年在此开坛授学,始建莲洞书院,并留下手书"湛子洞"。 南香山因此成为融道教、佛教与儒教三教合一的福地。这些先人的"神物"也成为新塘、东莞等一带当地人的崇敬之物。 但如今,"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残瓦砖"。由于历史战乱,文革破四旧等诸多原因,莲花书院、百花寺、莲洞书院等名胜古址尽遭败毁,令人扼腕叹息。不过,即便这些遗址古迹早已挂满尘烟,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并不会因时间的变迁而消失。 如此有历史渊源的南香山,怎么能不来领略一下呢?
我的能力秀主页: